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综合教育 >

校长要关注和回应名师的“个人理论”

作者:未知 时间:2016-09-06 阅读:( )

  很多名师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会对各种教育问题及现象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人们常会把具有独特观点、新颖视角的教学主张称为名师的“个人理论”。名师的 “个人理论”是实践中的理论,是来自草根的理论,是离教育教学最近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这些理论或许不那么高大上,或许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但是,如果能得到校长的充分关注及回应,就可成为学校的教育智库;如果能在一定范围内推广,会减少很多教育失误。

  一、对名师的“个人理论”的调查

  笔者通过大量调查发现,几乎每所有名师的学校,都能听到来自于名师的“个人理论”,这些理论几乎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无论是轰轰烈烈的教改项目,还是平日常规的教育教学,很多名师都会凭借自己独立的思考,对问题与现象作出分析、判断与预测。

  (一)课堂教学模式

  以课堂讨论为例,“讨论”已成为衡量一节课是否完整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在公开课、示范课、课堂教学比赛中,“讨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无论什么课程、无论什么教学内容、无论是否需要,都有着极其热闹的讨论。教师们都明白,很多课堂讨论都是依照教师设定的问题,按照教师规定的思维路径进行的,对学生思维能力及学力结构的构建没有多少帮助。有名师提出“讨论是一种交流方式,讨论不一定要在课堂上进行,教育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讨论的意识与能力”“勿让讨论成为课堂教学的表演”等个人理论。

  (二)评优课

  组织评优课初衷是好的,但目前评优课种类繁多,具有较强的功利性目的,对教学造成很大的困扰。参加评优课的教师为了追求完美,要进行十几次甚至几十次的演练。评优课的获奖等级不仅代表教师个人的教学水平,而且代表一所学校或一个区域的教学水平。目前的评优课讲究的是精雕细刻的形式及套路,追求的是完美甚至无懈可击的表演,与常态课几乎没有多少交集。有名师提出“评优课不为常态课做示范,还有多大意义?”“评优课的最大弊端是课堂的宗旨出了偏差,让老师们越来越追求个人名利,越来越不重视常态课”“各种评优课应该加大对优秀常态课的研究和推广,把评价的目光转向真正具有时效性的常态课上,这样的活动才会让学生受益”等个人理论。

  (三)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电子设备的应用

  教育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所要做的是如何让信息化为教育提供辅助,如何做好线上与线下教育的融合与互补。很多学校却将教育信息化理解为用“白板”代替“黑板”、用PPT代替板书、无纸化办公、电子书包、键盘代替手写、学生用电脑做作业……在各种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教改新概念盛行之时,有名师提出“慎用多媒体,在返璞归真中寻找教育之魂”“勿用键盘代替手写”“勿让信息化遮蔽教师教学基本功”等个人理论。

  (四)校本课程的开发

  几乎每所学校都在开发校本课程,纸牌游戏、背诵国学经典等,可谓种类繁多、五花八门。很多校本课程都是热热闹闹开始,很快就冷冷清清收场了。之所以会出现那么多短命的校本课程,有名师提出“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根系学校办学实际及学校所在地的自然资源”的理论,名师解释说:“以生活在海边的孩子为例,他们最需要的是与海洋知识有关的校本课程,学校开设这样的校本课程才有根基、有学习资源,才能开得长久,才能满足学生及地方发展的需求”。

  (五)学校“特色”

  如今,“特色”几乎成了教育的“行业病”,创特色学校作为行政指令、评价指标,每一所学校,甚至每一任校长都在创建自己的特色。遍地的“特色”,让教育走进了为特色而特色的怪圈,将特色当成了学校的保护色。虽然特色教育喊得震天响,可不仅没有收到实质性的效果,还给学校造成一定的危害。此时就有名师提出“学校一定要有特色吗?”“勿让‘特色’抹掉学校的‘本色’”“学校特色不是刻意打造的,而是学校长期的文化积累及长期锤炼而成的独特风格” 等个人理论。

  (六)作文教学

  语文教学饱受争议,而作文教学又是语文教学争议的重点。为了在考试中拿高分,学生作文套路化、八股化、范文化盛行。人们指责教育模式、指责应试教育、指责教材,指责这、抱怨那,把学生写不好作文都怪罪到教育体制上。有名师却提出“学生写不好作文是因为讲台上站着一位不会写作文、不爱写作文的语文教师”“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师的专业技能、文化资本”“语文教师不仅要交给学生写作的格式与文体,最重要的是语文教师要有文学创作的爱好与能力”等个人理论。这些理论听起来不太顺耳,却是事实,如果语文教师爱好写作,经常有好的作品问世,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七)寄宿制管理

