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0771-5567169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教室边缘区学生学习成绩现状、成因及改进建议

更新时间:2016-05-16浏览:评论: 条

  徐艳伟

  关键词:教室边缘区;学生;学习成绩;教师关注

  在当下以学生学习成绩为主的教育评价制度下,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往往有一些由于学习成绩落后、性格孤僻或行为违规等因素,而被主流学生群体和教师所忽视的处于边缘化的学生,也是一群很容易被教育遗忘的群体,也称为边缘化学生。处在这个学习区域学生的心理体验比较消极,这样不仅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而且还对其个性以及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消极的影响。[1]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不少教室边缘区的学生上课的态度以及与教师的互动远远差于前排中排的学生,且边缘区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低于其它位置的学生,也发现教室最后一排位置的学生变化很小,只是前面的座位进行轮换。班级学生座位排列的空间形式,潜在地影响着整个课堂气氛,并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和课堂参与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教师不当的座位编排以及对边缘区学生的冷漠会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差。鉴于此,有必要对教室边缘区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研究。已有研究成果,对教室边缘区学生的学习成绩研究的很少有详细的研究。为此,本研究将从教室边缘区学生的学习成绩现状、成因,并从教师角度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以便为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教室边缘区学生学习成绩的现状

  (一)教室边缘区学生内涵界定

  教室的座位分布一般是纵向的,大体可分前排、中排、后排。本研究中将后排,两边座位区称为边缘区,将中间座位和前排座位称为活动区。并且老师讲课容易习惯性忽视和顾及不到的地方,也称为边缘区。(如图1红色数字部分)

  图1 教室座位安排

  (二)教室边缘区学生学习成绩的现状

  学习成绩也称考试成绩,亦指学习所取得的成就﹐收获。通常指的学生卷面考试成绩,用数字表示。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一定程度反映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如果把课堂比作一个活动的场域,边缘化学生的课堂境遇就表现为:“希冀进场,却被排除在场外;虽在场内,却不被场内接纳;表面在场,实际却不在场。”[1]在XX小学随机抽取了10个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的期中、期末学生考试成绩的平均成绩为研究内容,教室边缘区81.22%学生的学习成绩低于班级内平均成绩,班级内学科成绩后几名的学生分几乎都在教室边缘区坐着,甚至有3个班这几个学生的位置一学期没有发生任何变动。总之,教室边缘区学生的学习成绩总体偏差,处于中下等。

  二、教室边缘区学生学习成绩的成因分析

  教室边缘区学生的学习成绩却总体偏差,究其原因,是有很多的,总体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

  (一)教师的功利主义心态在作祟

  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但是绝不承认有差生。“座位编排所折射出来的问题,往往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教师或班主任自身的问题。尤其班主任是一个班的管理者,领导者,但这并不意味着班主任就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班主任的任何作为就具有无上的权威,甚至于需要学生无条件接受,粗暴的管理方式只会带来学生表面上的顺服,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诚。”[2]一旦犯错,便会“搬进”边缘区,这样,他们会被同学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会被孤立,对自己不自信,甚至会再犯更大的错误或成绩一落千丈。也有教师以某科学生考试成绩为标准安排座位亦是如此,边缘区的学生有了“差生”的标签,这样是会让他们恶性循环。相反,他们往往更需要老师细心的教导。教师也是社会中的一份子,总是会受到领导、朋友、同事以及亲戚的委托,学生的座位安排主导权还是在老师手里,于是老师迫于压力给学生调换座位,而那些想通过努力来改变座位环境的学生所做的努力,在他们看来却成了徒劳。

  不管什么样的座位安排模式,好的位置总是很有限的,那么就注定会有人坐在边缘区。老师上课相对于喜欢好学爱问的学生,而对于差生和后座学生会不闻不问。一味的寻求优生获得知识内容的快感,却不能发觉后进生们对于学习内容的困惑与不知。

  (二)学生自我的“边缘化”

