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综合教育 >

3—6岁儿童受欺负后应对方式调查研究

作者:鏈?煡 时间:2017-09-18 阅读:( )

  南阳理工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谢晓楠 刘俊

  [关键字]:儿童;受欺负;应对方式;

  1.引言

  对于3—6岁的学龄前儿童来说,他们正处于从家庭的呵护向社会走出的第一步,这个时候孩子在被欺负后的应对方式会对幼儿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此研究能够对儿童进行较全面的了解,探明3-6岁儿童在受欺负后的应对方式及存在的差异,从儿童个体和环境两方面对其影响因素的进行讨论分析,拟提出一些合理性的建议,使家庭、学校的一线老师对3—6岁儿童进行干预工作更加行之有效,从而正确的引导孩子在受欺负后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关于受欺负的问题,已经有了许多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结果,但是研究多从受欺负行为表现和受欺负对象的一般特征以及受欺负后引发的心理社会适应问题行为进行理论的阐述,并且研究对象多集中在中小学生阶段,较少研究分析学龄前儿童在受欺负后应对方式的问题。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在南阳市普通幼儿园3—6 岁幼儿中发放问卷260份,回收问卷共计 221 份,有效问卷210份,问卷的效度为0.95。其中男孩 116名,女孩 94名。3 岁组61名儿童,其中男孩有 34 名,女孩有 27 名;4 岁组47 名儿童,其中男孩有 26 名,女孩有 21 名;5 岁组儿童53 名,其中男孩有 29 名,女孩有 24名;6岁组49名儿童,男孩有27名,女孩有22名。

  2.2测评工具

  本研究将应对方式分为两类:一类是反击。包括直接反击和间接反击。直接反击又包括身体方式(如:打扭拧人、挤压踢踩、推搡碰撞、抓咬他人等)、语言方式(如:警告他人、骂人、取笑嘲讽等);间接反击又包括游戏活动排斥、报告老师、报告家长、哭闹等。另一类是回避,如默默忍受、妥协等。并据此编订《儿童受欺负后应对方式调查问卷》,共有35个题目,经测量问卷的信度为0.81。由家长填写问卷来测评应对方式。

  2.3 数据的录入与分析

  采用 FOXBASE2.0 录入数据,SPSS13.0 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研究对象受欺负后的应对方式情况

  反击 回避

  

 

  直接反击 间接反击

  3岁组 男生 39.4% 9.8% 6.6%

  女生 19.6% 23% 1.6%

  总 59% 32.8% 8.2%

  4岁组 男生 34% 10.6% 10.6%

  女生 12.8% 25.6% 6.4%

  总 46.8% 36.2% 17%

  5岁组 男生 28.3% 15.1% 11.4%

  女生 11.3% 26.4% 7.5%

  总 39.6% 41.5% 18.9%

  6岁组 男生 20.4% 16.3% 18.4%

  女生 10.3% 22.4% 12.2%

  

 

  总 30.7% 38.7% 30.6%

  总 49.5% 32.4% 18.1%

  表 1

  根据表1对3—6岁儿童受欺负后应对方式的分布及百分数统计,反击和回避两种类型的应对方式具有显著区别,儿童在受欺负后有81.9%选择反击的应对方式,选择回避的应对方式仅占18.1%。直接反击和间接反击也具有显著差异,儿童在受欺负后选择直接反击的占49.5%,间接反击占32.4% 。

  3.2 儿童年龄、性别与应对方式的差异分析

  儿童年龄、性别与应对方式的c2检验

  反击与回避 直接与间接反击 身体与语言反击

  年龄 9.16* 8.63* 7.83*

  性别 3.34* 4.36* 10.54*

  注:表中值为c2值,*表示p<0.05

  表2

  为考察3—6岁儿童受欺负后应对方式发生情况,对各因素之间进行独立性c2检验,统计结果见表2

  3.2.1儿童年龄与应对方式的差异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3-6岁四个年龄组中,在受欺负后采用反击和回避两类应对方式存在显著差异,采用直接反击和间接反击两种应对方式存在显著差异,采用身体反击和语言反击存在显著差异;由平均数多重比较发现,受欺负后会采取反击的应对方式,3 岁组显著高于 4 岁组、5 岁组和6岁组儿童,但是 4 岁组儿童和 5 岁组儿童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受欺负后会采取回避的应对方式的,6 岁组儿童显著高于3 岁组、4 岁组和5岁组儿童,但是 3 岁组儿童和 4 岁组儿童之间的差异不显著。经过统计发现,随年龄的增长儿童在受欺负后采取身体反击的比例下降,采取语言反击的比例上升,但身体反击的比例仍大于语言反击的比例;间接反击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采用回避的应对方式的儿童也呈现上升趋势。

