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1-09
-
2025-01-09
-
2025-01-09
-
2025-01-09
-
2025-01-09
更新时间:2017-10-14浏览:次评论: 条
2025-01-09
2025-01-09
2025-01-09
2025-01-09
2025-01-09
蔡志良 廖园园
摘 要 历史记忆是政治认同的认识前提和思想基础,政治认同是历史记忆的认知归宿和价值指向,唤起历史记忆是培育青少年政治认同的重要途径。历史记忆的历时递减性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共同作用,造成当代青少年历史记忆缺失,影响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德育要以课程历史叙事为主渠道、以公共纪念载体为社会课堂、以网络媒介记忆为新场域,建构青少年的历史记忆,培育青少年的政治认同。
关 键 词 历史记忆;政治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作者简介 蔡志良,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廖园园,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培育广大青少年的政治认同是当今德育的重要目标,这对于促进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历史记忆是政治认同的前提和基础,唤起历史记忆是使广大青少年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的重要途径。
一、历史记忆与政治认同的逻辑关联
历史记忆是共同体成员对往事的共享,是共同体成员普遍认定的“历史”,是连接共同体历史和现实的纽带。历史记忆是由符号记忆、情节记忆和价值记忆所构成的逐次递进的系统,其中符号记忆是指承载共同体往事的具象化了的“物”,如文物古迹、文字记载、纪念场所等实物;情节记忆是由“物”所承载的带有具体情境的故事;价值记忆是对故事所隐含的意义作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价值判断与确认。
政治认同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生活中所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对社会政治体系及政治活动成果的认可和赞同,具体体现为国家认同、政党认同、制度认同、体制认同、政策认同、理想认同、业绩认同等。政治认同可分为自然认同、强化认同和理解认同三个层次,其中自然认同是指认同主体在无外力干预之下经由历史承继与约定俗成而形成的政治认同;强化认同是指认同主体经由教育引导和强制推崇而形成的政治认同;理解认同是指认同主体通过对话交流、求同存异,达成对共同体政治的历史与现实、个体与群体的视界融合。每一个政治团体要取得存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必须得到社会成员的广泛认同,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政治认同既是团结凝聚社会成员的思想基础,又是组织动员社会成员为共同理想努力奋斗的精神动力。
政治认同与历史记忆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历史记忆是政治认同的认识前提和思想基础,政治认同是历史记忆的认知归宿和价值指向,历史记忆的建构是政治认同的初始和必要条件。历史记忆并不一定是历史,“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情,记忆是人们相信事情已经发生了”[1]。建构历史的叙事强调事实,建构历史记忆的叙事强调价值,因此,历史记忆是通过对历史作出选择性的认同与区分而建构的。一个共同体的历史记忆建构就是根据他们的利益需要,到他们所具有的历史积淀当中去策略性地选择记忆和讲述某些事情,那些得到选择的历史被纳入“记忆之场”,而没有得到选择的历史则成为“遗忘之带”。当然,认同与区分不是随意的,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记忆的建构同样必须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反映历史整体事实。经由对历史事实的认同与区分而建构起来的历史记忆是集体记忆而不是个体记忆,它往往具有对现存政治体系认同的价值指向性。历史记忆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传承传递给社会成员,使他们在构筑历史记忆中确立对现存政治体系的认同,这也是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历史记忆为政治认同的培育提供历史底蕴,是政治认同的思想基因。
二、历史记忆缺失:当代青少年政治认同的思想障碍
政治认同不是抽象的,而是历史的、具体的,在当今中国,政治认同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具体包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核心内容。培育我国青少年的政治认同,最根本的就是要达成对这些核心内容的认同,只有如此才会拓展到对制度、政策、价值观等其他对象的认同。
随着我国社会的急剧转型,青少年的政治认同问题逐渐凸显,出现了政治认知片面、政治情感冷漠、政治行为功利甚至怀疑、否定现行政治体系某些要素的现象。有对中学生的调查表明,“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其国民身份的认同度略有下降,国家认同意识稍微减弱”“政治权利认同与承担义务认同不相匹配”[2]。
