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0771-5567169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老王“三送”解读

更新时间:2016-08-03浏览:评论: 条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但是我们往往就语言特点、构思布局设计和写作手法等明显的、具体的工具性分析较多,而对其人文性,也就是作者要传递的思想情感,或是行文中流露的意图鉴赏深究较少。

  高中语文必修三中的《老王》为杨绛先生的一篇回忆散文,作者精心选择和合理叙写了与三轮车夫“老王”交往的几件小事,其语言平淡简洁,富有表现力,运用了详略结合的方法写出了“老王”的不幸和其淳朴善良、知恩图报的品质,以小见大地表达了作者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不幸者”的意愿。

  教学这篇文章,我们需要品味语言,概括老王的不幸,感受老王善的品性,探讨杨绛先生复杂的思想感情;鉴赏人物刻画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生成关注关爱弱势群体的情感,学会平等友善待人的品质。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需要调动学生主体阅读、个性阅读的热情,引导他们能够沉入文本做探究,进行创新阅读。其中老王的“三送”是表现老王性格品质关键,更是杨绛愧怍的缘由,深挖并解读之也应该是个性阅读下本文教学的重难点。

  杨绛和老王本是简单的雇佣关系。杨绛先生出行需要雇用三轮车,而老王是其中一个经常出现在杨绛生活中的三轮车夫。一个坐车消费,一个出力挣钱。但富有爱心、同情心的杨绛先生经常关照又老又丑的老王,能与老王“闲话”,杨绛的女儿还免费送大瓶的鱼肝油给老王治疗夜盲症,等等。这样,身世孤苦,被别人讥笑为“这老光棍”的老王感受到了温暖。于是,真心地将杨绛一家当成真正的朋友,甚至恩人。于是,他的“三送”显现其真性情、好品质。

  一、送冰——老实的老王在感激

  除去雇佣关系——经常送杨绛之外,送冰可以说是老王表达对杨绛家感激的一件小事。首先,老王是主动请缨,愿意代送,而且车费减半。这里,有同学会误读,老王想揽活,想挣钱。实际上,文章写道:“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这里的时间和动作描写表明老王勤劳和工作认真负责。而“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是怎么回事呢?“送的大一倍”,有的学生认为这说明以前送冰的太狡猾。但是不是杨绛家买了10公斤的冰,那个“前任”只送5公斤的冰过来?按照常理不可能,少这么多,不用掂量,一眼就看出来了。那么,冰怎么“大一倍”了而冰价相等呢?这里有可能是虽然杨绛“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老王也是没有减半收取给杨绛家送的冰钱,但是他应该是把其中的半价车费钱花在买冰上了。于是,“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这里的老实,是忠厚诚实,但是老王不傻啊!这里,老王已经不把送冰当成简单的一桩生意,而是用行动表达了对杨绛一家的感激。而杨绛只说老王“老实”,没有明确表达出老王在感恩。

  二、送人——善良的老王在冒险

  文章所描写的时期是个荒唐的时期,是以阶级分好坏人的时期。在《杨绛传》中有这样的文字:“杨绛成为‘反动学术权威’后,一度无人敢为她家提供生活服务。家里生活用煤,只能靠自己利用下班时间多次背回家。一位熟识的工人师傅看到后,顶着‘敌我不分’的压力,主动为她送煤上门。”而老王送钱钟书去医院,不是也顶着‘敌我不分’的政治压力吗?况且老王是“坚决不肯拿钱”的。至于后面老王“哑着嗓子悄悄问”与“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也不能仅仅从其善良的角度分析,这超越阶级观念的友善,冒着政治斗争风险的行动不只是简单的雇佣和一般的朋友关系。当然,有学生认为,老王不肯拿钱,最后还是拿了钱,拿了钱还表现出不放心,是不是有点虚假啊?这里,老王一方面需要钱来维持生计,另一方面,不拿“反动学术权威”“牛鬼蛇神”的钱,风险将更大。

  三、送物——图报的老王在辞路

  文章最精彩的部分是老王在临死前一天,“直着脚走路”、样子“像棺材里倒出来”的一般来到杨绛家,送上了好香油和大鸡蛋。有学生认为,老王这两样礼物也太轻了吧?学生不知道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像这样的东西都是很难买到的,都是要按人按户口本凭票定量供应——有钱也不易买到的!因此,这里的香油和鸡蛋可以说是大礼,是稀罕物。那么,老王为什么要在临终前来杨绛家送礼呢?这里学生不知道旧时候有“辞路”一说,也就是一个人知道自己来日不多了,要走动走动,要把自己生前能解的结解开。老王的心结是什么呢?就是感激杨绛一家多年的关照,将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送给杨绛。可是,杨绛还是给了老王钱,老王的知恩图报之举被像一场交易似的处理了。这不是让老王抱憾而终吗?

  于是,杨绛在文章中表明自己渐渐明白,“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其原因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杨绛对不能理解老王、没有更多关心和帮助老王、没给老王致谢而感到愧疚,而这样的负疚抱愧已追悔莫及。

  语文需要个性阅读。通过老王超越雇佣关系的“三送”,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杨绛的“愧怍”,更能明白关心帮助别人需要平等、尊重,更要注意别人的精神诉求。如此,我们的善意善行才可能无憾而完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证大中学(226113)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诗文阅读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