  很多中学对住校生的管理参照军事化管理,学生饮食起居等一切活动时间都是以“分钟”来计算的,把学生的一切时间填满,让学生在学校设定的框架内完成学校的规定动作。这样做降低了学校的管理难度,但却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学生在没有自我的空间里,其想象力的培养、自学能力的培养、创造意识的培养……都成了空话,有名师提出“给寄宿制管理留白”“寄宿制管理不留白,会将育人从教育中剥离出来”的个人理论。

  (八)走班教学

  一人一张课程表、打破行政班级、学生根据自己需要走班上课等教学模式在很多学校都轰轰烈烈开展着。这些教改举措初衷是好的,是为了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但走班教学的实施需要做好方方面面的准备。在有些学校,由于不具备条件或准备不充分就盲目开始走班教学,上课铃响后,有部分学生像无头苍蝇一样,不知道该去哪里上课,甚至出现走班后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的现象。有名师提出“一人一张课程表是在小规模学校或师资条件具备的学校才能有效实施”“不具备走班条件,走班会走样”的警示。

  (九)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教育是弘扬民族文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的,如:民俗民风、传统艺术、国学经典、民族历史等。但有些学校却将传统文化教育片面地定位在让学生穿一身汉服,集体跪在操场上摇头摆尾背诵《三字经》《千字文》……这种模式虽然场面很宏大,但很多孩子处于有口无心的状态,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效果。名师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作秀式的表演不是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应是与学生生活相连的自然而然的教育”等呼声。

  二、名师的“个人理论”对学校教育的重要意义

  学校是产生新思想、新观念的阵地。一所学校,来自教师的“个人理论”越多,说明学校越具有文化多样性,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市场。特别是来自名师的“个人理论”,不仅为师生提供了思想方法上的引领,也为教育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有价值的理论思考。

  (一)“个人理论”是校长的教育智库

  每位校长都想把学校办出特色、办出品牌。参观学习、外出取经为校长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但有些经验要么过于高大上,要么不适合学校实际。名师的个人理论都来自于真真切切的教育实践,是基于学校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提出的教学主张,应引起校长的高度关注。如果校长重视名师的个人理论,校内就会产生多元化的教学主张,这些来自于本校名师的教学主张在相互碰撞中不断升华,会成为校长办学的重要教育智库。

  (二)“个人理论”是学校的精神财富

  一所学校有没有文化内涵、有没有思想特色,一个有效的衡量标准就是“个人理论”的数量与质量。个人理论是学校无形的精神财富,对内起到独特的引导作用,形成一种文化上的向心力;对外是学校个性与精神面貌的缩影。名师的个人理论是学校教育思维的视窗,是教育精神和科学文化的反映,是学校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符号。

  (三)“个人理论”切合学校的教育实际

  很多人喜欢用“大词”谈教育,例如:科学发展观、素质教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宏伟蓝图、培养创新人才、创建一流……这是教育的理想境界和目标,但却具有“高大上”的属性。而名师提出的个人理论,是基于教育实践,以敏锐的视觉和高涨的热情、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对教育中的问题提出的自己的观点,因其接地气,更切合学校教育的实际。

  (四)“个人理论”有助于开拓高品质教育

  名师的能力不仅体现在知识与技能上,更多体现为独特的思维能力、敏锐的问题意识。由于名师教育视野开阔、教育理念先进,其个人理论一旦被激活,容易带给人们观念上的冲击,甚至学校组织系统的重构,有助于学校形成新的教学推进点,最终转化成师生内在的生命成长,使学校步入高品质教育的发展轨道。

  (五)“个人理论”有助于和谐教学秩序的构建

  多元一体、和而不同、休戚与共,是学校和谐的教学秩序,这一秩序的形成需要不同声音的出现为前提。如果每个教师都机械地备课、上课、考试,这种一元化的模式很容易形成无差别的封闭,大家在一片无争议、无矛盾的静止中很容易慢慢沉寂,最终导致学校思想与文化上的静止、停滞甚至衰竭。名师个人理论的出现,能给学校带来思考、争议和活力,有助于学校和谐教学秩序的构建。

  (六)“个人理论”有助于发挥名师的辐射作用

  很多人将学习名师定位为跟名师结对、听名师上课、看名师的教案设计,这只是学习名师的一个方面。向名师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习名师的教育思想及教育理念。名师的个人理论是其教育思想、教育信念的直观表述,是名师教学的内核和品牌,是名师区别于他人的重要特征,是名师发挥辐射作用的有效方式。

  (七)“个人理论”有助于繁荣学校的思想市场

  思想市场是个体学术、观点、言论、信仰的充分表达。对学校而言,思想市场非常重要。没有思想市场,就没有学术的繁荣,就没有多元的文化,就没有创造性的发展。个人理论能为学校营造百家争鸣的思想空间,能让全体师生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大家彼此相互观照,共同获得升华。

