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15198177376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日本文学专题》课程“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建构

更新时间:2016-06-01浏览:评论: 条

  关键词:《日本文学专题》;“研讨式”教学模式;研究生教学改革

  “研讨式”教学法由德国教育家弗兰克于1732年创建。[1] 德语称之为“Seminar”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组成专题研究小组,定期集中讨论,了解多种学术观点,共同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探索新的知识领域或研究方向。[2]国内研究者对这一教学法有更为具体的定义:“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疑难问题、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或学科前沿问题为研讨内容,通过学生查阅资料、独立钻研和认真思考,展开课堂讨论和交流,使不同的学术观点相互碰撞、切磋、交流和补充,以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 [3]

  经过四年本科教育的研究生已具备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功底,相比于本科生有更明确的主体意识和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研讨式”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研讨式”教学也能更有效地培养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在为本校“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开设选修课程《日本文学专题》时,笔者采用了“研讨式”教学,并于四年教学实践中探索“研讨式”教学的最佳模式,试图为研究生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一、根据课程特点选择研讨内容和类型

  本门课程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三大专题,即“日本文化专题”、“日本文学思潮专题”、“日本作家专题”。其中,“日本文化专题”和“日本文学思潮专题”以教师讲授为主,以研讨为辅。“日本作家专题”则完全采用“研讨式”教学。

  作此区分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日本文学专题》课程本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但因“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学生少,学校又规定须达到相应选课人数方能开课,故而该课程的选修面向的是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的全体研究生。对于其它专业的学生而言,日本文化和文学史方面的知识都相当陌生,加之本课程在学生入学后即开设,学生这一学期的课程量饱满,每门专业课程都需要阅读大量参考书,本课程指定的参考书来不及读完,缺乏研讨的基础。另一方面是考虑到课程内容的特点。“日本文化专题”和“日本文学思潮专题”涉及知识面广,但主要是基础知识,基础知识不宜作为研讨内容,更适合讲授教学。这两部分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日本文化的特质及其对日本文学创作的影响,掌握日本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思潮及其特点,从而为接下来的日本作家研讨作准备。

  因此,在“日本文化专题”和“日本文学思潮专题”部分,笔者以课堂讲授的形式,借助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影像资料,择其精要,力求在较少课时内展示日本文化的形成过程和主要特征,梳理日本文学的发展脉络,揭示日本文学的独特之处。但也设置了一些开放性问题供学生课外思考,并在课堂上讨论,如“在你看来,日本文化有什么特点?”“你最难理解的日本文学术语是什么?”“你最感兴趣的日本文学思潮及对它的认识。”等,鼓励学生就这些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并由此了解学生对日本文化和文学的基本认知。

  “日本作家专题”部分则是本课程的“研讨式”教学重点。根据教学内容特点,采用了文本研讨型为主,结合运用文献研讨型和问题研讨型的多样化研讨类型。首先,分出五个作家研讨专题,选取既具代表性又为中国读者熟悉的五位作家:紫式部、川端康成、谷崎润一郎、大江健三郎、村上春树,以其代表作作为研究对象。即以文本研讨为主。但在学生对文本进行研讨的过程中,也会围绕一些重要的或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展开讨论,对学生依托的研究文献进行探讨,提升学生鉴别、分析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文献的能力,为将来硕士论文的写作奠定基础。

  二、合理设计研讨步骤和评价体系

  “研讨式”教学是一种强调以过程为导向的学习方式,需要合理设计研讨步骤,以使各个研讨环节紧密联结,共同服务于研讨主旨。

  目前国内高校的研讨课程一般采用郭汉民教授提出的“研讨式五步教学法” ,分为教学示范与布置任务、学生准备、小组交流、大班评议、期末总结五个步骤。但《日本文学专题》课程并未照搬这一模式。因为选课人数一般在十人左右,不必划分为小组交流和大班评议两个步骤,故而将课程研讨分为任务布置、课外准备、文本研讨、评议总结四大步骤,并将这四大步骤细分为一些相互衔接的小步骤,如课外准备这一步可细分为阅读作品、查阅研究文献、选题、撰写小论文或发言提纲等步骤。

  首先是任务布置。第一节课上即给学生提供研读书目,说明研讨任务和进程,要求学生在一周内选定一部或两部研读作品并按进程安排完成各阶段的任务。除就自己选择的研读作品写作小论文外,学生还必须阅读指定的其它作品,撰写发言提纲,参与该作品的课堂讨论。接着是课外准备。因课时有限,在课堂上只就最后提交的小论文展开讨论,其余任务都由学生在课堂外完成。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查主要通过网络平台开展,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将这一阶段任务完成情况提交至教学网站,获得老师的反馈意见后再开展下一阶段任务。课堂研讨以三节或四节课作为一个作家的专题研讨时段, 首先由负责研读此作品的学生口头阐述自己写作的小论文的主要观点和论证,再由其他同学对其论文作出评论或提出问题,并就这部作品发表自己的读后感,最后由老师对小论文和其他同学的发言进行评点,指出其亮点和不足,总结本次研讨的得失。研讨、评议、总结依序进行。每一个作家专题的研讨都按照这样的步骤进行。

