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15198177376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情境教学法在小班美术活动中的应用

更新时间:2016-12-17浏览:评论: 条

  【摘要】情境教学方法是一种现代的教育思想,它摒弃了以往“被动学习”和“他主学习”的弊端,着眼于幼儿的主动发展和促进幼儿自主地参与学习的一种指导性的教育理论。在传统的美术教学当中,教师们强调的是让幼儿一定要学会某样技能,重点都放在了机械的模仿以及知识的过分传授中。幼儿没有话语权,都在教师的控制中学习,几乎没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失掉了幼儿的本真。那么,教师应如何顺应现代教育理论,在美术活动中运用情境创造条件让幼儿能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呢?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小班美术

  教学情境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要让尊重幼儿,以幼儿的需要为活动主体,活动要为幼儿而设,为幼儿留出足够的学习空间,通过启发式学习环境的创设让幼儿能主动地投身到活动中,进行主动的思考、探究和学习。因此,利用何种手段能达到幼儿主动学习,帮助幼儿各项能力主动发展呢?笔者通过长期的探索,在运用情境教学促进小班幼儿自主学习方面取得了一些心得,并以小班手指印画活动《小蝌蚪》为例,展示出运用好这种方法的一些策略。

  一、 动画情境法,激发幼儿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乃是激起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要想让幼儿能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并自主地进行学习,首先就是要让幼儿对你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然而情境教学能把抽象概念具体化,教授方式趣味化,能使幼儿的认识与情感相结合,使思维与形象统一,变灌输为感悟,变说教为体验,使幼儿全面发展。因此,面对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在教学活动当中教师要勤思考,力求思想上要达到创境激趣、以趣激学,通过引导,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自主地探索以获得知识。

  (一) 丰富知识经验,为幼儿的创作打基础

  为了顺应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能主动地进行创作,而不是被老师牵着走,在课程之前的知识经验的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适时地为幼儿做好课前准备是幼儿能否主动参与活动、主动进行操作的决定因素之一。

  在《小蝌蚪》的第一次活动中,在课前准备环节我只是出示了蝌蚪的图片请他们观赏,并简单地做了一下蝌蚪身体形状的介绍后就准备开展活动,在示范的环节我请幼儿说一说小蝌蚪会游到哪里去并请他们来画一画,结果当第一个幼儿把蝌蚪画在池塘中间的时候,其他幼儿连想都不想也都画在中间,在我的一再要求下,只有个别幼儿把蝌蚪画到了荷叶上和小鱼旁边,而且连游的动作也几乎一样,当我要求他们多画几条时,有的幼儿开始不耐烦:“老师我画完了”“我不画了”,最后的作品效果是中间一团黑乎乎的东西,两旁零星的几个黑点,看上去没有“生机”。在第一次活动中不难发现孩子一直被我牵着走,不能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

  第二次活动的时候,我带幼儿观看了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在看完以后引导幼儿主动发现小蝌蚪会四处游,也会去找好朋友玩,还会去休息等,也向幼儿介绍了小蝌蚪的身体形状,做了这些准备活动之后,我开始了第二次的活动。

  当我一出示小蝌蚪的图片,有的幼儿就迫不及待地模仿起小蝌蚪的样子,在请幼儿说一说并示范画的时候他们根据自己获取到的经验,开始纷纷表达出不同的看法,有的说会游去和小鱼做游戏,有的说会两俩跳舞,有的说会回家休息等等,没有出现第一次要不停牵着走的情况。完成的作品小蝌蚪较均匀地布满画纸,各个方向都有,看上去神奇活现。有的一边画还一边说“小蝌蚪我送你玩去”“你去休息一下”“你找好朋友亲亲”等等,幼儿似乎对小蝌蚪产生了情感。

  (二) 创设相关情境,鼓励幼儿主动想象

  幼儿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具体动作思维、直观形象思维处于优势地位。利用直观演示法可以寓教于乐,让幼儿入情入境,借境悟理,进行自主学习。如在对小班美术活动《小蝌蚪》的两次活动中,不难发现情境创设是幼儿能否自主想象、学习的重要媒介。幼儿园美术情境教学中环境的创设是充分的,是要渗透到幼儿创作的全过程中的。我们通过导入对比就能发现不同,小班美术活动《小蝌蚪》目标:

  1. 学会用手指压印的方法印画出不同形态的小蝌蚪。

  2. 体验到美术压印活动中的乐趣,培养幼儿大胆、独立作画的能力。

  教学引入部分:

  第一次:

  教师:(猜谜导入)小朋友你们看,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好朋友,请你们一起来猜猜看它是谁?

