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综合教育 >

品读语言:“浅文深教”的有效策略

作者:鏈?煡 时间:2018-01-05 阅读:( )

  陈其明

  【关键词】品味语言;浅文深教;有效

  余映潮老师2012年在《中学语文教学》第6期上发表《把浅显的课文教得深厚一点儿》一文后,获得了很多一线教师的认同,在大量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把“浅文”“深教”已成为一种教学追求。很多老师使出浑身解数,有的过分挖掘主题,牵强附会,语不惊人死不休;有的一味追求形式,吹拉弹唱样样有,搞得像主题班会课;还有的过分拓展,天文地理、古今中外面面俱到,就是没有“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应加强语文实践活动,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从重理解课文内容转移到重理解语言文字,从重知识讲解转移到重语言实践。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唤醒学生的语言天赋和表达欲望,真正实现向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的回归,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的“浅文深教”的课堂教学。

  著名特级教师肖培东在《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一书中收录的课例《一双手》,通过大量的语言训练,引领学生将这篇文字浅显、结构简单、学生一读就懂的课文,读出了“平中见奇”,读出了一双手“代表的职业身份,映射出的性格特征,照射出的美好精神世界”,培养了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教会了学生“浅文深读”。

  一、一处对话

  《一双手》主要写作者对小兴安岭的乌马河林业局林业工人张迎善同志的一次采访。文中直接写采访情景的只有一个片段:

  “缠线做什么?”我问。

  “治手裂。”张迎善说。

  “手裂贴胶布涂手油多好?”

  “栽树是手活。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保证苗苗不窝根,苗根得用手送进土里。栽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胶布、手油不顶用。”

  “你一天能栽多少棵树?”

  “1000多棵。”

  这浅显直白的三问三答,在阅读中如果缺乏对语言的敏感,是很容易忽略过去的,但肖培东老师从中找到了很好的教学契机,在此巧设疑问,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比较张迎善回答的三句话的异同,帮助学生深入文本,读出张迎善的性格特点。

  师:大家发现了没有,张迎善说话有怎样的特点?

  生5:比较口语化。

  师:还有没有?你发现他三次对话中有怎样的特点?

  生6:比较简单。

  师:简单?尤其是第几次比较简单?

  生:尤其是第一次和第三次比较简单。

  ……

  师:为什么这么一个简单的人,在第二次说话时说这么长?

  生7:他对树是非常喜爱的。

  师:你把它读读看。

  生7读第10段

  师:你觉得他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7:对树苗的喜欢。

  师:对栽树工作的喜欢,所以他说这件事情就说得特别喜欢。你再读读看。

  生7读第10段

  师:既然是喜欢,哪些词就要重读呢?“草根根、石块块、苗苗、三四次”等这些词语都要读出他对这份工作的喜欢和热爱,同学们发现,这是一个话语很简单的张迎善,但是说到他的本职工作的时候,却充满了热情。好,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试试看,我们一起对白。看看大家读出这个味道没有?

  二、两处标点

  肖培东老师不仅善于捕捉到张迎善不经意的说话间流露出的对工作的热爱,更是通过对两个句号的品味,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挖掘出张迎善朴实、勤劳、谦虚的性格特点,并举一反三,读出广大林业工人的平凡而伟大!

  师声势昂扬地朗读:“你一天能栽多少棵树?”

  生9朗读:“1000多棵。”

  师:多不多?

  生:多。

  师:能不能将这句话的句号改成感叹号?

  生:不能。

  ……

  师:既然是热爱,为什么不能用感叹号?你来说。

  生9:全部用热爱的语气,有些显摆自己。

  生10:显示出骄傲的感觉。

  师:反过来说,就是他把这件事情看得很平常。同学们发现没有,这段对白中我们就读出一个朴实勤劳的、谦虚的张迎善。原来这里的对话,是能够反映出人的性格和品格的,所以我们再来读一读。你发现,张迎善在说话过程中句号是很多的,语言是简短的,他是很平常的一个人,大家要读出这种感觉,不夸张,不显摆,不矜持,还有对种树工作的热爱,所以贴着心读。

  ……

  师:这段话说的是什么?

