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15198177376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基于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下的高校学生职业素质提升

更新时间:2016-12-12浏览:评论: 条

  策略研究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林嘉雯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校;职业素质;提升;探讨

  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困境的表现方式是多元化的,而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理想模式。校企合作,就是高校与公司间的一类合作模式。目前就业市场竞争渐趋白热化,高校为了与时俱进,提升教育效率,就与公司合作,为企业或社会输送栋梁之才,并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职业能力。校企合作重视培养效率,达成高校与企业的资源共享。同时,其也为提升高校学生的职业素质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申菱公司人才培养情况简述以及对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的的期望

  从2014年9月开始一年的时间,系总支书记和主任亲自带领学生到申菱公司参观调研4次,与企业相关领导进行磋商,确定“申菱订单班”校企合作的学生培养模式,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安排一名专门的辅导员与企业对接,定期下入企业管理学生,把在校园的学生管理和安全教育工作对接到企业中去。我系党政领导多次到企业调研、指导订单班工作,加强学校和企业的沟通合作。

  我系在2015年4月开始组建申菱订单班,当时只有4位同学报名,辅导员和专业老师通过调查摸底、座谈会、个别谈心谈话等方式,最终共有37位同学报名,构建了申菱订单班。同学们刚进入企业,思想波动十分厉害,想离开的想法十分强烈,鉴于此,系领导专门安排一名辅导员和一名专业老师专项负责订单班的工作,做到一周下入一次企业,与企业安排的指导老师进行交流,全面掌握订单班学生思想状况,此外还通过Q群、微信等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2015年10月,我系领导进入该企业实施访问以及调查,并拜访了在该企业进行社会实践的订单班同学。通过掌握学生社会实践的具体状况,探讨了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人才订单班实践模式。

  申菱公司向我院领导以及学生简介了企业健全的工艺、类别多样的设施,让学院对生产的整个流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寄期望于学生将理论学识与生产实践紧密融合,培养工作思维,努力学习。该企业特别指出:生产实践是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程,要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出问题,善于思考,切实提高其职业素质,并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身的学习和实习。

  学院领导对学生的工作时长以及工作生活情况、福利薪酬、晋升平台等等项目与企业实施了磋商以及探讨,并且阐述了学徒制人才订单班成立的可行性。本次调查研究,有利于强化校企合作力度,对教学改良来说有着极大的价值,并且能够推动学徒制人才订单班的发展。

  并且,学院和系领导都非常重视订单班学生的思想管理工作,“申菱订单班”的学生管理工作做到了“三个协同”:总支书记和主任协同,主要是在学生纪律方面达成一致;辅导员和专业老师协同,主要是将对学生的管理思想与专业课的规划协同;学校和企业协同,关键是将学校的育人计划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达到协同的目的。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学生职业素质培育的关键内容

  (一) 优良的思品以及积极的职业观的培育

  面对当前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只索要不贡献、重利轻责、好高骛远、过于娇惯等情况,高校教育应秉承德育至上的理念,强化对高校学生的思品教育。这是由于优质的思品是公司中所有职位都明文要求的;在高校教育中,尽忠职守、恪守信用、团结互助、服务大众、贡献自身等思品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应并驾齐驱。

  而且,老师应致力于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策划,让学生明确自身的职业目的,并且解读自己所学专业的前景与社会进步的方向,让职业策划更加有价值并且与社会发展方向契合。

  (二) 科学的知识构造以及综合运用技能的培育

  职业素质中的关键能力就是职业技能,其包含:职业适应能力、对职业的支配技能以及职业发展技能;而这部分能力的培养与科学的知识构造以及综合运用技能息息相关。

  伴随经济的飞跃以及社会的进步,职位流动性增速,高校学生选择职业并非一帆风顺,大多数人一辈子不可能只做过一类工作。要应对这类改变,高校学生除开要拥有基本学识外,更要有与职位匹配的协调技能、解读技能以及口头表述能力等综合技能。社会企业对学位的要求越高,高校学生的综合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关键性就越凸显。大部分公司都将纯理论放在次要位置,而需要高校学生的专业能力极强,其需要高校学生要通过专门的培训,并有一定的综合技能。

  而怎样让大学生的择业观、高校的教育观以及公司的人才观相匹配,怎样让高校学生尽快地从学员转换成“工作人员”;怎样以社会需求以及公司的需求为准绳,让高校的教育资源能为社会和公司所用,让高校学生的角色尽快转变,是高校校企合作模式要明确的首要任务。

