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0771-5567169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谈音乐鉴赏活动的诗性眼光

更新时间:2016-12-01浏览:评论: 条

  关键词:高中音乐 鉴赏 诗歌视角

  舒曼认为:“要想成为一位优秀的音乐家,首先必须成为一位诗人,且不断地对诗之悟性进行追求。”可以说,音乐与诗的关系水乳交融,许多音乐家从诗歌中获得了创作灵感,充满诗性的音乐总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如同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所说的:“在灵魂中没有音乐的人,绝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我们不妨将其反过来理解为“灵魂中缺少诗情的人,也绝不会成为真正的音乐家”。音乐创造是这样,音乐学习也必然如此,都要以细腻之思通过诗的田野,然后再进行天籁一般的演奏和谛听。具体而言,无论是音乐的韵律,还是音乐的美妙词汇,抑或是音乐家那可歌可泣的创作背景,都充满着诗意。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必须将学生的视角转向音乐所暗含的诗性领地,让他们在诗意的润泽中,触摸音乐美的质地,这是音乐鉴赏的最高境界,将诗代入音乐的方程,去解开音乐这道迷人的题目。

  一、以诗性眼光鉴赏音乐的韵律美

  音乐与诗歌是一对孪生姐妹,她们具有某种共通之处,都擅长情感抒发,且都与节奏、韵律、音调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对音乐韵美的审视可以用诗性的眼光来进行,这样一来,难以捕捉的音符、韵律、音调就可成为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意象和由意象交织成的感情节奏,可被感触,可被描绘,可鉴赏,可咂味。可以说,将韵律看作是意象,意象便成了韵律的“注脚”,不懂韵律的学生也能从诗的角度对其鉴赏一二。但教师常常忽略一点,即总是将音乐的韵美从诗性的世界剥离出来。在没有有效记忆鉴赏方法的情况下,让学生死记硬背音乐音调、节奏,学生不再发自内心地感受音乐,而将音乐作为一种娱乐,懂便懂,不懂就只当消遣,学生在音乐学科中体会到的不再是美,而是一种在繁重学习中偶尔得到的一点休憩。这亵渎了音乐艺术,使音乐艺术成为垂死在高中课堂石缝中的植物,生命垂危。其实,音乐可涤荡人的心灵,使人心远离尘嚣,静如止水,这有利于对高中生高尚情操的培养。所以,教师要将音乐的韵美传递重视起来,以诗作为走进音乐的一个路径,让每一位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中看到音乐学习的“一村”。

  以湖南《灃水船夫号子》这首民歌为例,它是一首劳动号子,是人们在从事体力劳动过程中所创作并演唱的一种带呼号性的歌曲,意在保证干劲十足,用力一致。这首劳动号子可分为三个部分,每一部分因所表现的感情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节奏、韵律。第一部分旋律优美、起伏平缓。歌曲速度缓慢、力度适中,这种节奏韵律是有一定诗性意义的,表现出了船夫在明媚阳光下悠闲摇橹的情景;第二部分,歌曲的速度变快、力度变强,曲调简洁且有力,这种韵律传达出的是船行至海上突遇变故,表现出了一种诗歌的节奏感;第三部分,歌曲速度渐快、力度渐强,节奏明快,曲调急促,狂风、暴雨、激流都充斥在音乐之中,展现了一幅勇闯险滩的场景。但随着歌曲速度的逐渐变慢、力度的逐渐减弱,节奏的趋于平缓,曲调的动听悠扬,船夫们战胜险滩的英勇情景生动再现。可以说,音乐韵律的或急或缓,或铿锵或悠扬都以某一意境为注脚,这种意境是诗性的,由此介入音乐韵律之中,更能咂味出韵律的美。因此,教师在为学生播放这首歌曲时,要让学生细细听,听出各个部分的音乐变化,并以某一具有诗性的意境为注脚,阐述音乐的韵律美。关于《灃水船夫号子》这首歌曲,韵律的变化推动着音乐的情节,音乐的每一情节又是具有诗性的意境,对这种意境的阐述便是对韵律诗意的阐述。