  教师:黑黑大大的圆脑袋,黑黑细细的长尾巴,他的妈妈是青蛙。请你猜猜它是谁?(小蝌蚪)

  导入到这个环节以后,接下来就是请小朋友和小蝌蚪一同做游戏,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如果请你带小蝌蚪一起去出去,你会带它去哪里?鼓励幼儿说一说,说完以后出示画纸,请幼儿尝试在画纸上带小蝌蚪去做游戏。

  第二次:

  教师:(音乐游戏导入)小朋友们在这个教室里,老师为你们准备好了一个小池塘,让我们变成小蝌蚪进去游泳吧。

  边放音乐边带领幼儿变成小蝌蚪游进池塘里。(池塘里放好了荷叶、小鱼、小鸭、小虾子等,请幼儿在池塘里找自己喜欢的伙伴玩一玩。)最后音乐停下来,请小蝌蚪回去休息。然后请幼儿说一说你去了哪里,和谁在一起怎么做游戏的,幼儿说完以后教师结合后面绘画的要求进行总结。

  教师:小鱼刚才游到我旁边跟我说它觉得来池塘里玩的小蝌蚪太少了,想让你们再多带一些蝌蚪朋友来做游戏,可以吗?

  这个时候示范画,然后幼儿独自操作。

  教学方法比较:

  第一次老师采用传统教学导入,条理很清晰,但儿童作品画面较单调,与范画的重复性极强。第二次老师采用情境化教学,用角色扮演贯穿期间,幼儿充满着兴趣,范画也是在儿童想象教师指点,幼儿自主示范的情况下共同完成。儿童作品中反映出的形态较多样,在创作过程中不少幼儿喃喃自语,完全沉浸在情境中。

  二、 故事谜语情境法,激发幼儿想象

  在以往的教育活动中,教师着眼点在于让幼儿学会一定的美术技能,忽视了幼儿对艺术的感受与体验。在现在的教育理论中,这是不利于幼儿主动发展的,也是不尊重幼儿的一种表现。

  (一) 当学习出现困惑时,教师依据情境提出问题,给予适当引导

  “疑虑,思之始,学之始。”思维的启动,无不被问题所诱发,没有问题就没有紧张的思维活动。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要主动为幼儿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让幼儿能主动去发现、去探讨、去创造。这样的形式对于激活幼儿真正主动探索获取新知识是有利的,也是一种对幼儿有利的教育思想。

  (二) 提供必要的技巧支持,为幼儿的创作扫清障碍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同时,幼儿是一个个个体,个性不一,能力有别。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地认识到这一点就盲目地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容易使幼儿的探索停留在表面或陷于困境,无法激起他学习的欲望,因而导致他无法对事物进行深入的探究。所以,依据小班幼儿的年龄和学习特点,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时机进行点拨,还需要教师借助当时的情景、材料,提出能让幼儿主动思考、探究的问题,从而起到铺垫导向的辅助作用。

  如在《小蝌蚪》中学习手指印画环节。

  教师:你们能给小鱼变出更多的蝌蚪朋友吗?

  教师:瞪大你们的眼睛,竖起你们的耳朵,我们一起来变、变、变,先给我的黑色颜料和黑色水笔加一点魔法,让它们都变成有魔法的东西,然后再对着我的食指吹一口气,让他变成魔法手指,我先把他们圆圆的大脑袋变出来,最后再变他们的小尾巴(教师空手做示范,具体的操作,请幼儿上来操作,教师再根据幼儿的实际操作情况,对幼儿进行指导)。

  在变的时候告诉幼儿用一根手指蘸一点黑色颜料,然后往上一印,如果手上的颜料没有了就再蘸一点。蝌蚪的头画好以后,把手在抹布上擦干净,然后拿水彩笔给小蝌蚪画尾巴。

  幼儿的表现:第一个幼儿上来以后,在教师的语言引导下一步一步地完成印画,但这位幼儿在点的时候用的是手指尖点的,让蝌蚪看上去很小,这时我对要画的第二名幼儿提出了不一样的要求:“请你画一只比前一只大的蝌蚪,你会怎么画?”我先请幼儿想了办法,并给幼儿一定的提示,最后他们在实践中发现要将手指的指腹完全压下去,这样印出的小蝌蚪就大一些。对于方向性的要求,我们让幼儿自己想,你想让他朝哪里游,就将尾巴画在哪个方向。

