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15198177376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谈幼儿秩序感养成的指导策略

更新时间:2016-07-07浏览:评论: 条

  【摘要】角色游戏活动中幼儿秩序感养成应注重计划性、持久性、灵活性和统一性的指导原则。活动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心理特点以及发展变化确定目标,选择适宜的游戏,创设良好的环境,大胆放手,让幼儿愿意遵守规则,自主尝试自定的规则,游戏规则一旦确定,就不能随意更改,对每一个幼儿因材施教,减少干预,保证幼儿活动的时间,让幼儿有足够的时间参与游戏,并且有一个自由游戏的空间,使幼儿各方面都得到锻炼和发展。

  【关键词】角色游戏秩序感养成策略

  一、 背景介绍

  《苏中地区学前儿童秩序感的养成之实践研究》是我园的研究课题,经过近几年的探究活动,已略有成绩。本文将围绕子课题《角色游戏活动中幼儿秩序感的养成》来谈谈秩序感的相关问题——活动策略。

  秩序感是我们周围事物形态体现出的均衡、比例、对称、节奏等因素,能带给我们愉快、兴奋、舒服的感觉,是一种内化为自觉的、自然的心理感受。角色游戏则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其特点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幼儿在游戏中模仿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学习控制自己的言行及遵守游戏的规则,变他律为自律,由特意付出行为逐渐转化为自然行为,秩序感也即得以体现。

  这些年我园老师对角色游戏中活动内容的选择、场所的设置、材料层次的投放、规则的制定、游戏的指导等进行了有效探索,学会了从观察幼儿活动情况和需要出发,采取相应的活动策略,给孩子提供支持、为孩子解决问题,使角色游戏成为我们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养成其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

  二、 角色游戏在幼儿秩序感养成过程中的意义

  角色游戏之于幼儿秩序感的重要意义主要凸显在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一) 培养规则意识有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好习惯使人终生受益,角色游戏活动就是要让幼儿在角色的交流、材料的使用过程中,形成待人有礼、爱护材料的文明行为,也即好的习惯。

  (二) 培养规则意识有利于提高幼儿的独立性

  独立性就是不依赖外力,不受外界影响,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规则教育能够帮助幼儿了解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从而进行有目的、有意义的活动,如游戏中的“妈妈”,幼儿扮演了该角色,就要独立承担“妈妈”的职责,解决有关“妈妈”的系列问题。

  (三) 培养规则意识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

  规则意识强的幼儿更容易与他人相处,角色游戏中角色间的交流、合作较多,角色只有按游戏规则进行游戏,才能使游戏得以顺利开展,游戏才能体现其意义。

  (四) 培养规则意识有利于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反映着幼儿对自己在周围环境中所处地位的理解,反映着幼儿评价自己实际行动的能力和对自身内部状态的注意。在教育的影响下,幼儿自我意识各因素(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都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其中自我控制的发展最为迅速。角色游戏为促进幼儿的这一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平台,角色表现的就是社会生活创造性的再现,体现出了游戏规则与社会规则的一致性,游戏促进了幼儿意识的发展。

  三、 角色游戏活动中幼儿秩序感养成的活动策略

  (一) 活动的指导原则

  1. 计划性。计划是保证活动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幼儿的认知水平随年龄的增加而提高,同一年龄段幼儿的认知水平因生活经验的不同亦有差别,因此教师在制定游戏计划时要综合考虑,尽可能做到全面合理,让每个幼儿都得到锻炼。如:小班幼儿年龄小,自我中心意识强,缺乏对规则的足够认识,有些幼儿在“娃娃家”中扮演“妈妈”时,只顾抱着“娃娃”自个儿玩,扮演“爸爸”的也只管做饭,角色间少有交流或没有交流,对于这种状况,教师在制订计划时,就要考虑给幼儿多次练习的机会,以强带弱,逐步强化规则意识,让幼儿学习交流与合作,懂得友好与谦让。

  2. 持久性。规则的培养需要一个持续的过程,不能可有可无,因此,开展游戏需要坚持性,持久性,是每日开放还是两天一次,以及在哪个时间段开,都要形成规律,而实际活动中,游戏时间经常被挤占,老师有太多的理由可以不开展这项活动,如:活动多,时间不够,不值得开放;连续玩了好几天,孩子们玩疲掉了;今天没有检查,就不开放了。其实真正的原因还是在于老师从思想上还不够重视游戏,认为游戏活动不如主题课重要;还有就是游戏开展工作量较大,费时费力,如区角设置、材料准备、活动指导等等,都需要老师手脚不停,忙乎其中,一场活动下来,老师确实较辛苦。但是,我们知道游戏对于幼儿的重要性,所以老师首先要重视游戏,制定长远的利于幼儿发展的规则计划,把游戏真正还给孩子。