  二、以诗性眼光鉴赏音乐的词语美

  现代词学家胡云翼提出了“音乐文学”这一概念,他认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变迁,并不是文学自身形成一个独立的关系,而与音乐有密切的关系。音乐也是如此,与文学联系甚妙,尤其是诗歌。这在朱谦之先生所写的《中国音乐文学史》中有所体现,他说:“所谓诗歌即是音乐。”对于大部分音乐来说,它需要词曲相配合。曲指的是含有不同音阶的节奏、旋律、和声;词指的则是一种抒情文字,它要与曲配合,要体现音乐美、建筑美的特点。诗就是很好的歌词,歌词也类似于有音乐美、建筑美特点的诗。在《诗大序》中就有“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诗歌与歌词这样水乳交融的关系为教师有效鉴赏音乐的词美提供了灵感。越来越多的教师已采用欣赏诗歌的方式来鉴赏歌词,吟诵、分析、鉴赏,为使每一位学生从内心歌咏,教师应将歌词以诗歌的形式融入学生心间。

  以汉族民歌小调《茉莉花》为例,这首歌曲秀丽、婉转,词句规整、优美、流畅,是一种流行于城镇集市的民间歌舞小曲,它的产生来源于民间日常生活和风俗活动,所以又被称作“里巷之曲”,其内容也以对历史故事的咏唱、对自然风光的描写、对离别愁绪的抒发为主。歌曲《茉莉花》通过对茉莉花的赞美,含蓄委婉地表达了出男女双方间柔美、淳朴、真挚、深刻的感情。《茉莉花》原本是《鲜花调》这首民歌的前几句歌词,它是何仿去南京六合八百桥镇采风时听到的,后来经其整理改编,将三种花改成一种花,集中歌唱茉莉花。歌词中以茉莉花的香气、颜色、出众切入,深深地赞美了茉莉花的美。“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但面对这种美,“我”是手足无措的,于是歌词有“我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又怕旁人笑话,又怕来年不发芽”。在这里,茉莉花象征着一个美丽的女子,“我”则被喻为一个爱慕美丽女子的男子,对花的倾心使我不知如何是好,表现出了民间男女那种微妙含蓄的爱。这首歌词就像一首小诗,朗朗上口,感情细腻。所以,教师在鉴赏这首歌词的时候,要以诗性的眼光来对待。让学生朗诵这首歌词,说出自己的感受,分析“茉莉花”“我”这两个形象的感情状态。

  三、以诗性眼光鉴赏音乐的创作背景

  音乐是有根的花,这一根是音乐的创作背景,它滋养着音乐的生命。何为创作背景?它是音乐艺术生长的一个契机,是塑造音乐情感、思想的一种力量。相反,音乐又赐予那些背后故事一种时代的穿透力,让人能够与之产生共鸣。关于音乐的创作背景,它比音乐本身更加深邃,是音乐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也是欣赏音乐作品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可以说,根据创作背景的脉络痕迹,我们能找到情感、思想放置的状态,能了解到音乐中每一音符的情感内涵,也能深刻地感知到歌词中所用意象、所构意境的初衷。因此,无论是对音乐韵律的欣赏,还是对音乐歌词的欣赏都要以对音乐创作背景的欣赏为基础。音乐创作背景也是充满诗性的,它是对音乐内容情境的一个展开和铺陈,为音乐艺术本身增添了色彩和生气。所以,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重视对音乐创作背景的介绍和赏析,以诗性的眼光展现这种背景,以一种诗性的背景情境来渲染音乐,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和思想。

  如柴可夫斯基创作的《第六(悲怆)交响曲》,提到“悲怆”二字,不得不让我们发出疑问“何以悲怆”,其创作背景一定是富有故事色彩的。这首交响曲创作于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统治时期,面对亚历山大三世那残酷、血腥的统治,社会阴霾弥漫,人民痛不欲生。创作者秉承艺术源于生活的原则,观照社会与人民,发出悲怆之音。在这种背景下,音乐表现得血肉饱满,“悲怆”二字更结实地融入每一音符中,不再有“强说愁”的感觉。教师要以诗性的眼光传达这种创作背景,可借助多媒体,用影像还原那悲剧性的场面,让学生看到源于创作背景的诗性情境,进而产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悲怆感觉。

  诗与音乐是同根双生的花,它们的魅力在于对情感和思想的传达,而这种传达本身就是诗性的。所以,教师在进行音乐鉴赏教学时,要以诗性的眼光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内涵。

  参考文献:

  [1]李晓晖.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研究[J].艺术百家,2012(1).

  [2]李雪娜.从高中音乐新课改看中国民族音乐教育[J].美与时代(下半月),2010(1).

  [3]刘锦.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探析[J].成功(教育版),2011(18).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诗文阅读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