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15198177376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新常态下高职院校“80后”辅导员工作浅析

更新时间:2016-06-03浏览:评论: 条

  杨汶、 王雷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河南省郑州市 450042

  关键词:十三五 经济转型 新常态 “80后”辅导员

  1 引言

  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产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单位对产业工人所需具备的综合素质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相对地,目前高校入学人数逐年不断减少,生源质量也在逐年下降。这种新常态给高校院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是辅导员教育工作的具体开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高级职业技能人才的主要培育机构,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在“十三五”中扮演的角色更是举足轻重,它直接关系到“十三五”发展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现今,“90后”已经成为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的绝大部分;在教育工作者中,特别是在学生管理队伍中,“80后”们则逐渐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高职院校中,“80后”占据辅导员队伍的绝大部分。虽然他们在年龄、个性思维特点等诸多方面方面很有优势,但是在实际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2]

  2 “80后”辅导员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优势

  2.1对“90后”学生真实想法的理解和感受更加贴切

  “80后”辅导员们与“90后”在校大学生之间几乎处于较为相似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成长环境。相较于其他年龄段的教育工作者,“80后”辅导员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等等方面与“90后”学生们更为相似。

  相较于其他年龄群体的辅导员,上述相似性给“80后”辅导员在对“90后”学生进行思想工作的时候,提供了更为良好的社会基础。

  2.2 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更具备亲和力

  “80后”辅导员们大都刚刚结束学生生活不久;在年龄上,他们与“90后”学生相近;在对于校园文化的认知上,他们与“90后”学生也更具有时代相似性。

  因此,“80后”辅导员更能够真实地理解“90后”学生在校期间一些表现的起因,能够更加深刻体会到“90后”学生的实际需求。这也使得他们在对“90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过程中,更具亲和力、敞开心怀与“90后”学生进行交流,并且更加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科学合理地思考和剖析问题,从而能够更妥善地维护“90后”学生的利益,能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关系,师生融为一体。

  另外,这也使得”80后”辅导员们更加懂得让“90后”学生们在校的各阶段该做哪些事情更加合理(比如准备四六级考试的时间安排和备考方法指导等等)。

  2.3 具备一定的学生工作经验

  大部分“80后”辅导员在学生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并且,在从事学生干部相关工作的过程中,他们表现出相当优秀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生干部工作的经历使这些“80后”辅导员锻炼出了较其他同龄人更加高效的沟通能力、更强的责任感;他们知道怎么与“90后”学生进行更加高效的沟通,能够更加迅速的找到合适的方法去调动“90后”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2.4 工作热情更高

  “80后”辅导员大都刚刚工作不久,这使得他们对工作更加充满热情,颇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头儿。

  此外,在“80后”辅导员的学习和成长经历中,他们普遍拥有着更加科学和完善的受教育经历;这使得他们具备相较于其他年龄阶层更高的整体专业素质和思想品德素养,所以他们比其他年龄阶层的责任感更强、纪律性更强!

  2.5 更具备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样地,作为我国教育产业化的首批受益者,“80 后”辅导员们所接受的更为完整和科学的学习经历;更重要的是,随着最近几年我国研究生学历培养规模的扩大,他们中有相当部分经历过硕士及以上研究生的学习;在研究生阶段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得到了较为全面的锻炼,并形成了科研与创新习惯。

  得益于该阶段的科研与学习经历,“80后”辅导员们能够能更加敏锐地发现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更缜密的逻辑思维去分析问题,最终采用合理的科学研究手段去解决问题——科研思维与手段用在日常工作中。

  另外,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这些“80后”辅导员们更善于创新,思维活跃、超前,能够形成很多大胆的想法并勇于尝试,并且往往能够收到出乎预料的良好管理效果。[2]

  2.6 与学生所学专业对口,有助于引导学生专业知识学习

  部分“80后”辅导员所学专业与学生的相同或相近,使得他们更加了解学生们在校期间所学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这有助于他们科学合理的引导学生更加高效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

  3 “80后“辅导员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不足

  3.1 社会经验不足

  “80后”辅导员们大都刚刚毕业不久,并且在毕业后又在学校开始工作。这导致他们对于社会工作和生活的认知与体会不足,即他们的社会经验相对不够丰富。在亟待解决的学生问题时,“80后”往往感觉到不知所措;更甚者,在对学生进行诸如就业方向、职业规划等问题时,“80后”辅导员的引导出现与社会偏差的可能性增加,从而可能会产生对学生的误导。

  3.2 抗压能力有待提高

  “80后”辅导员们从小的成长环境较为优越,缺乏吃苦耐劳的素质,从而导致了“80后”辅导员们的抗压能力较差。具体表现为:当在学生管理过程中遇到实际难题的时候,他们可能出现逃避问题的情况, 进而影响了工作的效率。

  3.3 学生管理收效欠佳

  由于“80后”辅导员们参加工作时间不长,对于学生和班级管理方面成熟且完善的管理方法手段掌握较少,有关学生管理方面的实战经验不足。[2]这导致他们在实际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工作效果欠佳。