  3. 灵活性。“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一成不变的教育方法不但收效甚微,有时还会起到相反作用。因此,规则教育要讲究灵活多样,在建立幼儿规则意识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方法不能一成不变,教学内容、形式、手段要随着幼儿的性格、品质、心理及实际情况的进度不断调整、改进、更新,必须灵活地、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不断变化和改革。

  4. 统一性。家庭、幼儿园都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环境,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各自发挥着相应的作用,但彼此间又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家园同步教育这一平台,在发展方向上同步,在发展目标上同步,在教育原则上同步,家园一致共同施教,与家长充分沟通,在充分尊重幼儿的基础上,引导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家长制定在园、在家应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生活规则、学习规则、游戏规则,并贯穿于一日生活中,将这种带有强制性的,必须遵守的规则,内化为自主的、自觉的、习惯性的良好行为,从而使幼儿在执行规则时,不断获得快乐体验。

  (二) 活动的指导策略

  1. 确定目标,选择适宜的游戏。游戏目标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心理特点以及发展变化制定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游戏过程中要根据实际变化进行适当调整;选择游戏内容时,要围绕目标,设置幼儿喜欢的、熟悉的题材。如:小班幼儿对家特别依恋,家是他们最熟悉的,也是感觉最温馨的,所以“娃娃家”是绝大多数孩子最喜欢的游戏,适宜于小班幼儿,对于中大班幼儿,他们同样对“娃娃家”感兴趣,可以继续开展,但目标要求应有相应的提高,且由于认知经验的不断扩充,教师要根据需求增加游戏内容,如:“美容院”、“医院”等。

  2. 创设环境,让幼儿愿意遵守规则。游戏规则一旦确定,就不能随便更改,规则总是带有强制性的,如何让幼儿自愿自觉地遵守?由他律变自律?这就需要教师创设轻松、和谐的游戏环境,使游戏区角成为幼儿兴趣之所在,让幼儿懂得规则不光具有利他性,对自己也是有的,只有大家共同遵守,才能获得最大的快乐。

  首先,教师要选择适宜的区角,方便幼儿游戏,一般情况下,角色游戏的空间相对独立,游戏材料的摆放相对固定,因此区角设置宜靠近墙边、墙角,幼儿日常活动不易碰到的地方。材料的摆放既要考虑整洁美观,方便幼儿取放,更要考虑其可操作性,并且教师还要根据游戏需要及时更换、补充材料,当然由于受场地限制、材料收集繁琐、教师人手不够等多种原因影响,仅在自己班级开展游戏可能无法满足幼儿的多种需求,因此平行班的教师可以探讨这样的问题:游戏时互通有无,幼儿可以串班游戏,这样做不但可以减少教师的工作量,也能使幼儿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同时还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使游戏实施起来方便,教师可以将游戏区安排在教室外面,如果条件许可,小、中、大的幼儿可以结合在一起游戏,游戏中弟弟妹妹向哥哥姐姐学习,哥哥姐姐又能帮助弟弟妹妹,这样互助合作、友好谦让就更能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引导幼儿遵守规则的方法有很多,讲故事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方法,如:“小青蛙听故事”,通过小青蛙知错就改的形象让幼儿懂得公共场所遵守秩序,个人行为不能妨碍他人的道理;教师也可以带幼儿参观图书馆、剧院等,以最直观的形式向幼儿展示人们的有序行为;还可以在游戏区角贴图画标记,利用图标帮助幼儿认识理解规则,如:“医院”区,贴上“静”标记,幼儿就知道要保持安静,“娃娃家”的门口标记牌是否插满,满了就表示“娃娃家”人员已满,其他幼儿就不能再进入这个区玩游戏。

  游戏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同一个区角,有许多孩子会争着去玩,而区角因人数限制,无法同时满足所有人的需要,没能进入该区角的孩子,有的会寻找其他区进行游戏,有的则游离于游戏区外,无所事事,无论哪种情况,都会影响到孩子对游戏的兴趣。对于这种情况,在小班,相同的游戏,教师可以多设置几个区,如“娃娃家”可以设“宝宝家”、“贝贝家”,具体几个为宜?视游戏情况而定。对于中大班幼儿,随着认知能力自控力的提高,兴趣点会更多,玩的花样也较多,教师更要做有心人,善于观察,依据幼儿需要增设其他游戏区如:“菜场”、“超市”、“小吃店”等。

