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15198177376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试论语文创新思维能力培育的实施策略

更新时间:2017-02-18浏览:评论: 条

  随着知识增长速度的加快,社会竞争化程度和个人社会生活复杂化程度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要“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在“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中反复重申“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样,《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的“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二部分的“总目标”以及第三部分的“教学建议”中,多次提到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和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给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育,使其有大胆的创新精神和丰富的创造力。

  一、别出心裁

  这是对教师而言的。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教师要首先有之。

  一是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彻底抹去经验思维、定势思维、教师“集体无意识”积淀所造成的准传统式的、僵化封闭式的千部一腔的教法的阴影;要善于运用启发点拨式教学法,提倡发现性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来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兼容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使自己的课上得不落窠臼,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有独特新颖的见解,要能够综合运用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论是导入新课,还是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把握等都有自己独到的一面,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

  一是表现在课外语文学习过程中。不管课外语文学习的内容是什么,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教师都要做好组织者、倡导者的角色,并对活动的全过程和活动的中心议题进行精心的考虑。可以采用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辩论会、专题研究和社会调查等形式,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还可以组织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和文学社团,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以此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开拓语文实践的新领域,使活动充满新奇性和创造性。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言:“语文教师的修养,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自身修养不够,教学方法再讲求,效果也有限;反之,教起来会左右逢源,事半功倍。”

  不难想象,如果教师没有大胆的革新和创造精神,没有丰富的创造力,却想让自己的学生成为实实在在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人,简直是痴人说梦!

  二、未雨绸缪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远的,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为了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认识因素---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和精密性,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活动的情意因素---好奇心、冒险性、挑战性和想象力,就必须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一)改变观念

  研究表明,智力和创造能力并非成正比关系。智力高者创造能力不一定强,智力仅是创造能力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因此,教师应改变观念,并非只有少数学生才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应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能有这种潜能,而只是没有开发出来。只要教师有耐心有计划地培育,创造就可能会属于每一个学生。

  (二)打好基础

  创造能力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在拥有丰富的知识经验积累基础上逐渐产生的。一是要有丰富的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二是要有丰富的语文基本能力---熟练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有一般的思维能力和方法,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辩证思维等能力以及学会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与分类、判断与推理等思维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把三方面的“基础”融合在一起,融合到听、说、读、写的具体语言训练当中,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知能力,提高思维,发展智力。这种“基础”的积淀,就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知识积累,更是一种智力的积淀。

  (三)制造氛围

  如果我们把上面谈到的“改变观念”看作有利于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外部大环境,“大气候”,那么“制造氛围”就可以称之为有利于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创造力的内部小环境,“小气候”。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能使人“自由地呼吸”的空气,即恰切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就是有利于培育学生创造力的内部小环境,“小气候”,也就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的有利于创造性活动的“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6]制造恰切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师生心理相容相通的体现,也是师生尤其是学生智力活动处于最佳状态的标志,并且会使学生得到一种愉快的、成功的经验,成为传递知识的无声媒介,启迪智慧的无形钥匙。

  三、讲究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中学生来说主要是指自我实现性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即个体在发展意义上的、自我潜在智能有意义的创造性开发。它的活动结果或它所解决的问题尽管对社会或他人来说并非首创或发明,但是对自己来说却具有新颖性和发现性。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教育,就重在培养自我实现创造力,如用与以往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独立提出新看法、用自己的方式总结知识规律等。为达此目的,就必须讲究具体的培育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求知欲望和创造动机

  发现问题本身就是一种重要能力,是思维敏捷,求知欲望强,学习深入细致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要学生大胆怀疑,不怕权威,把读书、观察、思考、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导之以发现、提出问题的思路。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二)进行针对性的思维训练

  1.思维灵活性训练

  思维的灵活性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来进行训练。它可以加强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其不受固有模式和成规的束缚,能根据条件的变化,及时打破思维定势,摆脱偏见,采取有效措施解決问题。如让学生写同题作文,可进行多文体对比写作训练,也可进行多主题对比写作训练,还可进行多基调(感情基调)对比写作训练等。如在学习戏剧《雷雨》时,可训练学生运用不同的语气、语调、神情举止进行分角色台词对白,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最能表现鲁侍萍、周朴园等人的内心情感世界、人物性格特征的最佳对白方式。

  2.想象能力训练

  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羽翼,是全部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条件。想象在语言调节下进行,以语言形式表达。阅读理解需借助想象再现作品情景,作文需借助想象才能思路开阔。学生要敢于“异想天开”,创新进取。文学作品是想象力训练的绝好教材,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形象化,笼统描述具体化,省略情节明朗化。如续写《项链》的种种结尾,或诱导学生练写想象作文,如《假如“项链”没有丢失》、《阿Q新传》等。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图画、表演等形式表现自己的想象。

  3.发散性和聚合性思维训练

  一个创造性思维的全过程,往往要经过从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因此任何创造性思维都离不开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有机结合。语文教学中求异思维的训练形式主要有:多方案选择,多角度解答;变方向求解,变角度求解;审视性理解,综合性评价;创造性发挥等等。如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对《项链》主题的理解等;根据同一作文材料多角度立意;对阅读材料进行仔细推敲,对课文的相关之处等进行比较,鉴赏评价---对《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学生在固有的三个理解层面上:一是表现出鲁迅先生对刘和珍等人的痛悼之情,一是对死难者英勇无前的敬佩之情,一是对反动政府的憎恨之情,又可得到以下两个层面上的理解:从“时间永是流逝……”这一部分及散见于其他部分的议论,可得出鲁迅先生对“国民性”的深刻批判;从“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及文章开篇所言“刘和珍是我的学生”等看似矛盾的言词来分析,可得出鲁迅先生一贯的深刻的自我解剖精神。这两个层面更反映出鲁迅先生作品的特征,更具有普遍意义。

  聚合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可通过选择训练聚合能力;还可通过综合培养聚合能力。如在语文单元教学过程中把几篇教材“合而食之”,其精讲巧练的实质,就是聚合精当的范例。另一方面,教师还可引导学生采用多角度比照求同辨异法,不仅在同一单元内部,而且在不同的单元之间做一些具体的工作,纵横结合。通过不同单元的教学,强化文体意识,完成不同文体在语言风格、立意、构思、谋篇布局、语言组织及表达方式、方法、思维方式、逻辑判断、认识规律等各方面的比较,实现单元教学知识和能力的贯通和迁移,使学生的创造性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

  (三)在互动诱发中进行革新和创造

  在语文教学中,不管学生是在诱发兴趣中创造,在质疑研讨中创造,还是在分析、综合中创造,在发散中创造等等,都必须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诱发,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诱发,都必须有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学生应大胆质疑,积极思考,勇于探求,并与教师或同学交流;教师要启发、诱导、点拨并及时掌握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恰切地与学生交流,从而完成学生的创造过程。如教师把峻青的《秋色赋》、欧阳修的《秋声赋》、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放在一起,诱发学生去进行创造性思考,得出有关“秋”的创造性思维成果。如学习过李渔的《芙蕖》之后,让学生联想周敦颐的《爱莲说》,通过体裁、表现方法、表达的内容等的互动诱发,从而得出“莲”的“平民性”和“君子风”这一创造性思维成果。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想培育学生大胆的创新精神和丰富的创造力,教师要首先有之,为学生树立榜样;其次,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为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培植温床;最后,还要讲究方法,以更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創造力的发挥。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魅力常在,才能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逯新君 江苏教育学院徐州分院中文系 副教授 221116)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