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0771-5567169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及复习对策

更新时间:2017-02-17浏览:评论: 条

  文言文考查,总离不开词义的理解。这些词义往往是临时义,命题者一般不会照搬书上的原句来测试。因此,这就给同学们答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不过,如果平时学得牢,用得活,并且掌握一定的方法,我们在答题时一定可以准确推断。下面简要介绍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几种推断方法。

  一、以形析义法

  汉字以形为本,尤其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造字法,为我们推测领悟词义提供了帮助。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条件。如: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贾客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沧溟”都有表意形旁“氵”,其义与水有关,联系后面的“知海”二字,可判定“沧溟”为“大海”;“啜”,口旁,与吃、喝、叫有关,联系前面的“知味”,就能断定其义是“吃”或“尝”。再以“顾”为例,它是形声字,它的形旁是“页”,指人的头部,凡从“页”的字,均与头有关,如:“项”、“额”、“颧”、“颊”等,因此,“回头”是“顾”的本义;“看”、“拜访”、“照顾”、“关心”、“顾虑”等都是“顾”的引申义(顾:回头→看→拜访→关心→思念……)。“但是”、“反而”之义与“回头”的本义毫无关系,是音同而形成的假借义。

  二、以音猜义法

  运用声训,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即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亦不锋利了。汉字具有因声求义的特点,常见的是利用发音找到通假关系,以确定本字解释词义。其实,不少汉字的读音也含有一定“义”的成分,具体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1)音、形相同或相近的假借:“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通“座”,座位。

  (2)音同(近)形不同,如:“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3)音不同形近的通假字,如:“子曰:由,海女知之乎!”“女”通“汝”,你;“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三、温故知新法

  对于文中某些词的词义把握不准时,就要回忆它在哪些已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是什么意思,哪种意思与这个语言环境切近,由此推求出它在此处的含义。如: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句中“及”已知学过义项有“赶上”“到达”等意思。这里用法与“到达”靠近,但不确切。“到达”可引申为“接触”,由此再引申为“实践”。“履”,已知学过的有“鞋子”之义(“郑人买履”),接触过的成语有“如履平地”“如履薄冰”,其中的“履”均作“以足踏地”义讲,这是“履”的本义。此处“履”是在本义上引申为“走过”“经过”或“实行”的意思。再如“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句中“卒”的本义是步兵,一是肚子上的创伤,由于古代医疗技术差,肚子受伤意味着“死亡”,因而“卒”有“死亡”之义;这一意义后来写作“猝”,表示突然死去,故后“卒”亦有“突然,匆忙”的意义。“死”就是生命的“完毕”,由此进一步虚化为副词“终于”。

  四、内外结合法

  内,指文言语句自身。外,主要指现代汉语成语。由于现代汉语成语中保留着各式各样的文言现象,所以借助成语中某些词语的含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如“以身徇国,继之以死”一句中,理解“徇”的含义,可以联想到“以身殉职”的“殉”(为某种目的而牺牲生命)来加以推断。还可以用现代汉语中的合成词语来推断语素在古汉语中的意义。如上例中“疏”,在现代汉语中组成的合成词有“疏通”“疏导”“疏浚”等词,这些词中的语素“疏”,与“通、导、浚”都是同义并列,因此,“疏”可释为“通”。这样,“疏八珍之谱”就迎刃而解了。

  五、互文见义法

  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的对应位置上使用同义或反义词,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另一个词义便可推断出来。如“彼竭我盈,故克之”。“彼竭我盈”是由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处于相同位置的“竭”和“盈”是两个意义相对的词,已知“竭”是“枯竭”,可推知“盈”是“充满”。文言文讲究句子句式的整齐,尤其是在句子对等的位置上,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总是互相关照,要么相同相近,要么相反相对,要么相互补充。了解并利用这一特点有益于实词词义的把握,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竭”的意思是“尽”,推知“殚”的意思也是“尽”,作动词,全部拿出;“蒙故业,因遗策”,“因”可由“蒙”的承接意来推断,为“沿袭”意;“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學也。”“终日”与“须臾”是反义对文,再由“终日”的“整天、时间长”的意思推知“须臾”的意思是“时间短”。

  六、随文取义法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常会有不同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在句中去理解,根据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如:然尧有不慈之名,舜有卑父之谤,汤、武有放弑之事,五伯有暴乱之谋,是故君子不责备于一人。这段文字中容易产生释义错误的是“责备”一词,稍不注意就会把它当成现代汉语中“责备”(批评、指责)解,那就讲不通。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圣人也有缺点,所以君子对人不求全责备。“责备”释为“要求完备”。

  七、意到理合法

  把握实词的含义不能只在“意义或解释”上花力气,重意轻理往往会望文生义,且不知是非,一词之义要切合一句之意,并非简单的“投合”,而应当是“精准”的“融合”,也就是意到理合。这样,所谓关照上下文才不会落空。如“让魏公子曰”中的“让”很可能解释为“避让”、“退让”,结合上下文得知“让”应为“责备”之义。再如“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中的“让”就不能解释为“退让”,整个句子是因果关系,说的是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让”应为“拒绝”、“排除”之义。

  此外,对于文言实词的复习,平时我们还要注意如下三点:

  一是依据课本,夯实基础。现在的高考,不再以课本取材命题,但课本中文言文的复习却很重要。因为课本中的文言文是文言知识的载体,而高考文言阅读试题所涉及的知识,绝大多数见于课文,我们曾统计了2000~2016年这17年的高考文言试题,基本年年如此。所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要依据课本文言文,要借助于课本,积累文言知识,编织出知识网络。

  二是大量阅读,培养语感。阅读理解文言文语句,解答试题,很大程度上依靠语感能力,而语感的形成离不开反复阅读。因此,要想方设法地多读文言文章,把那些文句流畅、语言丰富的文段尽量背下来,多读多背就能形成敏锐的语感。

  三是科学训练,培养能力。复习中见到重要的语言知识,要联系已掌握的文言知识,比较异同,分析其内在联系,以解决新问题。遇到疑难语句,要能联系所掌握的知识,根据上下文寻求隐含信息,推断出疑难词句的意思,如此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高考中取得佳绩。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诗文阅读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