  3.3儿童性别与应对方式的差异分析

  在性别上,采用反击和回避两类应对方式也存在显著差异;采用直接反击和间接反击两种应对方式存在显著差异,采用身体反击和语言反击存在显著差异;在受欺负后会采取反击的应对方式无明显性别差异,在受欺负后会采取回避的应对方式差异极其显著,女孩在受欺负后采用回避的应对方式低于男孩儿童在受欺负后采取回避的应对方式。

  4.讨论

  4.1 3—6岁儿童在受欺负后的应对方式

  本次研究编制了3—6岁儿童受欺负后的应对方式家庭问卷,并用此问卷对3—6儿童在受欺负后的应对方式进行考察。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儿童在受欺负后采用反击的应对方式多与回避的应对方式;在反击的应对方式中采用直接的应对方式多与间接的应对方式;在直接的应对方式中采用身体反击的应对方式多与语言反击的应对方式;在间接的应对方式中以报告家长老师为主。(2)3—6岁儿童在受欺负后的应对方式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儿童在受欺负后采用回避的应对方式男生所占比例都多于女生;在反击的应对方式中男生多采用直接反击的应对方式,女生多采用间接反击的应对方式;在直接反击的应对方式中男生多采用身体反击的方式,女生多采用语言反击的方式;在间接反击的应对方式中,采用报告老师家长的方式男女生无明显差异,采用哭闹和游戏排斥的应对方式女生多于男生。(3)3—6岁儿童在受欺负后的应对方式存在显著年龄差异, 3岁的儿童多采用反击的应对方式,且多为身体直接反击的方式,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直接反击的比例下降,语言反击的比例上升,间接反击的比例也呈现上升趋势,采用回避的应对方式的儿童也呈现上升趋势。

  4.2对儿童受欺负后应对方式干预工作的启示

  3—6岁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儿童在受欺负后的应对方式对其一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影响儿童应对方式的因素是多样而又复杂的,因此对儿童受欺负后应对方式的干预工作又是多方面的。故针对本次研究提出一下参考意见:

  (1)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包括儿童良好个性特征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以及儿童语言的发展。3—6岁阶段是孩子培养良好个性、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对于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的儿童,家长和老师平时要多鼓励孩子使其建立自信,善于表达展示自己,学会与人交往,防止他们在受欺负后出现哭闹或默默忍受、妥协的应对方式 ;对于性格外向、冲动的儿童,家长和老师要对其不良行为提出批评指正,对其不良行为进行负强化,逐渐使其养成遇事冷静、不轻易动手的习惯。

  (2) 倡导权威—民主型的教养方式 。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严宽相济,威严与慈爱相结合,在家庭中不能要求孩子完全服从父母的意愿,也不能完全放任不管或无原则地宠溺,要多与孩子交流沟通与其达成共识,大家一起制定规则,并共同遵守,相互监督。要将家长的威严与民主相结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会对父母的行为习惯进行模仿和学习,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从自身做起,使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恪守准则,使其对父母信服,同时又能在这一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乐趣以及来自家庭的温暖与关爱,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应对方式。

  (3)教师不仅要关注对儿童受欺负后的应对方式,更加关注欺负行为。如儿童在受欺负后采用身体反击的应对方式攻击对方,教师不仅要纠正这种不适宜的应对方式,帮助孩子学习正确的应对方式,更要关注欺负行为本身,坚决批评制止欺负行为。

  (4)学校应与家长及时沟通。幼儿园要定期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学管理原则,与家长取得情感共鸣,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一致。要对儿童的应对方式进行干预,老师需要与家长交流让家长了解孩子的状况,家长与老师相互配合,帮助儿童矫正问题行为,树立正确的社交观念,培养正确的社交技能。

  参考文献:

  [1] 金芳.3-6岁幼儿健全人格发展的教育促进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4

  [2] 贾守梅.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家庭系统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3] 李文洁.父母教养方式、人格和同伴冲突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 伏干,刘强.儿童在欺负行为事件中的行为反应[J].学前教育研究,2009(11).

 

上一篇:英汉思维模式差异下对学术论文写作的影响及对策

下一篇:从基本内涵、理论意义、实践要求三个层面准确理解“四个意识”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