当代青少年政治认同问题凸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历史记忆的失却。历史记忆的缺失使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产生了思想障碍。由于社会阅历、认知水平的不同,造成不同年龄群体历史记忆建构问题的因素是不完全相同的。对于广大成年公民来说,主要是全球化浪潮、社会全面转型、传统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而对于当代青少年来说,最直接的是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记忆的历时递减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历史记忆在历时的延续和传导过程中发生了代际递减。作为个体记忆,每个个体对于任何素材的记忆都有发生、淡化、消失的过程,作为集体记忆的历史记忆也容易因时间的推移而递次减弱,甚至逐渐消失。一般来说,中国革命或社会主义建设的亲历者因为是这一历史进程的见证人,具有共同的历史图景、切身感受、价值判断,极易建构起共同的历史记忆,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而作为新生代的当代青少年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非亲历者,他们虽然可以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传承了解这一历史进程图景而成为这一历史记忆的衍生主体,获得一定的历史认知、情感体验、价值倾向,但由于场景的时空距离影响,他们难以获得如亲历者般的切近而深刻的情感体验、坚定而执着的价值取向。这就意味着,当代青少年在继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历史遗产过程中,情感因素会消退,历史记忆会淡化。
历史虚无主义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历史记忆产生了消解作用。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沉渣泛起,它打着“反思历史”“解放思想”“还原真相”的旗号,以臆想代替史实、以碎片代替整体、以主观代替客观,肆意肢解、歪曲历史。历史虚无主义者以“将好人丑化成坏人”“将坏人美化成好人”的方式对在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进行黑白不分、善恶颠倒的评价;对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树立起来的英雄模范人物进行恶意的调侃、诋毁;以片面的、个别的、虚假的甚至臆造的所谓“真相”对已有定论的历史事件重新解读,否定中共党史、军史、革命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史;以假设、臆想罔顾历史背景和时代发展大势,否定历史发展规律和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就是通过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史、党史、軍史和建设史以消解历史记忆,削弱政治认同,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前的历史虚无主义多利用互联网为载体广为传播,这使得作为网民主力军的青少年群体成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主要受众。青少年对网络的依赖性比较强,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欠缺,又处于喜好标新立异的思想叛逆期,极容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蛊惑,这对其历史记忆的构建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endprint
“若一民族对其已往历史无所了知,此必为无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分子,对其民族,必无甚深之爱,必不能为其民族真奋斗而牺牲,此民族终将无争存于并世之力量”[3]2“故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欲其国民对国家当前有真实之改进,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真实之了解。”[3]3作为非亲历者的当代青少年,客观上存在着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记忆的困难,加上历史虚无主义的滋长蔓延,更是扰乱了广大青少年历史记忆的正常建构,造成历史记忆缺失,这就割断了从历史记忆到政治认同的逻辑路线,破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的思想基础。
三、唤起历史记忆:青少年政治认同的
培育路径
“历史记忆的选择往往意味着政治认同达成的始步,而政治认同的实现则是历史记忆建构的结果。”[4]历史记忆与政治认同的因果关系,為我们培育青少年的政治认同提供了现实的切入点,这就是将青少年引入完整的、延续的历史情境之中,唤起他们的历史记忆,达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的目的。
(一)以课程课堂为主渠道