  生41:张迎善的成绩。

  师:这段话如果我们按照平常会怎么说。

  生41高昂地朗讀:“张迎善同志已经栽树26万多棵,仅1981年至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张迎善同志生产木材33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张迎善这位32岁的年轻林业工人,成为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张迎善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仿佛第一次变清了。这是一双创建绿色宝库的手。”

  师:你的语言中要竭力赞美,竭力地表达了不起啊。所以我们在读这段话的时候,很有可能把“这双手”的结尾改成“感叹号”,但是林业局的负责人还是说成“句号”。不仅张迎善是这样的,其他林业工人也是这样的,正是他们平凡的心才创造出平凡而又伟大的事情。但是我们在读的时候,要读出它的味道来。我们站起来,把它读好。

  三、三处比喻

  文章题目是《一双手》,所以文章内容当然离不开对一双的描写,也许学生在阅读文本后,也会找到文中有三处比喻,很平常的三个比喻句,就像张迎善的性格一样朴实的比喻句。但肖培东老师却巧妙地引领学生探讨这三个比喻句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从而引导学生读懂这三个比喻句的妙处。

  师:同学们,这样我们就知道了,文章第一段,“但都未留下很深的印象”。也更能理解第4段:“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这里对手做了一个比喻,全文还有其他对手的比喻形式吗?

  生35:老甘蔗。

  师:还有吗?

  生36:把手比成“铁”。“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师:这里有个悄悄的比喻在发生,这个句子很经典,经典在什么地方?这双手亏得是肉做的,如果是铁做的,按照我们生活观念,会怎么说?这双手要是铁做的,才能这样做。那就说明什么?说明他的手肉比铁更厉害。还有比喻嘛?

  生37:比喻成土地。

  师:在哪里?

  生37:第17节,“我像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 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真是我今生今世见到的第一号大手。”

  师:一齐来读一读。

  师:发现了没有,把手比成了木、铁、土地,这些都和林业工人的职业生活有关系。这双手在写作的时候是多么巧妙。

  ……

  生齐读描写手的段落。

  师:这样我们来概括一下,原来这双手代表其职业身份,还能映射他的性格,还能照射出他美好的精神世界,这双手也能为他为我们创造出很多的成就。

  《一双手》节选自当代作家姜孟之的报告文学《乌马的传说》,文章很短,它入选了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足见其内容之浅显。但它又入选了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表明它浅显的语言文字背后,一定还有学生读不出的东西,正如叶圣陶所说“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因此,如何引领学生领会这“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是这篇课文“浅文深教”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本课例中,肖培东老师紧紧地围绕“手”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齐读,师生分角色朗读,学生悟读来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地领悟“一双手”表现出张迎善的身份、性格、品质。其中最精彩、最值得一线教师学习的是,肖老师从看似最平常的一处采访语、两处标点符号、三处比喻入手,引导学生质疑、思考、感悟,让学生在读书声中品味出三句采访语句同中有异、两处标点符号——为什么用句号不用感叹号、三处比喻——分别把手比作木、铁、土地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而感悟到语言的精准表现力,读出了张迎善手的独特,读出了张迎善的性格,读出了这双手蕴含的人生哲理,读出平中深藏的奇和小中潜伏的大来。学生也在读书声中体会到了语言的精准表现力,体会到了标点符号的妙处,体会到了比喻的深刻意蕴,真正做到了“浅文深教”,教出智慧;“浅文深学”,学到方法。

  【参考文献】

  [1]余映潮.把浅显的课文教得深厚一点儿[J]. 中学语文教学,2012(6):6.

  [2]肖培东.我就想淺浅地教语文[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

上一篇:部编教材视野下的写作教学:变着法子,让写作学习真正发生

下一篇: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认识与教学实践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