  在“研讨式”教学中, 评价体系是否合理也会极大影响教学效果。单一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研讨的热情,所以,在设计研讨教学的评价体系时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过程性评价,通过评价来突出“研讨式”教学模式的特色和优势。《日本文学专题》课程设计了开放、多元的评价体系。首先,确立了多元的评价主体。除教师外,学生也成为重要的评价主体,既可评议其他同学的论文或发言,也可对教师进行评价,教师会搜集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意见,作为课程革新的重要尺度,并认真记录学生对其他同学的评议,由此评价其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作为成绩评定的一个指标。其次,教师和选课学生共同商议设定评价内容和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研究成果、任务完成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尊重异见,鼓励创新。此外,将评价贯穿研讨全过程,每一个专题研讨中都包含合理有效的评价。课程教学实践证明,这一评价体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推动了研讨的有序进行和深入发展。

  三、课堂研讨与在线研讨交互

  在“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建构中,《日本文学专题》课程还利用互联网时代优势,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使课堂研讨与在线研讨交互,突破了课堂研讨的时空限制,使“研讨式”教学更具广度和深度。

  去年建成的专业教学网站成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师生交流的重要平台。教学网站设置了专业介绍、学术资源库、教学资源库、热点新闻和学术动态等栏目,实现师生资源共享,同时设立了学习园地和互动空间栏目开展在线研讨。

  在线研讨可弥补课堂研讨之不足,延伸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为研讨教学带来新的活力。《日本文学专题》课程本就面对课时少,无法充分研讨的难题,加上安排于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开课,学生的前期准备时间不足,有了专业教学网站,就可在网上提前发布研讨任务,吸引对本课程有兴趣的学生早期介入,并可通过前期的网上研讨交流引导学生了解课程研讨流程,不致在正式开始课堂研讨时茫然无措。

  不过,这两种研讨方式的有效对接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的尝试是将课堂研讨的各步骤与在线研讨同步,但对研讨的内容有所区分。课堂研讨的内容主要由教师选择, 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日本文学专题》课程教学的重点是五位作家代表作的专题研究,教学的难点则是析理日本文学特质。虽然研讨的主体是学生,但教师在研读文本的选择和主要的研讨问题设置上均发挥决定作用,如此方能在有限的课堂研讨时间内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对日本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而在线研讨的内容主要是与课程相关的学术问题或学科前沿问题,既包含课堂研讨时所引发的问题,也涵盖更多课堂研讨未涉及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从被动回答问题转变为自己寻找问题,深层次地解答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信息,更新研究理念,提升自主研究能力。在线研讨内容的选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权,他们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问题发布在这里作为研讨内容,也可在老师发布的研讨专题或问题中选择感兴趣的参与研讨。从任务布置、课外准备到文本研讨、评议总结,《日本文学专题》课程研讨教学的每一步都实现了课堂研讨与在线研讨的衔接转换。在选课人数确定后即在教学网站上发布具体的研讨任务,提醒选课学生开始课外阅读,在第一节课上会再次确认研讨任务,并检查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分配每名学生负责研读的作品。在课堂上以提问或研讨等方式检查学生上一阶段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成果,同时下达新的学习任务,推动学生下一个阶段的自主学习。学生于网站的学习园地提交课程小论文,教师于线上评阅,并在课上与学生交流修改意见,学生再根据意见修改小论文。网站的互动空间是师生展开研讨的主要阵地,课堂上没来得及完成或深入展开的研讨将在这里继续,教师也会选取网上提交的有深度的学术问题在课堂上进行更深入的探讨研究。课堂的评议和网上的评议也是交互开展,在最后一次课上将对整门课程中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和总结,而课程结束后学生将在互动空间的专栏里提交本课程的学习心得,教师据此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进一步完善“研讨式”教学模式。

  从四年的教学反馈看,《日本文学专题》课程建构的“研讨式”教学模式适应了学生的需求,构建了平等对话、合作研究的师生关系,选课研究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都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有了很大提升。此外,依托专业教学网站开展的在线研讨及其与课堂研讨的对接也是本课程建构的“研讨式”教学模式的一大亮点。虽然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主要应用于本科教学,专门的研究生教学网站并不多见,在线研讨更未成为研究生教学网站的重要用途。然而,借助于教学网站的使用,课程结束之后“研讨式”教学依然可以在网上开展,它甚至可以贯穿于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为“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研究人才的培养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Paulsen F.German Education Past and Present[M].New York:General Books LLC,2010.

  [2]Cohen L,Manion L and Morrison K.A Guide to Teaching Practice (Fifth edition)[M].New York:Routledge,2004.

  [3]徐清,喻萍,刘天宁.将研讨式教学方法带进研究生课堂教学[M].昆明大学学报,2006(17):67-68.

  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教改课题”资助(项目编号:B2-2015Y0502-085) 。

  作者简介:史永霞(1975— ),女,湖南娄底人,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学、欧美文学。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