  三、校企合作形式下高校学生职业素质培育的新理念

  (一) 在高校学生引导层面,强化其目的性以及效果

  1. 强化高校学生职业指导团队的构建

  强化高校学生职业指导团队的构建,达成指导的职业化、专门化以及专家化。就业指导并非能一蹴而就的,其在高校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一以贯之。其不但要求老师对就业态势实施解析,还应对职业市场以及人才供求状况实施解析,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老师摸清学生的状况与就业市场的形势,并时常引导、问询、推介以及为学生服务。

  2. 职业策划

  职业策划在上文中已经述及,笔者想补充的一项就是:

  1)大学一年级阶段

  通常是适应性教育,职业指导的宗旨是建立起高校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并调动学生参加工作的积极性,协助高校学生对工作形成初次印象;

  2)大学二年级阶段

  在学生对专业产生认同感后,参考学生的出生、家庭、社会等具体状况,帮助学生构建职业愿景,让学生了解自身适合何种职位,进而确立职业目的。

  3)大学三年级、四年级阶段

  在学生求职前以及求职中的实际引导,比如:面试、推荐信的介绍等等,应强化追踪力度,为高校学生量身打造适合其特色的职位。

  3.以社会发展为方向,强化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伴随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构造的需求产生了变更,以往教育中忽略学生的主体性以及个性化,在当今时代已经显得不合时宜。

  所以,高校应将创业教育规划到求职引导的内容中,为高校学生分析创业的渠道,并倡导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尝试;对应届生中出现的创业成功人物应竭力宣讲,为高校学生提供另一类职业策划模式。高校应将社会、公司亟需的理论综合运用技能、创新创业技能等杂糅在高校教育内。

  (二) 加强校企合作,为高校学生职业素质提升提供媒介

  近段时间以来,校企合作业已变成一大潮流。学校与企业一道办学,对高校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来说必不可少。

  1. 高校教学与企业培训相融合,让高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模式焕然一新

  高校透过“引入”公司高层,业界翘楚、公司干部、公司优秀工人到高校演讲,将公司的先进观念、公司文化以及领域情况、公司规程等引进到高校教育中,让学生尽快熟悉企业的运作;这样不但能让高校学生增广见闻,并且能够带动其学习能力以及职业素质的提高。

  高校还应“走出校门”,将学校的专业领域老师、管控人士调配到公司中任职、进行培训等等,参加公司的生产以及管理。这部分优秀老师通过“走出去”战略,能通过自身的见闻给班级上的学生以耳目一新之感。

  2. 高校教育与企业管理融合,为提升高校学生的职业素质铺平道路

  高校在构建专门的指导团队阶段,要以公司专业人士为核心,凭借人才培育计划订立的契机,让公司核心团队协助订立高校学生职业素质提升预案。学生管理人员应了解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或顶岗的公司,全过程追踪并且回馈相关消息,并整理经典实例,融合专业构建模式,观察目前高校专业设立与市场需要是否相符,达成公司与高校联合教育的初衷。

  3. 运用学校内部或外部的实训中心

  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实施自我管控、自我教育的前沿阵地,其在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领域的关键性不言自明。在学生专业社团中让企业的专门人才参加,在专业人才的引导下,进行实训沟通,并总结实训的得失。而实训中心就能满足这一需求。

  而在学生社团内部,通过举办讲演、作文、唱歌比赛等等竞赛,能够强化高校学生对职业的敏感程度以及感知技能;通过举办技能竞赛,培育学生调研技能、艰苦奋斗作风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结束语:

  综上,校企合作在高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培育中呈现出新特征,即高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培育更为开放以及实用。其重视公司的参加程度,将公司的教育评价体制引进高校教育中,让高校能够将其教育观与公司的用人观相互衔接;进而培育出适合公司以及社会的复合型人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 周丽雯,姚顺玉,刘玉秋等.美国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对我国高校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启示[J].现代企业教育,2013,(20):176-177.

  [2] 郭小蕾,夏远永.第二课堂活动: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载体——以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为例[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4,(3):52-53.

  [3] 潘俊杰.构建以创业教育为特色的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新校园(中旬刊),2014,(3):59-60,61.

  [4] 薛荷.应用型本科高校传媒专业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研究——辅导员工作视角[J].亚太教育,2015,(36):264,252.

  [5] 刘海滨.推进以培养职业素质为核心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26-27.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