  3. 大胆放手,让幼儿尝试自定规则。新《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幼儿年龄小,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很多地方受制于成人,但不能因此就剥夺了幼儿应有的权利,相反,教师更应该给幼儿提供自主的机会,以尊重为原则,引导为手段,允许幼儿自己思考规则和要求,探索规则和要求的合理性。

  为了保证游戏能有序、安全的进行,幼儿往往要遵守许多规则,而孩子年龄小,喜欢按自己的意愿玩游戏,较少考虑别人的感受,角色游戏中角色间的交流合作比较多,幼儿游戏时很容易产生矛盾。如:在开展的中班“剧院”游戏中,我们发现:有些幼儿买票不排队,直往窗口挤,这样就发生了挤推现象。教师用DV拍下这一过程,让幼儿观看,幼儿很快就意识到了自己不文明的行为,说出了要等待,要排队,不推拉等应该遵守的规则,理解了遵守秩序的重要性,游戏时都能自觉遵守规则,文明购票,这比教师一遍遍的强调规则要深刻得多。

  所以,在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相信孩子是可以自定规则,自己管理自己,且能自觉执行的。

  4. 因材施教,让每个幼儿都得到锻炼、发展。教育,我们要遵循其普遍性,同时又要考虑个体的差异性、特殊性,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应有的锻炼、发展。

  游戏中,有的孩子生活经验较丰富,扮演角色有模有样,有的缺少经验,扮演角色时则无所事事,不知要做些什么。如:“娃娃家”的妈妈,有的妈妈把家里布置得整洁有序,孩子抱得舒舒服服,有的则什么也不管,拎住娃娃的手,腿或是脖子到处跑,做着和角色职责无关的事,对于这种现象,教师要主动和家长联系,了解幼儿的家庭生活状况,帮助幼儿积累生活常识,丰富生活经验,遵循生活秩序,在游戏中感受家的温馨和谐。

  游戏时,我们还发现,有的幼儿特别专注于角色的某一项活动,如有个孩子每次当“爸爸”都是炒菜,而且一边炒菜一边报菜名,特别像个厨师,经过了解,原来他家就是开饭馆的,爸爸是厨师,耳濡目染,“爸爸炒菜”自然也就成了他的一大特色,据此,我们特意组织孩子观看他的表演,这样既发挥了他的特长,增强了自性,又起到了榜样示范的作用,总之,要让每个不同能力层次的孩子都得到应有的锻炼和发展。

  5. 减少干预,让幼儿有一个自由游戏的空间。对于游戏,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游戏的初期指导更为需要,但教师是指导不是导演,游戏是幼儿的。

  教师预设游戏后,总希望幼儿按自己的要求进行游戏,因此幼儿游戏时,教师会在旁边观察,用现实的眼光评价幼儿的游戏行为,最后,教师指导出来的是符合成人社会规则,形象逼真的教室里的小社会,而不是幼儿的角色游戏。

  我们知道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社会生活创造性的再现,幼儿眼里的社会与教师眼里的社会有交集还有平行线,如:玩“美容美发”时,“美容师”拿着化妆品躺在床上,理由是没有客人,可以休息一下,这和美容师应该站在门口迎客是背离的,再如:“医生”询问“病人”:“你生了什么病”而不是问“你哪儿不舒服”,然后就应该打针吃药,这都是因为幼儿的认知发展决定了他们还不能理解这些常规,幼儿的游戏世界不是像成人世界的再现。

  因此,教师没有必要去刻意指导,也没有必要去纠正所谓的“错误”,而应该还幼儿一个自由游戏的空间,否则幼儿的游戏只会变得呆板、无生气、无快乐,游戏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6. 保证时间,让幼儿有足够的时间参与游戏。一是幼儿玩游戏的次数要得到保证,只有经常开放游戏,游戏才能常玩常新,幼儿对游戏规则的遵守才具有持续性;二是每次玩的时间要充分,不能随意占用游戏时间,因为游戏时,角色需要时间协商,扮演什么?演什么内容?材料需要时间准备,用哪些材料?摆放到什么位置?如果时间不够,往往游戏才开了个头,或孩子玩得正高兴时,就要被叫停,游戏只能草草收场,接下来幼儿还要忙着收拾整理,结果是忙的时间长,游戏的时间短,长此以往就会挫伤孩子游戏的积极性,游戏规则也得不到好的执行,所以教师开展游戏一定要有准备,要保证孩子有足够的时间玩游戏。

  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秩序感发展的方法有多种,形式有多样,但规则始终带有强制性,后天的学习是必需的,只有幼儿的规则意识得到强化,遵守规则成为自觉行为,我们才能说角色游戏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秩序美就在我们身边。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