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15198177376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我国微课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更新时间:2016-11-17浏览:评论: 条

  【摘 要】 随着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及“互联网+”政策带来的红利,微课作为在线教育的代表性产品获得快速的发展。为了全面把握我国微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本文以443篇微课核心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从发文量、被引量统计、研究类型、研究内容四个一级维度进行研究,并从理论综合、设计研究、开发研究、应用研究、评价反思研究五个二级维度进一步深入分析,总结分析近年来我国微课研究取得的成果,深入挖掘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微课理论基础、加强微课平台建设、完善微课评价体系、开展更多实证性研究的建议,希望为促进我国微课理论发展与实践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微课;微课程;内容分析法;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6)08—0046—08

  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的繁荣,带来了一个以微信、微博、微视频为代表的微时代,形成了一个追求个性化、碎片化、快速更新的互联化环境。微课因其符合时代特征应运而生,同时它具有时间短、内容精、碎片化等优势,满足了个性化学习、移动学习、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教育需求,因而迅速走红,成为国内教育领域最有前景的新生事物之一。

  目前,微课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尤其在基础教育领域更受到一线教师的喜爱,也是未来在线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自2011年胡铁生发表第一篇有关微课的文章以来,在五年的时间里,微课的发展非常迅猛,发展面广、纵向深。那么,目前微课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发展的方向又在哪里?对此,很有必要进行回顾、总结与反思,以期助力微课的发展。本研究将对微课文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上述问题。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尽管过去对于“微课”与“微课程”是否为同一事物一直存在争论,但是在2013年胡铁生提出微课定义3.0版,界定“微课”与“微课程”两者为同一事物以来,学术界逐渐减少了争论,目前大多数研究也趋向于将两者作为同一事物。本文基于“微课”与“微课程”为同一事物而进行研究。

  以中国知网收录的以“微课”或“微课程”为主题的核心期刊论文及博硕士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具体检索过程为:在中国学术期刊网数据库中,检索项选择“篇名”,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时间不限,输入“微课”与“微课程”,关系“或含”,进行检索,经剔除广告、重复篇目等无效样本后,得到文章223篇;再以同样的检索方式在博硕士学位论文库中进行检索,得到论文220篇。综合两者,最后共得到研究文献443篇。检索的时间为2016年4月16日。

  (二)研究方法

  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微课文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三)内容分析维度

  一级维度为发文量、被引量、研究类型、研究内容。其中研究内容又分为五个二级维度:理论综合、微课设计、微课开发、微课应用、微课评价反思。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发文量分析

  统计发文量的目的是从时间与发文量关系的角度整体把握微课发展的趋势,以便开展后期的研究。

  从图1可以看出,中国知网收录的关于微课的国内文献最早出现在2011年,《电化教育研究》杂志发表了首篇关于微课的文章——《“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作者是胡铁生。该文基于区域性教育资源利用率低、效益差的现状,分析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指出建设发展“微课”的必要性。文中界定了微课的定义、类型、特征等,还从佛山教育资源建设的经验出发,提出了微课的开发步骤和途径。由此“微课”一词进入教育者的研究视野。从这一年开始,微课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2012年发文1篇,2013年发文23篇,到2015年发文激增至252篇。从2014年的发文数量来看,微课已经成为一个热点研究领域。由于本研究仅统计到2016年4月,但是2016年文献已高达22篇,按此趋势,极有可能超越2015年。所以,总体来看,近年来微课受到极大的关注,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二)被引量分析

  论文的被引用次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在该领域内被其他机构或研究者认可的程度,一般来说次数越多,表明该论文的影响力越大。表1是被引用量排名前十位的微课文献。

  从表1可以看出,被引次数最多的文章是《“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胡铁生,2011),这篇文章是国内第一篇有关微课的文章,被引次数高达1,373次,是一篇划时代的论文,标志着我国开始关注微课的发展。之后,大多数研究微课的学者都引用该文中有关微课的定义、特征、分类等概念,奠定了此文在微课研究领域经典文献的地位。被引次数排名第二的是《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梁乐明,等,2013),这一篇来自于南京大学的研究成果,作者选取国内外三种具有影响力的微课程网络学习资源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是可汗学院(国外)、佛山微课(国内)、TEDEd(国外),通过内容分析法,从教学、社会、技术 3 个维度,以8 个变量、31个指标来比较分析三者的共性与特性,最后寻求建构微课的设计模式。微课最初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大多数研究仅限于阐述理念及应用前景,对于如何运用于实践研究尚少,由于该文的重心在于探讨微课的实践模式,所以赢得了研究者的关注与认可。

  (三)研究类型分析

  微课的研究类型包括基础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基础理论性研究主要包括微课的定义、特征、分类、理论基础、评价与反思等方面的内容,而应用性研究主要包括微课及微课平台的设计、应用、开发、推广等方面的内容。理论指导着微课的应用实践,而微课的应用实践又可以对基础性理论进行检验和发展。所以,基础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是相辅相成的,是微课研究中缺一不可的两个组成部分。

