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15198177376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物理与生活》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更新时间:2017-11-01浏览:评论: 条

  曾文梅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常州 213164)

  关键词:通识教育 《物理与生活》 课程内容体系 教学方式及手段 教学评价

  一、引言

  通识教育起源于General Education和Liberal Education两词。指的是一种面向所有人的教育理念。在1945年哈佛大学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可分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部分。前者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主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和公民的生活需要,后者则给予学生某种职业能力训练”。在这份报告里,物理学科作为引导学生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工具,已经被列为通识教育课程的主题课程之一。20世纪 80 年代,国内学者围绕文化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展开了思考。1987年发表在《高等教育研究》上的“香港中文大学的通识教育及启示”一文是国内第一篇以通识教育为主题的研究文献,标志着对通识教育的探索在国内拉开了序幕。

  尔雅开设了“物理学与人类文明”,复旦大学开设了“物理与文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物理与艺术”,西北大学的“物理学与社会”等通识课程。这些课程内容广泛、各具特色,而且还出版了大量的相关教材和研究专著,取得了很多的成功经验。

  二、正文

  结合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和生源特征,我院在二级学院(智能装备与信息工程学院)中开设了《物理与生活》通识教育课程。经过一年的课程开发和实施,对该课程的具体情况做一个基本的概述。

  (一)确定《物理与生活》通识课程研究和开发的功能和目标

  1、该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学生思维模式的强化和完善。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实践规范,提高学生的职业修养和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能力。

  2、形成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达到通识教育目标的课程内容体系。

  3、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适合通识教育的教学手段及方法。

  4、找到适合该通识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

  (二)建构《物理与生活》通识课程的内容体系

  1、课程体系架构前生源情况的调查

  该通识课程开设的专业有软件技术、物联网技术、制冷与空调技术及电气自动化专业。基本生源为江苏省考生。江苏的高考模式是“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理科生的比例约占52%。对高职生源而言,物理是一门“很难”的学科,基础内容不扎实。

  2、确定该课程的内容体系

  根据生源特征、通识课程功能及该门课程的目标,在突出科学素养和培养思维模式的主导下,削弱了物理学理论内容的提升和拓展。具体内容包括:

  (1)以物理学史的内容作为该课程的引言。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基本结构,相互作用,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及其转化规律的学科。研究对象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它的基本理论渗透于一切科学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部门,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物理学的发展历史悠久,并衍化出很多分支学科。这里将以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对物理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的划分,以及物理学研究的动力和模式作扼要的介绍。旨在让学生从宏观上认识物理学的理论体系及学科特征,同时意识到物理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以基本定理、定律为线索,突出物理科学思维模式的核心内容体系。

  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不只局限于科学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以及应用科学方法解决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的能力。根据我院高职生源的特点和后续课程的设置情况,我们认为开设《物理与生活》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不是让其进一步深入的掌握物理学理论(中学阶段的物理知识基本够用),而是通过以物理知识作为载体,对该通识课程的学习,强化学生物理思维模式的养成和提高。该课程提到的物理思维模式是常规的物理科学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比较与分类法、分析与综合法、归纳与演绎法、理想化方法、类比法、假说法、数学法、创新思维与系统科学法。我们不能用“填鸭”式的过程“塞”给学生,可以结合已学的物理定理和定律,分析其中的所涉及到的物理思维模式,在复习巩固旧知识的同时,针对性的理解该思维模式的作用和意义。例如我们在研究动力学问题时,我们常用质点、刚体、流体等理想化模型进行问题的分析。它是物理学中研究和解决问题常用的重要思维。实际的物理过程往往包含着许多矛盾,并有着各个方面的特性,但在所需研究的特定内容上,却常只有一种矛盾或一个方面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如能突出这一主要矛盾和本质因素,忽略次要的、偶然的和微不足道的因素,使其呈现为一理想化的过程,就建立起合理的理想化物理模型。理想化方法就是以物理思维方法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点,对实际情况来讲,这种从现实中抽象出来的理想摹本,是对客观现象在某种程度上的近似。又如动力学问题中所用到的高等数学法则是将物理学从特殊规律推广到一般规律的必要工具。

  (3)突出实验法,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和职业习惯的养成。根绝学校实验设备及学生人数的实际情况,设定了专门的实验内容体系。

  枯燥的内容需要适当的实践活动作为调剂,同时突出了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的学科。设定了适当实验内容,有基本测试和技能的培养实验,也有研究和创新的探究性实验。比如我们开设了测量类的基础实验:形状规则固体密度的测量,元件伏安特性的测试,万用表的基本使用,示波器的认识和使用,三线摆法测刚体转动惯量。也开设了探究性实验:简单电路的设计和研究,温控电路的设计安装及调试等实验。期末调查,学生普遍对实验环节比较感兴趣,能自主并合作的进行研讨,满意度较高。

  (4)开设了物理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拓展内容体系。

  最后在该课程中设置了物理学与现代生活之间联系的内容体系。从医学、信息、通讯、国防、天文、工程等方面做一概述。

  (三)采用“讲座”的教学形式,充分应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

  根据该课程的内容体系设置,我们会发现该课程内容比较繁杂,偏向于思维模式的训练,但受课程课时限制(32课时),该课程建议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多种媒体综合利用,实现内容的全面讲授。

  (四)寻找并确定适当的教学评价体系。

  该课程体系目前采用的教学评价方式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理论测试(20%)+实验成绩(30%)+小论文(20%)+平时成绩(30%)。但是在操作过程中有一定的局限性,实验成绩有失公允,论文撰写内容比较“狭隘”,针对操作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该环节是将来需要重点研究的方向。

  三、结束语

  目前通识教育课程在高职院校更广泛的开设在人文领域,审美鉴赏,有“立竿见影”的作用。相对科学类的通识课程,由于当前技术的发展和实用主义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开设过程中要求教师对课程目标及定位,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过程的组织,评价体系的完善,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真正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该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还处于初期尝试阶段,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汪昭义,《物理科学思维概论》,1991.5,安徽教育出版社

  2、 张宪奎、李晓林、阴瑞华,《物理学方法论》,2007.1,浙江教育出版社

  3、 孟庆鑫、张宇、王晓鸥、霍雷、赵远、田浩,隐性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物理与工程, 2012,22(1) 38~40

  【基金】

  学院资助教改课题“ 《物理与生活》通识课程的研究与开发 ”(项目编号JGKT-2016-3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曾文梅(1975-),女,汉族,江苏泰兴人,理学学士,讲师,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为物理学、电工与电子课程教学。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