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15198177376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依托工会优势,践行“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

更新时间:2017-05-22浏览:评论: 条

  作者简介:蔡宏标(1978-),男,广东汕头人,副教授,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主要从事从事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

  本文是广东省教育厅2013年度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30201092)、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高职教育重点专业建设项目、2014年广东省省级民办教育专项资金项目和广东省教育厅2014年度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培育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会计 人才培养 培训

  一、“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情境学习理论

  传统的职业教育认为学习发生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中,按照预先设定好的步骤,接受、存储这些知识。职业院校一般将分门别类(课程分类)的内容传递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掌握相同的知识和技能。由于脱离了职业岗位的具体情境,知识和技能成为分离和孤立的状态,获取的知识无法被有效激活。

  1989年,布朗(J. S. Brown)、柯林斯(A. Comns)和杜盖德(P. Duguid)三人联名发表的文章《情境认知与文化》(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中指出:“知识与活动是不可分的,活动不是学习与认知的辅助手段,而是学习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心理学视角说明情境化活动在获得知识方面的重要性。1990年,莱夫(J. Lave)与温格(E. Wenger)出版了《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一书,用“合法的边缘性参与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来描绘情境学习的过程。即在知识实际应用的真实情境中呈现知识,把学与用结合起来,让学习者像专家、“师傅”一样进行思考和实践,通过社会性互动和协作进行学习。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个体参与真实情境与实践,与他人及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培养参与实践活动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是一种文化适应及获得特定“实践共同体”成员身份的过程(姚梅林,2002)。

  会计专业经过多年摸索和经验积累,高度认同情境学习理论的观点,即如果职业教育脱离真实岗位,会计知识将孤立存在并无法与能力相互转化;会计知识与实际顶岗操作将没有实现路径,校内习得的会计理论和知识将无法在具体工作情境或工作过程中被激活。因此,本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并坚定认为,只有在真实环境中的岗位体验,才能实现学以致用。

  二、“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演变过程

  本专业实践教学最初的开展方式,与其他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基本相同。从最初增加校内课程的实践教学学时→开设独立的实践课程→通过“请进来”的模式邀请行业专家进校园→通过“走出去”的模式让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到开设特色订单班。虽然,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在逐步推进,但是始终以学校为主体进行育人,校企合作仍停留在浅层基础上,企业没有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尤其是教学过程的深度参与。因此,学生习得的会计知识与真实工作情境缺乏直接连接,难以达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三、“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介绍

  从“学生→准学徒→再学生,准学徒→再学生→准员工”的思路出发,整体教学过程实行工学交替的“双循环”,由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即实行“从学生到再学生、从准学徒到准员工”的“双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

  “双循环”模式图

  第一个循环:期初在学校学习;中期在企业实训。(采取1.5+0.5模式)

  期初在校内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入门教育,能达到对所从事的工作有基本的了解。从学生学徒今后所从事工作的岗位出发,逐步增加相关知识和理论的教学,能做岗位所需要的基础性工作。中期学生在企业学习,企业对学生进行实训教学,完成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岗位实践的初步对接,能完成岗位基本工作;并加强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证教育。

  会计专业安排第一、二和三学期在校内完成文化课程和会计类专业基础的学习任务,掌握专业所需各项基本技能,具备高职学生所需的基本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能达到对会计工作有基本的了解,达到能胜任会计工作各岗位的基础性工作。第四学期在企业完成学生会计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初步对接,能完成基本的会计和税务处理。

  第二个循环:中期完成企业实训后,学生再回到学校学习;最后期间学生再回到企业实训。(采取0.5+0.5模式)

  第五学期,会计专业的学生学徒从企业回到学校,对学生今后所从事的会计工作各岗位所需欠缺的理论知识进行再学习,能完成基本的会计工作,增强职场抗压能力的培养和职场晋升能力的培养。

  第六学期学生再回到企业,企业对学生的所从事的岗位所需要的技术技能进行强化训练,能基本独立完成会计各岗位的工作,能完成初级的会计管理工作。

  “双模块”、“双导师”、“双标准”图

  因此, “双循环”是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校企双方深度合作,在充分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将课程体系有机分解为校内课程模块和校外课程模块,并采取 “双导师”授课,“双标准”考核的机制,通过学校到企业、企业再到学校并最终再次回归工作岗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1.“双主体”协同育人

  校企合作理事会的主要成员为企业和校内专任教师。校企双方共同开发核心课程,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参与质量评价,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2、“双模块”课程模式