  3.4 教育学相关理论知识不足

  高职院校的相当部分“80后”辅导员并非学习教育学专业或者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他们在进行辅导员相关工作的时候,大多是边工作边摸索经验,缺乏系统化的专业知识作为科学的理论指导。[3]这些原因进一步使得他们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效果欠佳、效率有待提高。

  4 “80后”辅导员提高学生管理效果的建议

  4.1 不断学习理论知识,逐步提高工作水平

  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人们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即终身学习,才能满足社会竞争的需要。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应该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提高自己教书育人的水平。

  然而,辅导员的工作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还要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进行引导。这就要求辅导员不仅要对当前党和国家政策以及国际时政有所了解,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有所掌握,同时还要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熟悉。因此,辅导员自身知识要不断更新,并且知识结构要全面[4]。只有不断地与时俱进,更全面的提高自己的知识,“80后”辅导员才能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水平,才能保持思想的先进性,从而更好的与“90后”学生相处![5]

  4.2 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育教学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曾经提出“学生中心论”。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是一种自然的过程,教师不能主宰这一过程而只是“自然仆人”;学生的发展是一种主动过程,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个人需要,而不是直接干预学生的学习;学生只能从个体经验中获得发展,由直接经验获取所需知识[6]。所以,教育教学的过程不应由教师来直接进行,而是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经历与体验。

  基于该理论的考量,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80后”辅导员们只需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好适当的积极引导和奖惩设置,想办法调动“90后”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动机,让他们在日常的校园学习生活中成为“主角”,进行体验式的教育教学。

  这样可以使学生提高自觉性、乐在其中,并在体验式学习的过程中收获经验与知识,从内心认识到“什么可以做”、“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应该怎么做”等等。同时,在学生主动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过程中,他们分享收获、彼此互助,从而有助于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等大环境,最终更有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4.3换位思考,包容学生

  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师德要求中放在首位的就是热爱学生。那么,“80后”辅导员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有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学习、家庭、爱好、性格特点等方面);与“90后”学生建立平等互信、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亦师亦友”关系;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包容学生犯错并引导他们改正错误,做学生的倾诉者、谈心者,赢得他们的尊重和信任;同时,要言传身教,发挥教师的示范性作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积极的施教于“90后”学生。[7]

  4.4 建立平台,增进沟通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更多的网络社交平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当前,我国高校也逐渐引入互联网交流平台。这些平台涉及到学生在校期间的方方面面。“80后”辅导员们自从读大学起,就与互联网产生了不解之缘。“90后”学生作为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一代,他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更深。

  最为常见的就是高校BBS(比如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北京大学的“北大未名”、上海交通大学的“饮水思源”、南京大学的“小百合”等等)可以实现:首先,增加校方发布通知的途径;其次,这种网络平台中各种不太能够板块可以将学生根据兴趣点的不同进行分类;再者,网络平台的政策透明性也可以保证学校日常运行中的透明度,增强了公众舆论监督;最后,借助于这种网络平台,学生之间通过讨论可以锻炼他们思辨的能力。但是,这种官方网络平台需要专门人员进行维护,并且耗费巨大,并非所有高校都能承受。

  近几年,微信、微博以及百度贴吧等新兴互联网公众交流平台做得风生水起。特别是微信,不但可以进行互动交流,还能发布通知;另外,微信还引入了移动支付、朋友圈等功能,这些都很有效的解决了微博所存在时间碎片化、金融服务不安全等等问题。最重要的是,微信对于公众平台所提供的后台信息统计服务可以为校方提供很好的用户信息分析,以便于校方更好地改进工作方式方法。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多的相同点和相通性,这给两个群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提供了很好的沟通基础。

  但是,“80后”辅导员们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也存在着有待提高的方面。首先,“80后”辅导员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智慧,以博大的胸怀来包容和理解“90后”大学生,因材施教,发挥“90后”大学生自身优势和特长,才能真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真正实现师生共同成长。再者,“80后”辅导员们要坚持学习各方面知识,不仅仅拘泥于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这样才能提高自身全方面素养,从而更好地发挥教师的示范性作用,以更好的培养和教育“90后“大学生。只有这样,年轻的“80后”辅导员才能不断提高工作能力,成长为合格的高校辅导员。

  参考文献

  [1] 陈龙. “80后”辅导员如何管理“90后高职学生”[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5, 4:69-70.

  [2] 赵静. 河北省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证研究[D]. 河北师范大学, 2012.

  [3] 严征. 提高大专院校信息化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 2:48-50.

  [4] 林雅铮,程守梅,王永林. 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 33(5):45-46.

  [5] 甘平. 高效课堂的四个层次[J]. 新课程学习:中, 2012, 3:3-4.

  [6] 王志贤. “80后”辅导员如何应对“90后”大学生[J]. 今日科苑, 2009, 24:156-156.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