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0771-5567169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让思绪随提问飞扬

更新时间:2017-10-28浏览:评论: 条

  本文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提高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课堂提问效率的策略研究》(2015C023)的研究成果

  广西南宁市青秀区刘圩镇中心学校 530207 李少婵 

  【关键词】农村小学 中老年教师 巧设问题 思绪飞扬

  (①引用《学记》中的句子)《学记》中说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②引用陶行知的名言)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人问得笨。”③对于教师来说,“善教者则为善问者。”这些家喻户晓的名言都充分说明了 “善于提问”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如果问题问得巧妙,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诱发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让学生的思绪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飞扬。农村小学生由于知识贫乏,接触面狭窄,普遍存在畏惧心理,在课堂上不敢举手,更不敢回答问题,部分中老年教师习惯一问群答或自问自答,没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那么,怎样巧妙地提问才能激活农村学生思维,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思考中去呢?以下是笔者在农村小学执教的几年中关于课堂提问的一些做法,收效不错:

  一、明确目标,巧设问题。

  巧妙提问的关键是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绝不能无的放矢、脱口而出。备课时,教师就要思考提问的真正目的,4凡是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凸显教学重点的、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必须提,反之则应舍弃。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村小学课堂提问的效率。

  二、巧用插图,问领全文。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根据课文内容和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绘制了许多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及思想性的精美的插图,这些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插图就像一块块磁铁,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巧妙运用插图,设置悬念,激发农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维,唤起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情感,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探索知识的队伍中去。例如:在上一年教学《秋天的雨》一文时,我是这样引入的:“你喜欢秋天吗?你最喜欢秋天的哪些景物?为什么?”然后让学生交流看法和感受,再出示课文插图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教学。部分学生能凭自己主观意识说出一些浅显的观点,但与文中内容关系不大,而且雷同较多,没有新意,收效甚微。经过反思,今学期我换了另一种方法进行教学。在引出课题之前,我先出示课文插图的课件,然后设计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松鼠在找松果。

  生2:我发现青蛙在挖洞。

  生3:我发现小鸟在衔树枝准备造房子。

  生4:我发现除了松树之外,其他树的叶子都变黄了。

  ……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也非常棒!谁来说说秋天的雨有什么特点?

  巧妙运用丰富多彩的插图内容,创设情境,以几个小问题引领孩子们观察,慢慢引导,激发他们对全文的思考,可谓一问多得。

  三、趣字入手,找准切入点。

  (5引用《论语》)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6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火药。”可见兴趣对一个人掌握某种技能的重要性。而激发农村学生学习积极性、诱发学习兴趣的往往就是点燃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这就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新颖别致,富于艺术技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立足题眼,开端引趣。

  课题是课文的眼睛,是全文的主旨,情感的基石,它往往能够起到揭示文章中心的作用。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计课题导入,使学生能够快速了解全文内容,定下情感的基调。比如:在教学《爬天都峰》一文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读了课题,你知道哪些信息”、“我们平常都跟别人说是上山或是登山,课题为什么用‘爬天都峰’,而不用‘登天都峰’呢”……经过思考,学生争相回答:“读了课题,我知道了作者要去的地方是天都峰” “ 我认为‘爬’字用得比较好,描写出天都峰的险峻及攀登的艰难”……虽然回答问题不够精炼,略显稚嫩 ,但都是这些农村孩子自主学习的收获,是智慧火花的闪现。久而久之,这些农村孩子就逐渐养成见题生疑的习惯,从而提出一个比一个更有价值的问题。

  2.紧扣要点,唤起情感。

  俗话说:“击鼓就要击在鼓点上”,我觉得:“好问题应该问在要点处”。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巧妙围绕课文的重难点展开,时常鼓励农村学生抓关键词句进行质疑。比如:7一些结构紧密又能体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句子、一些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句段……学生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就等于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教学《灰雀》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找遍了”“每次” “都要”“经常”等词句进行提问,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抓住列宁与男孩的三次对话,结合 “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等语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列宁对孩子的尊重、爱护和男孩诚实的品质。根据这些关键词句提出问题,引导他们一步步深入阅读 ,不断探究,挖掘文本。他们很快就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及表达的情感。

  3.找准时机,适时提问。

  (8引用《论语》)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找准时机适时提问,方能真正调动学生的思维,9让学生真正进入到“有疑”“质疑”“释疑”的学习阶段,使课堂提问真正产生积极的效果。所以,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善于铺路,创设情境,让不够自信的农村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进取、不断探究的学习状态。例如:在教学《我不能失信》一文时,当读到“不,妈妈。如果我忘记了这件事……我不能失信啊!”这句话时,我提出 “谁能用‘宋庆龄___地说’这样的句式给这句话加上一个提示语?”经过思考,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大声、为难、坚决……)我趁机设计这样的环节:

  师:“你认为宋庆龄做得对吗?你觉得宋庆龄是一个怎样的人?”

  师: “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你是怎么解决的?”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我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读中思,思中品,品中悟。找准时机,适时点拨,引发农村学生一连串的思考,进而深入文本,理解内容,感受人物品质。

  4.不断追问,促进生成。

  好的问题往往能够带动一节课,这需要设计,也需要生成。生成在课堂教学中时时刻刻都存在,笔者认为,如果那些生成对推动教学、达成教学目标起到促进作用,教师就要趁热打铁,不断追问。例如:在教学《奇怪的大石头》一文中,当读到“他的这一研究成果,震惊了全世界”这句时,学生特意把语调抬高。我就趁机问学生:“你们为什么突然读这么大声?你的自豪感从哪里来?”课堂生成的主体是学生,生成的课堂是要学生去获得深刻的感受,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问题的生成,提前预设,课中要有教学机智,随机应变,及时追问,促进生成。

  四、着眼留白,拓展思维。

  10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课文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故意把部分情节省去,不做细致的描述,这就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填补文章的空白。只要学生走进文章的“心灵”,就能领会文章的意蕴,从而进行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学完《小摄影师》一文后,我引导学生结合“小男孩还会再来吗”这个问题大胆想象,续编故事。一开始,大部分学生的思维都还停留在课文扔纸团的方法上,例如一生说道:“亲爱的高尔基同志,我还是那名少先队员。我还想给您照张相……”经过启发后,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觉得小男孩还会再来,但不会再用扔纸团这种没礼貌的方法了,而是一直在门口静静等待高尔基;有的采用绳子拴气球往上升的办法,以吸引高尔基的注意力……也有部分学生认为那个男孩不会再来了,理由是上次他已经占用高尔基太多的时间,不好意思再来打扰等等。这些农村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及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合理想象,极大地丰富了课文内容。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提问

  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适时适度地运用课堂提问,“问”得巧妙,“问”出精彩,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学情,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11教师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精心设计好各种富于艺术技巧的课堂提问,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提问风格,让课堂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同时使农村学生的思绪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飞扬。

  参考文献:

  ①蒋惠芳《浅谈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②方 正《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③冯小红《课堂高效 源于提问》(《小学教学参考2013-11》)

  4《学记》

  5《论语》

  6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诗文阅读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