  校内和校外两大课程模块分别培养学生的职业通用基础能力、职业基础和核心能力、职业素质、岗位操作技能和拓展能力。校内课程模块进一步分解为职业通用能力课程、职业基础理论课程、职业基本能力课程、职业综合能力课程和职业能力拓展课程五个部分。校外课程模块进一步分解为:职业基础实践模块和职业综合实践模块。

  3、“双导师”教学模式

  由于社会岗位对学生学徒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纯粹校内教学所不能及的。会计专业聘请财税领域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一线专家来担任校外导师,引导学生从另外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视和学习专业课程,将教学活动与工作岗位更紧密结合起来,构建一个集合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相得益彰的良好平台。通过引进校外导师,可以调动校内导师的积极作用,并且利用校外导师资源,从而实现高等院校与社会的零距离对接。

  4、“双标准”评价模式

  学业考核标准的主要内容应是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课程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如职业基础理论课程以定量评价为主,职业基本能力课程和职业综合能力课程,以定量+定性评价相结合。学徒考核标准的主要内容应是学徒在工作中掌握实践技能格胜任岗位的情况。具体内容包括两大模块,第一是学徒职业价值观模块,主要反映学生学徒在岗位工作期间的遵守职业道德、遵守法律法规等;其次是职业知识和技能模块,主要反映学生学徒在岗位工作期间对岗位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这两大模块的评价方式应采取过程性考核为主。

  四、发挥工会学校优势,推进 “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为了克服人才培养中以学校为单一主体进行育人的固有缺陷,本专业提出了“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校企“双主体”育人,完成学生→准学徒→再学生的第一次循环,以及准学徒→再学生→准员工的第二次循环。两次循环,均需要发挥企业育人的优势。因此,“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能否成功,与校企合作的深度高度相关。

  作为工会学校,会计专业破解了校企合作深度不够的难题。在2016年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理事会成员不仅仅是企业和行业协会,还有工会干校的加入。依托先天的办学优势,为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资源支持。一方面,工会干校为会计专业开展校企合作搭建了桥梁;另一方面,工会系统中众多精通财务的专业人才,为本专业人才培养提供重要建议和指导。工会的加入为专业建设改革带来了便利,推动并加速了 “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发挥工会的桥梁作用

  “双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校企双主体协调育人,突出企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源。工会是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的一个重要组织,这为本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特殊土壤。通过推荐优质企业,为校企合作搭建了平台,破解双主体育人中企业协同育人的积极性不高的难题。

  同时,依托工会优势,为教师开展社会服务提供便利窗口。作为省总干部培训学校,学校每年承担了大量的工会干部培训工作,特别是定期举办驻会经审干部的培训工作,参培的学员主要是来自于企业工会经审财务部分的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其培训内容与会计专业的知识直接相关,专业教师利用自身所涉专业知识研究专长为干校培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即是教师专业成果的有效传递与检验,同时也是为社会提供服务的窗口。

  2、发挥工会培训的窗口功能

  通过学员通道,教师走入企业,参与调研,与企业相关业务人员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商讨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及校企合作的教材;通过学员通道,特别是驻会经审干部的培训,培训学员为企业、事业单位及国家机关的工会经审干部、主管会计等财务岗位的重要人员,邀请培训学员给学生开展讲座及座谈交流,与学生分享企业工作经历与经验,为学生今后的职场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知识与财富。

  五、“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的成效

  本专业在原有基础上改革了人才培养模式,经过2年多的实践,在此期间取得了多项标志性成果。

  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数量显著增加。先后获得质量工程7项目。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粤教高函【2014】85号),省级会计教学团队(粤教高函【2016】135号),省级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高职会计专业职业素质教育研究》(粤教高函【2015】72号)1项,省级精品开放课程《财务报表分析》1门(粤教高函【2016】135号);教改项目3项(包含期间结题2项),分别为《高职财会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以广东省为例》、《职业技术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研究——会计专业为例》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会计专业获得广东省级会计教学团队立项(粤教高函【2016】135号),2名教师立项广东省青年优秀教师项目,其中1名期满考核优秀;1名教师获广东省“千百十”培养对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全省各地工会干部进行工会组织建设、工会制度管理、工会财务制度、经费预算决算管理等方面额培训多达78次。教学团队在学历、职称、专任教师一线工作经验、社会服务经验和校外兼职教师队伍素质均取得显著提高。

  获得校外技能竞赛奖项27项。如“挑战杯·创青春”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彩虹人生”广东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全国金融与证券投资模拟实训大赛、全国校园财会大赛等省级技能竞赛。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