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0771-5567169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高中化学课堂作业设计

更新时间:2017-06-29浏览:评论: 条

  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 罗美华

  关键词: 课堂作业设计 基本概念认识 基本观念培养 元素化合物知识建构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观念在不断的更新,提出优化课堂作业设计,从而优化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设计有效的课堂作业可以简约课堂、优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形成综合应用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形成探究能力,在积极地情感体验中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促进化学基本概念的认识

  在化学教学中为了增进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本质的理解,而在相应教学片断中设计课堂作业效果会很显著。为促进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认识,我们应当将核心概念的理解转化为对具体课堂作业的高水平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主动地去探究、积极地去建构。为此,我们应该使作业设计问题和深层的理解力之间保持统一性,作业活动不仅要吸引学生亲自去“做”,更要促进学生在“做”中深入地“想”。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可以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观念水平来选择作业活动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作业活动中的表现来推测其对基本概念认识的情况。

  例: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理解。学生对溶质的物质的量还是比较容易理解,而单位体积溶液就不是那么好把握。教材(鲁科版必修1,下同)在本课题对应的练习与活动栏目中设计了这样的题目:106g碳酸钠溶于1L水中所得溶液与1molNa2CO3溶于水稀释成1L溶液相比,物质的量浓度是否相等?我们先来感受此题设计的妙处,①106g必须先化为1mol,对新进入高一学生关于物质的量学习新手来说也不那么容易,考查物质的质量与物质的量的转化;②前者用物质的名称,后者用物质的化学式,也是对化学学习的巩固和提升,抓住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弱点;③是此题的关键与最妙处,1L水与1L溶液的本质区别,也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犯错的环节,教师在进行到该教学片断时即时选用该题来理解物质的量浓度概念是最恰当,如若有教师将该题设计为课后作业,学生回家自己思考,那就会有很大一批学生没有办法正确解决,会形成事后补救的局面,恐怕比课堂教学中立即使用该题来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中单位体积溶液的理解效果更不明显。

  化学概念不能以现成结论的形式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隐于化学课堂作业设计中,并随着课堂作业设计层次的推进,而发展和深化基本概念的理解,教学中设计有效的课堂作业,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的认识,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在实际教学中课堂作业设计是否有效性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有利于化学基本观念的培养

  化学基本观念是对基本概念和化学反应实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抽象概括而形成。促进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教学中要求教师首先要具备学科观念意识,才能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化学基本观念的培养,增进学生对化学学科本质的理解。基本观念的培养过程就是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建构的过程,而简单地灌输和说教对观念的形成是没有作用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学习活动中观念的培养,促进学生深层次的认识、参与活动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即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作业活动,有机会将抽象复杂的观念进行实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驱动力,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基本观念

  例:“氧化还原观”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学习中,但由于氧化还原观抽象,学生对它的认识和应用存在很大的难度。我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对这一观念的形成有效性和针对性,设计相应的课堂作业,为后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元素周期律等的学习架设一座桥梁。在《氧化剂和还原剂》教学中,要让学生形成氧化还原观应从学生熟悉的化学知识入手,再来深化氧化还原观的培养。高一的学生已经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从得氧失氧的角度),进入高中化学学习将氧化还原概念的认识提升为化合价的升降。教材编排中已经有意识的将学生所熟知的化学方程式分成两组,直接呈现氧化还原反应与非氧化还原反应的不同。

  教师在备课时进行到这一教学片断设计不必挖空心思另避蹊径,教材中编排的例子就是学生所熟知的,用好教材中本身的设计就能够感受和体验氧化还原反应与非氧化还原反应的不同,分析两组化学方程式化合价变化规律,认识氧化剂、还原剂基本概念,再体会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得失,通过这一事例分析让学生建立氧化还原观。

  组织课堂作业活动的目的,不仅在于作业活动是促进知识向深层次观念发展的主要途径,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深层次的认知参与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还在于作业活动可以使学生有机会实践复杂的行为表现,展示出其超越事实的基本理解,形成化学基本观念。化学基本观念是在对核心概念和典型事实深入理解的基础上,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指明方向。学生通过这样的基本理解能够把具体例子与更广阔的思想相联系,当遇到新的事实时,他们就会深入理解观念并逐渐形成观念性的理解力。综合考虑学生原有观念与将要建构的观念之间、原有具体性知识与将要学习的具体性知识间的差距,设计一组有层次的结构性课堂作业,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链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具体知识,生成与发展化学基本观念。

  三、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建构

  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特别多,很多学生学习化学有困难都是因为化学方程式记不住或者记不准。教师和学生应该在化学教学和学习中找到一种理解记忆的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因素。 “协作”:是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对整个化学教学课堂均有重要作用。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元素化合物知识点繁、多,因而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中应用建构主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课堂作业设计应多为实验设计,从原来单纯注重概念性知识转变为关注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能力,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关系中要注重运用合适的科学方法设计观察、思考、独立操作、小组互动、交流等课堂作业。

  例:学习硫的转化,进行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的教学时,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堂作业活动,即先让学生回顾在物质的分类中已经学会的不同价态的硫元素与有关类别代表物间的关系。学生活动建立不同价态的硫元素与有关类别代表物间的关系的坐标图:

  熟悉硫元素及其化合物间元素化合价的特征后,再依据氧化还原观、化合价升降规律设想物质间可能存在的转化关系,通过假设、再实验设计、验证、讨论,了解硫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发展的线索、系统地把握硫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活动过程中指导学生在旧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领会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并获得实验技术、方法和经验。让每位能力不同的学生在活动中面对不同的挑战,得到不同的发展,通过自己已有的经验来建构知识。

  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有序展开教学,密切联系旧知识,紧扣新知识,不断引导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军,设计课堂作业帮助学生理解和检验化学知识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分析思考、选择判断和迁移应用的能力,对教科书中现有的各栏目进行深入研究并用好,就已经能最大地限度地发挥教科书的教学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认知特点和认知水平,原有的知识基础,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作业,充分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透过现象看本质,领会知识的内涵,发现知识间的逻辑联系,有序建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化学核心概念,在对知识的理解运用中形成基本观念。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学观念的更新、课堂作业设计不断地努力和探索,结合其他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才会更丰富、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高中化学必修1(鲁科版)

  〔2〕 杨晓丽.建构基本观念 培养理性思维——以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为例[A].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4)19—21.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诗文阅读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