  从表2可以看出,在443篇微课文献中,共有41篇属于基础理论性研究,占总数的9.26%,应用性研究有402篇,占总数的90.74%,这说明我国的微课研究具有很强的应用特性。通过研读文献可以发现,有较多一线教师参与到微课的学科应用研究,这反映出微课赢得了一线教师的喜爱。同时也可以看出,基础理论性研究略显薄弱,这一现象应当引起重视。教育是一门理论指导实践的学科,如果基础理论研究不足,必定会给微课的深层次发展带来阻碍。微课的发展应是理论与应用实践相互统一,共同繁荣。

  (四)研究内容分析

  1. 各类研究内容占比分析

  AECT’94定义指出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为“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从胡铁生对微课的定义可以看出,微课是一种学习资源,所以根据AECT’94定义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五个研究范畴和文献所涉及的微课内容,最终确定从理论综合、微课设计、微课开发、微课应用、微课评价反思五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表3是微课研究内容分类表。

  根据设定的五个维度,对我国微课研究样本文献进行各类研究内容占比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我国的微课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课的应用研究,占50.79%,设计研究和开发研究较少,分别占17.38%和16.25%;理论综合研究和评价反思研究最少,两者占比之和仅为15.58%。

  微课应用研究所占比例最大,说明我国的微课应用性很强,这与前面的研究类型结果也相吻合。通过文献研读,发现微课已经在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不同领域有着不同层次的应用,尤其是在中小学应用得比较广泛。同时,微课也在语文、数学、信息技术等不同学科内有着广泛的应用。总的来说,微课应用研究数量喜人,但实证性的、有强大说服力的微课课堂应用研究还是相对匮乏。

  微课的教学设计需要遵循教学原理,对教学系统内的资源和程序进行最优化的安排,是决定微课资源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如果说一节微课相当于一部电影,那么教学设计就相当于电影的剧本,剧本的水平直接影响了电影的质量。在文献调查中,有17.38%的文献是关于微课的设计的,这说明微课的设计引起了许多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关注。

  微课的开发研究主要包括微课资源和微课平台的开发,这一类研究占16.25%,其中微课资源开发研究较多,而微课平台开发研究较少。从技术、成本等方面来看,微课平台开发比单个微课资源开发难度要大。但是微课平台是资源库的载体,作为微课应用的外部条件,它对于建立有效获取资源的通道、提供便捷的交流渠道、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活动、提供实时反馈与指导、建立学习跟踪数据库和开展过程性评价等方面都具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微课平台的功能是影响微课应用的主要因素(胡铁生,等,2012)。

  理论综合研究占研究总量的9.03%。通过研读文献,发现大部分理论综合研究主要停留在微课的定义、微课与微课程的区别、微课的特征、组成要素、分类等基础性的概念上,支撑微课的深层次理论研究相对不足。缺少扎实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必然会阻碍微课的深度研究和推广应用。

  评价反思研究所占的比例最低,仅为6.55%。由于我国的微课起步比较晚,在近年来才受到关注并有所发展,所以评价体系相对比较薄弱。在调查中发现,目前的评价指标仅仅用于微课比赛,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价体系,并且微课比赛的评价体系是否适用于对微课实际运用效果的评价,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考证。其中,有一篇硕士论文对微课的评价体系研究比较深入,作者唐泽(2013)以“李玉平的微课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德尔菲问卷调查方法,构建了教师微课作品的评价体系。

  2. 各类研究成果概述

  从2011年获得关注开始,经过五年多的时间,微课发展速度非常快,覆盖面也非常广,综合了多个学科的知识,如教育学、教学设计、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等;综合了多种网络与信息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开发等;综合了多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教学、混合式教学等。因此,要做到全面、准确地把握微课的研究成果,并做出定性分析,还是非常困难的。根据实际采集的文献数据,将微课设计和微课开发两个维度合并,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微课理论综合研究、微课设计与开发研究、微课推广应用研究、微课评价反思研究。

  (1)微课理论综合研究

  微课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微课的定义、特征、组成要素、分类、理论基础等几个方面,对于这几个方面我国学者都进行了有意义的思考和实践探索。

  ① 微课的定义

  当前微课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有机构或研究者提出了几个颇具代表性的微课定义,如表5所示。

  对比观察学者或机构从不同角度对微课所下的定义,可以总结出两点:一是胡铁生在三年时间里,从提出微课定义的1.0版本,到提出现在的3.0版本,反映出伴随着微课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开展,人们对微课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二是学者或机构对微课的定义侧重点不同、描述不同,但是大部分都比较认同以下几点:微课的主要载体是视频;微课的特征是‘短小精悍’,即时间短、内容精炼,主要围绕小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展开;微课本质上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或小课程。

  微课与微课程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过去一直是微课研究领域的热点。本研究采用万方数据知识脉冲分析工具,以“微课”和“微课程”为关键词进行比较分析,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在2012年,以微课和微课程为主题的研究文献数量大体相同;在2013年,微课的研究热度快速上升,微课与微课程的命中数分别为27.18和19.46;在2014年,微课的研究热度非常高,微课与微课程的命中数分别为288.89和117.29。在2015年,微课的研究热度远高于2014年,微课与微课程的命中数分别为490.73和147.47。综合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来看,可以得出两点:一是微课发展的速度很快,并逐年上升;二是微课这个关键词的使用频数高于微课程,说明学者更偏爱使用微课作为关键词进行研究。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