  三、校长如何关注与回应名师的“个人理论”

  名师提出的个人理论,有些不仅在本校引起反响,甚至对学校的教育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有些个人理论以论文的形式,被更多人分享与利用;也有些个人理论虽然掷地有声,但却沉睡着,没有被有效利用。每一个个人理论都有一份独特的内涵,需要校长去发现、挖掘与利用。

  (一)校长要鼓励名师从实践中提炼个人理论

  “名师沉默”是“庸师嚣张”的产物,也是后者的来源。校长应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鼓励名师在思想奔涌的同时,有公开自我的姿态与技能,要勇敢地对各种教育现象或问题作出判断、解读和提炼,鼓励名师亮出问题、亮出思路、亮出观点、亮出精彩;鼓励名师从理论的视角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并从学术的视角将自己的教学主张上升为个人理论。名师们用当下语境激活当下可以应用的教育文化基因的个人理论,能开拓高品质教育,能让名师的精神、能力和语言共生,能成为学校重要的教育资源。

  (二)校长要重视对个人理论的实践研究

  在教育研究中,校长关注的重点是基于教育实践的教育方法、思路与策略,包括个人形成的教育思想,教师中各种观点、理论及行为的研究。校长要收集、研究名师中产生的个人理论,把各种观点结合起来,将名师的个人理论转化为教育方法,并付诸教育实践。个人理论在实践中的研究包括:个人理论的教材化研究,个人理论来自于教材和教学案例中的问题,而不是空穴来风;个人理论的教学化研究,在实践中提炼出的个人理论,应在教育实践中加以应用;个人理论的人格化研究,将在实践中提炼出的个人理论内化为个体的精神成长。

  (三)个人理论在学校中的应用

  真正的名师是叩问“教育走向”的引路人,他们提出的可操作的个人理论是学校重要的教育资源。对于有价值的个人理论,如果在本校不能得到较好的应用,不仅是对名师资源的浪费,也会让名师有一种被边缘化的感觉。校长要重视名师的个人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将有价值的个人理论在全校推广,纳入到学校的教改项目中。对有教育愿景的个人理论,应纳入到学校发展规划中。关注名师、发展模式、激励名师,将名师的人才资源转化为学校发展的优势资源,学校才能形成思想开放、环境自由的创新土壤。

  (四)校长要为名师的理论创新提供机制

  名师不是计划出来的,而是在好的制度环境中自然孕育出来的。校长在管理过程中,应为名师的发展与理论创新预留足够的制度空间。构建健康和谐的管理体制,减少对名师不必要的行政干扰,不要对名师进行条条框框的考核,让他们在宽松的氛围中思考教育问题、研究教育方法、开展教育实践。对有能力、有个性的名师,不要敬而远之,而应接近之、了解之、研究之,然后回应之、激励之。解决名师的差异性需求,帮助他们找到匹配的竞争力、幸福力,让他们在和谐的氛围中取得开创性的成就。

  (五)校长要宽容名师的个性

  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许多校长喜欢那些谦虚、内敛、温顺、服从的教师。然而,许多名师由于有着强大的内心世界和优秀的教学能力,他们不会把太多的心思花在取悦别人和亲附别人上面,显得有些特立独行。又由于他们耿直、雄辩、敢向权势说真话,显得有点另类。由于他们深受学生爱戴,有了底气、少了顾虑,甚至会形成个性张扬、奔放不羁的外显特征。校长要包容名师的个性,不要盯着他们某项不碍大局的缺陷不放。要更多地发现及肯定名师们具有的超越世俗的高远追求、富有创见的教育思想、百科全书式的学识素养,守住名师的独立意志和自由精神。

  (六)校长要助力名师成为教育家

  名师是教育同行公认的教育智库,校长不仅要注重发现与培养名师,更应注重名师的后续发展。关心他们的个人幸福、职业价值、专业尊严,构建具有良性循环能力的人才资源生态系统,让名师坚持对理想的追求,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引领名师不仅要有自己的思想,还应建立自己的教育理论和逻辑解释,形成个性发展——充分发展——持续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名师发展路径,让他们形成特点、形成风格、独领风骚,助力名师成为探索型、学者型、专家型名师。

  名师的个人理论,对他们自己而言是规范;对学校而言,是建议;对教育而言,是提醒。名师提出的个人理论不仅具有现实性,而且还有着一定的精神向度。校长要鼓励名师提出个人理论,认真研究和利用个人理论,让教育具有多元性和创造性,也让名师的发展通道更加宽广。

上一篇:让学生在老师的欣赏中进步

下一篇: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四策略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