从一定角度讲,历史就是过去的政治实践活动,现存政治体系就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对于青少年来说,历史记忆主要来自中小学各门课程的学习。作为青少年德育主阵地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其内容是政治与历史的结合体,具有政治诠释和历史叙事的双重性。历史课程是从历史叙事的角度反映出社会发展的进程与规律,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更是反映了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刻理由。“文以载道”,语文、外语课程除了语言文字教育功能外,还是“道”的载体,充满着历史和政治的内涵。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其他课程也具有学科视野中的历史内容。
叙事是对记忆的重现,课程课堂是唤起历史记忆的主要方式,而历史记忆则是政治认同的思想基础,这就构成了“叙事——记忆——认同”的生成轨迹。因此,中小学各课程要构建以德育课程为核心、其他课程为辅助,以教材资料为文本、课程教学为载体,各学科整体协同、目标一致的课堂历史叙事体系,使之成为青少年建构历史记忆与培育政治认同的主要渠道。在这一叙事体系中,各叙事主体通过对历史的认同和区分、选择和整合,体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同一性、视角的互衬性和诠释的合理性。在渐次唤起青少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发展历史的符号记忆、情节记忆和价值记忆的过程中,使他们生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然认同、强化认同和理解认同。
(二)以公共纪念载体为重要场域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诗史和英雄人物,后人总是通过纪念来表达缅怀和敬仰之情,并逐渐形成稳定的公共纪念载体。公共纪念载体主要包括公共的纪念场所、纪念节日、纪念符号、纪念仪式等。公共纪念载体通过社会展演的形式复活和再现特定的历史,使参与者体验先人曾经的辉煌与苦难,重拾那些被淡忘的历史事实,填补记忆空白,缝合记忆碎片。
德育要充分利用公共纪念载体这一社会课堂,将其作为建构青少年历史记忆的重要场域,引导他们客观回望历史、理性审视现在、热情展望未来,正确理解当前社会发展及国家政治体系发展的历史逻辑,从而有效凝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
(三)以网络媒介记忆为新场域
媒介记忆是指通过媒介保留信息的属性和能力,将过去的信息和事件在现实社会中还原和展现,成为一种历史积淀,影响人们对过去的记忆,成为历史记忆建构的一部分。在大数据时代,网络媒介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无穷无尽的“记忆储藏室”,成为历史资料的“刻写者”。青少年是网络媒介的主要受众,网络媒介记忆是他们重要的信息来源,同时,网络媒介记忆因其即时性、开放性、互动性、共享性等特点,建立了一个信息主体之间平等协商、有效对话的公共平台,每个青少年都可以涉足其中参与讨论交流。因此,网络媒介记忆成了广大青少年唤起历史记忆和形成政治认同的重要途径和新的场域。
值得注意的是,自媒体时代的每个个体都是信息发布者,网络信息往往是鱼龙混杂,网络媒介常常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泛滥的主要空间。因此,必须运用法律、行政、技术等监管手段净化历史记忆的网络空间,优化政治认同的信息环境;同时,要引导青少年对网络媒介记忆进行理性的鉴别、选择和运用,使他们获得真实、全面的历史记忆,并转化为青少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的历史和政治资源。
参考文献:
[1]赖国栋.历史记忆研究——基于20世纪西方历史理论的反思[D].上海:复旦大学,2009.
[2]曾水兵,班建武,张志华.中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3(8):33-36.
[3]钱穆.国史大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
[4]詹小美.选择与建构:历史记忆固基政治认同的逻辑共生[J].思想理论教育,2016(12):20-26.
奇速英语时文阅读学习机:从时文阅读中受益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对于个人职业发展、国际交流和全球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发布时间:2023-09-15 浏览:85次 评论:条
奇速英语时文阅读学习机:培养英语语感的有效途径 在英语学习中,语感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语感是语言学习者对语言的理解和感知
发布时间:2023-09-15 浏览:184次 评论:条
突破传统英语学习,奇速英语时文阅读学习机 传统的英语学习方法往往注重语法和词汇的学习,而忽视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然而,
发布时间:2023-09-15 浏览:129次 评论:条
奇速英语时文阅读学习机,让英语学习更高效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如何高效地学习英语成为了许多人关注的焦点。奇速英语
发布时间:2023-09-15 浏览:198次 评论:条
奇速英语时文阅读学习机:英语学习的全新革命 奇速英语时文阅读学习机以其创新性的学习方式和全球时文资源的整合,引领了英语学
发布时间:2023-09-15 浏览:91次 评论: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