  三、 示范情境法,激发幼儿模仿

  学习要有一定的延续性,讲究举一反三,且能在掌握操作方法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想法,这样才是重要的。所以教师给幼儿的操作材料要与之前的情境有一定的联系,便于幼儿迁移,把自己的想法与之前所学做一个很好的连接,从而能自主操作,不能出示一个与之前的情境毫无关系的材料,让幼儿与之前的经验出现断层无法连接,无从下手。

  (一) 选择便于幼儿操作的材料,保护幼儿的主动性

  幼儿操作环节:

  第一次的颜料较稀,幼儿在操作的时候局限性大,不便于幼儿的发挥。幼儿在操作的时候不仅会把袖子弄脏,而且刚画好的画较稀,幼儿在画其他小蝌蚪的时候会把之前画好的弄糊掉。因为颜料较稀,幼儿在画的时候基本上都把蝌蚪画在纸的边上,不愿意往中间画,还有幼儿不断地喊老师,说自己的手太脏了要去洗。这些情况的发生,不仅不利于幼儿的操作,也将幼儿的创作热情一点点的浇熄。

  第二次将颜料涂满海绵并在海绵中加上适量胶水,增加了黏稠度,不会过干也不会过稀。幼儿在操作的时候几乎没有出现找老师的情况,能很好地投入到自主创作中。在点画的时候能将蝌蚪画满整张纸,不只是局限于画纸的边缘。

  (二) 提供与创设情境相关的材料,激发幼儿的参与性

  幼儿操作环节:

  第一次情境创设的少,且画纸底板上的内容与之前讨论的内容有一些出入,让幼儿与之前的经验出现断裂,幼儿需要重新构建,会对能力不太强的幼儿造成困扰,无法操作,害怕下手,且与目标不一致。

  第二次以情境贯穿整节活动,我给幼儿提供与情境相关的画画底板,幼儿操作起来能和之前的情境很好的连接,不会出现断裂的现象,拿到后就知道如何开始操作。对于能力强的幼儿他们可以自行拓展,对于能力弱的幼儿,也有了很好的铺垫,不畏惧,能主动地参与创作。

  实物材料情境法,激发幼儿动手欲望。

  活动过程中的点评:在《小蝌蚪》的活动中,平时不爱绘画的段祯,拿着画有一团黑色色块的画,高兴地对我说:“老师,你看,这是我画的,小蝌蚪都跑到一起去了,那里有好吃的。”虽然表面上看这并不是一张“成功”的作品,但能看到他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强于以往,我感到很欣慰,接过画仔细端详了一会,对他说:“你今天有进步了,好棒哟!”并俯下身拥抱他。在我的鼓励赞赏下,段祯似乎更有信心了,他主动提出要再画一张。我为他的改变感到高兴,再次拥抱他,同时启发他:“这些小蝌蚪吃饱了,他们要去做游戏了,你能带他们去吗?”他不好意思地对我说:“我不会。”我鼓励他说:“你一定会成功的,你想刚才我们当小蝌蚪的时候去哪里玩了?”他想了想,恍然大悟的开始将小蝌蚪分散开来,有的去了叶子那,有的去了小鱼那,虽然仍有一块还是黑乎乎一团。

  最后的总结评价环节: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用请幼儿上来讲故事的形式,请幼儿来说一说自己画中的小蝌蚪都在干什么,幼儿都很乐于参与,并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画的蝌蚪给小伙伴欣赏。

  评价是否科学合理,对于促进和提高幼儿学习积极性有一定的建设价值。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自由地思考探究,提出问题,发表意见,才有新的发现和创新。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的时候,要注意关注幼儿创作时的“情境”,在《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提到,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不能简单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标准来评价,即在评价幼儿的画之前,务必要读懂幼儿的作品,要了解幼儿作品中蕴含的情境,读懂蕴藏于幼儿绘画中的故事,激发幼儿再创作的热情。

  情境教学是一项值得教师深入研究的课题,也是我们教师要坚持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如何将情境教学法灵活运用到实际的小班美术活动中,还需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继续摸索。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做的还很多,不能仅局限于当下。

  【参考文献】

  [1] 马珍.幼儿园美术情境教学对当前幼儿园美术教学的启示[J] .幼儿教学研究 2009(12).

  [2] 葛云.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J].教师教育科研 2010(2).

  [3] 王皓.对“如何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几点思考.

  [4] 林至元.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的探讨与实践.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