  有这样一篇报道,“杭州小学生耗时5个月在教室墙上打出46厘米深洞,而这个洞也是从五个月前他被指定坐在最后一排开始的。坐在最后,老师不容易看到,他可以做很多事情。除了挖洞,还画漫画,夏天的时候,在课桌里面斗蛐蛐。但他做作业边上没人,也没人说话,班里同学都觉得他是特别的人,小组活动他都没队。因为成绩差,还影响了同学的成绩,老师因此把他安排在最后”。[3]这让我们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学生也很聪明,很容易从座位安排中看出老师对自己的态度。一旦老师放弃了自己,从别人那里得不到对自己的肯定,便很难再建信心,慢慢的就自我边缘化,不再参与到任何教学活动中。

  在调研时,听了该班一节语文课。在上课过程中,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主要集中在活动区。最后一排一节课结束都没有一个人举手回答问题。倒数第二排则有一个同学期间举手回答。对于老师的提问,活动区的学生反应很快,相对于边缘区的学生稍微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由于距离教师近,常有更多的机会回答教师各种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提问,与教师的交往更随意,感情也更融洽,因而,他们得到表扬、鼓励的机会很多,所受的间接影响也较多。这一切,使学生更容易产生自我激励、自我提高、获得优异成绩和热爱学习的强烈动机。而后排学生由于离教师远,便没有了这种位置的优越性。他们与教师的交往比较正式,更多的是受教师的直接影响,他们在回答问题时,一旦支吾其词、含糊不清或迟疑不决,教师很快便断交往。而同样情况发生在前排学生身上,教师则宽容得多。[4]尤其对于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把课堂顺利的进行下去,提问就更倾向于活动区。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度越低,那么学生的自我“边缘化”越强。学生的自我“边缘化”就相当于学生已经自己放弃自己,潜意识对自己进行否定,那么他对生活对学习的态度将是非常消极的。

  (三)学生座位安排的不合理

  教室座位的合理安排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及人际关系的培养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安排座位时最重要的四个影响因素:身高、视力、成绩和性格。而在研究中发现,6成以上的班级仅以学生学习成绩排位。老师拿着成绩单,由高到底依次叫学生进教室选座。成绩好的同学会选择好位置利于下一次获得更好地成绩。而后面进来的学生只能选择两边的甚至后面的座位。这样的安排一坐就是一学期。学期中若有前面的学生犯错就会被安排到后座,打入“冷宫”。老师认为这种按成绩和品德安排座位是一种激励措施,让成绩差的学生拥有上进心,争取下次坐到前面。可是,效果却恰恰相反。成绩优秀的学生为了下次坐上好座位顶着巨大的压力学习,而差生却坐到了后面,缺乏老师的管理,对学习更加松懈。大多数学生对于按成绩好坏编排座位是相当反感的。按成绩编排座位使班级出现小团体现象,学生间接性的被分为三六九等,好成绩的学生成绩更好,而差成绩的学生成绩更差,从而使班集体同学之间的交流存在一定的问题。[5]

  还有2个班教师随意编排座位。老师担心男女生坐在一起会有很多交流的机会,产生一些暧昧的情愫,因此,把男女生单独分开,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有的老师一次性将学生按照高矮进行排座后就再也不动他们的座位了。学生的其他因素也没有进行综合考虑;有的老师为了省事,让学生不加任何附加条件下自由选座,这样也极容易形成小团体,或者出现为个别位置进行争吵。

  三、提高教室边缘区学生学习成绩的建议

  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是由多方面原因形成的,但教师占主要因素,本文是从教师角度提出建议:

  (一)端正教师自我心态

  无论怎样的座位安排模式,总是会有边缘区学生的出现,那么,对于老师来说,就应该关怀边缘区学生,时常提醒自己注意边缘区学生的学习动态以及各种小动作。让学生忽略座位这个坏境对自己成绩的影响。教师应该端正自己的心态,不要迫于外界压力,为了名利而偏爱一部分学生。内心应该视优生与后进生平等,不要忙于追赶教学进度而偏爱与优生互动,而忽视后进生。时刻给边缘区学生以问候和关爱,相信对于老师一个不经意的关心,会是学生好好学习的无限动力。选择老师这个职业,就应该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教师还应该调动起边缘区与活动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教室中的每一个学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课堂教学中一视同仁

