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15198177376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慕课背景下高职教学改革难点与对策

更新时间:2017-06-05浏览:评论: 条

  占亚剑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广州 510510

  关键词:慕课;高职;教学改革;难点;对策

  当前,国内高职院校对慕课给予极大的关注,众多院校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投入大量资源开发建设国家级精品慕课。与此同时,国内高职院校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优质学校、一流院校申报建设工作,具有校本人才培养特色的重点专业建设成果被列为各类评审和验收工作考核体系的重要指标。因此,基于慕课的高职教学改革工作成为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新热点,而要将慕课教学理论应用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实践中,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高度重视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研究成为了改革的必然选项。

  一、慕课背景下高职教学改革的难点

  慕课(MOOC)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简称,是以学生学习为导向构建的线上线下互动的教学体系,通过科学组织教学视频观看、作业训练、测验检查、讨论分析、考试考核等系列教学活动,实现课程内容的信息传递和技术技能的内化吸收,是具有资源化、平台化和网络化等特点的教学新模式。自2012年以来,英、德、美等国相继建成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慕课平台,如全球三大慕课平台Udacity、Coursera和edX。慕课在全球教育界的影响力引起国内知名高校的关注,北大、港中大和上交大先后加入Coursera[]。

  与本科教育将慕课作为教学改革新风口不同的是,高职教育对慕课的应用推广持怀疑态度。有人认为,以动手实操为特色的高职教育与注重理论和应用的本科教育有显著的区别,高职教育教学只能将慕课作为辅助教师授课的电子课件,不能报以较高的期望。在高职教学实践中,慕课背景下的教学问题突出表现在师生面对面交流障碍、学习体验不连贯和学习效果难保证等方面,慕课在高职教育的应用发展一度出现困境。对高职院校而言,由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时间短、教书育人积淀少、教学基础和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导致高职优质教学资源在专业、行业和地域等方面差异很大,创新教学资源集成和专业建设的长效机制,通过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旋转的有效机制进而促进教学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当前大力发展慕课的背景下,高职教育如何利用慕课助推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教学改革,进而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难点。

  1.部分教师认知差异,慕课教学效果不佳

  自高职院校大力推广行动导向教学法和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以来,教育教学模式仍主要由理论教学、实训实践和顶岗实习等环节组成,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依然处于主导地位,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地位变化不大。采用慕课教学模式后,学生可利用互联网实现在线自主学习,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无形中削弱了部分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导致教师对慕课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影响到学生学习慕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仅完成慕课教学中的知识学习和网络测验,教师在课后的辅导答疑与实训实践强化与慕课匹配程度有差距,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的联系度不高,导致慕课教学效果不佳。

  2.线上线下资源禀赋差异,教改推广难

  慕课为高职院校提供了优质教育资源,但要将教学效果落到实处,不仅需要便捷的网络接入方式、足够的网络带宽和便宜的网络使用资费,还需要与慕课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实训实践设备与指导教师。慕课资源大部分属于商业资源,政府资助的慕课覆盖专业有限,因此高职院校绝大部分专业的慕课资源需要通过招标采购才能获得,进一步加大了高职院校的慕课推广难度。

  3.慕课建设投入大,运维成本高

  制作一门完整的慕课是一项系统化、大规模的工程,教师除投入大量精力准备并完成视频录制工作外,还需要投入相当的成本和精力用于后期制作和线上维护,另外还需要对部分内容进行重新制作以保证课程内容不断更新。据杜克大学的罗杰·巴尔教授和他的团队统计,在一门仅持续8周的慕课课程上,要花费620个小时准备资料,420个小时制作教学视频,另外团队成员还要至少200个小时来协助完成相应的教学辅助工作,在课程上线后团队还需要每周花费8—10小时回答成千上万名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实际上,慕课背景下高职教育实践中碰到的难点与困惑属于问题的表象,其深层次的原因是慕课背景下的教学改革注重了形式忽视了内涵,尤其是没有结合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进行改革,移花接木注定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对策一:基于慕课的高职教学模式重构

  高职教学模式是指在高职教育理念、教学理论指导下,在校本环境中实施教学行动的范式。慕课背景下,学生需要具备更高的学习自觉性和更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教师将慕课作为教学的电子课件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想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将不现实。因此,如何将传统教学模式与慕课教学融合创新,科学运用学习理论重构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必须重视的问题。

  现代学习理论研究发现,学习是一种认知和探索活动,是学习者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过程学习包含习得、转化和反馈等三个环节[]。传统教学模式中,习得、转化和反馈三个环节均在课堂内完成,即便是诸如一体化教学模式下课堂内安排主讲教师和辅讲教师共同实施教学,课堂已不堪重负,能顺利确保教学任务完成已不容易,要谈不上提高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

  在慕课背景下,学生利用慕课完成抽象性的理论和概念性的知识学习环节,教师可以分配更多的课时用于转化和反馈环节,将学生通过慕课获得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性情景知识充分融合,进而形成条件反射的技术技能,运用充分且必要的实践不断刺激强化,并通过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探索,最终形成固化为接近非条件反射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通过重构基于慕课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堂以外,形成碎片化、资源化的理论知识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理论学习的学时数量与质量,巧妙地化解了高职学生知识性学习能力相对于实践性学习能力偏弱需要安排更多课堂学习时间的难题[]。另外,教师将慕课学习与课堂实践训练融合创新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解除慕课学习完成率低、学习效果评价难和师生交流互动少等教学困境,还通过加强学生实操动手能力训练,实现“知行合一”为典型特征的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升。

  三、对策二: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反思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科学理论体系及方法论,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人才培养目标(或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与环节进行具体设计规划的科学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育工作者将教学法与教学设计混为一谈,教师按照新理念或新教法修改后的教案或讲义就是教学设计修订。从本质上来看,此类教学改革仅仅是“形式”上的改革,并未触及教学的核心问题,因此往往出现教学理念无法落实却归罪于外界因素,教学理念束之高阁,不接地气。

  长期以来,国内高职教育采用“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满堂灌、填鸭式为该设计的主要特征,其目的是最大可能地让学生获得某项职业能力,但却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潜能的激发。为解决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弊端,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引下,出现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将教师要由传授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框架的引路人[]。遗憾的是,随着产业升级换代,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也水涨船高,“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出现了系统性技能培养功能缺失和既定教学目标容易迷失等弊端。既然问题的根本在于,教与学一直以来被认为不能同时作为教学设计的中心,但教师最终还是要在确保教学进度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之间取舍。更何况,高职学生在课外主动预习复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自主性差等短板问题较明显。于是,课堂学习效果不佳、课后复习与训练不足等问题积重难返,探求持续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可行路径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教改之困。慕课的出现,为解决高职院校教改之困打开了一扇窗户,其设计思路是引导学生通过慕课自学抽象性和知识性的理论与概念,并在网上互动答疑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和提升。教师根据学生通过慕课学习的情况,制订学习主题、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并对学习效果进行跟踪评价。

  如前所述,教学设计的功能定位已然明确,如何解决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新问题,发挥好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应该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开展基于慕课的教学设计研究,充分发挥出慕课这一新型教育技术的优势,将教与学原本对立的两面进行辩证的统一,探索师生双主体的教学设计,将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