  “教室座位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其本身又影响着学生享受教育资源和获取教育机会是否均等,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更应合理安排教室座位。”[6]座位安排不当对边缘区学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而现在大部分教室座位只是简单的周期前后滚动,而相对于两边座位的同学依旧一直坐在两边,这样长久下去,对他们可能会斜视,影响身体发育。也有一部分老师为了课堂纪律,放弃了一些学生,让他们一直坐在最后一排,即使座位滚动,他们也是不变的。以上都是不全面的。所以,可以让学生周期性的先进行前后滚动,在周期前后滚动间隔中间再穿插左右滚动。比如,第一组的学生,坐了这个组一周后向第二组移动,再经过一周之后再前后滚动一排。就这样循环下去,人人都可以再滚动中坐到不同的位置。在滚动的过程中,可能有一些视力不好的学生,可以将他们安排在同一桌,在滚动的时候就给他们一个特权,仅前后四排左右进行滚动。再针对于个子较高的学生,也可以把他们安排在同组或者同桌,在进行滚动的时候个子高的同学仅限于后四排左右的滚动。这样的安排方法相信可以做到公平,统筹兼顾。

  (三)科学合理编排学生座位

  班级学生的座位排列方式,在不同方面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室座位不当的编排对学生的成绩、学习态度、和课堂参与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可以采取:1.互补搭配法。“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特点,学生之间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学生的差异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差异教学强调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学生的差异也为学生之间的相互促进创造了有利条件。”[7]要做到互补搭配法,需要老师提前做足功课,去了解每一个学生。把两个互补的个体放在一起,其中任何一个都必定会受到另外一个影响。如根据学生的个性来进行座位搭配,一个班级里面总有一些好动爱闹的学生,还有一些安静的平时在班级不爱说话的同学,可以根据这样的一个特点去安排他们的座位,以好动生去鼓励安静生在班级积极参加活动回答问题,可以很好的做到动静结合。

  2.座位命名法。座位命名是指教室内不同位置的座位给予不同命名。如角落的座位可以命名为“奖励座”,学生可以自告奋勇的选坐这个位置,这个同学首先可以得到老师的一个花朵作为奖励,也可以清楚的看到前面的同学的言行举止,这个角落的学生就帮老师监督其他同学是否犯错,要是犯错及时报告老师可以再得一朵小花。积满五朵小花的时候,老师可以奖励一个小礼物。但是在该同学坐在这个位置期间,自己犯了错或是成绩后退将会被随时换离这个座位。学生对于教师的奖励是很渴望的,所以这个角落的座位会变得有意义,监督别人的同时也监督自己;在中间部分的座位安排“进步座”,这个进步座不是让成绩进步的人坐的,相反是让学习成绩后退或者上课容易走神的同学坐的,在这个座位的周围穿插上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上课期间老师也容易了解到他们是否走神及时提醒。还可以设立“卫生座”,这个座位靠近讲台,可以安排一些平时好动,学习成绩不好但是却积极打扫卫生的学生。在这个座位,让他们帮助老师擦黑板,收拾讲桌,做的好可以奖励小花朵。相信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个性安排合理的位置发挥优异的效果。

  因而,研究教室边缘化学生的学习成绩现状,帮助他们走出学习“边缘”状态,重新融入课堂学习活动之中,这是教育公平视域中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关注与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可以充分利用这个不起眼的教学环境让自己的教育工作做得更加出彩。

  参考文献

  [1]蔡亚平.边缘化学生的课堂境遇与教育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14,(5).

  [2]黄艳明.班级座位编排的理念和方略[J].江西教育,2012,(11).

  [3]邹滢君.杭小学生上演现实版“越狱”[N].解放军新闻晚报,2008-4-27.

  [4]彭春辉.教室座位排列对学生的影响[J].衡阳师专学报,1996,(2).

  [5]范胜男,刘丽,屈选平等.从按成绩编排座位的弊端探讨中学班级管理[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8).

  [6]徐敏娟.从教室座位安排看教育过程平等[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5).

  [7]闫江涛.大班额教学环境下学生座位价值的实现[J].教育评论,2005,(7).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诗文阅读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