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4-21
-
2018-04-21
-
2018-04-19
-
2018-04-19
-
2018-04-17
更新时间:2016-05-06浏览:次评论: 条
2018-04-21
2018-04-21
2018-04-19
2018-04-19
2018-04-17
——以“资环港梦想湾”微信语音栏目为例
杜辉 古鹏 闫永帅
电子科技大学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新媒体 大学生
2013年我国出现了史上最难的就业季,699万名大学毕业生的生计问题牵动了整个社会的神经。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地贯穿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大力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高校应将“以服务学生为根本,以满足学生成才为需求”作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第一要务。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已经打破了传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模式。因此构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新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独特优势,探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新理念、新模式、新举措,不断创新和拓展职业规划教育的渠道和空间,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一、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的特点
新媒体是指依托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等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新媒体的实质是将移动通讯与互联网二者有机结合,替代传统 PC 机进行互联网访问。
新媒体具有资源丰富、形式多元、传输快捷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是媒体技术的根本性跨越,其惊人的发展速度超出了人们的预期。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 2012 年 12 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2012年我国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手机上网的比例保持较快增速,从69.3%上升至74.5%。20~29岁大学生占网民总数的 30.4%。而在手机网民中,大学生的比例甚至更高,“机不离手”现象严重。随着3G时代的开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利用手机聊QQ、SHAOPPING、发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呈现如下特征:
1.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更加“宅”。
“宅”是源于日本的“御宅族”,此概念在我国几经文化融合形成“宅”的概念,主要指因过多利用或沉溺于新媒体等新互联时代而衍生的一种新兴生活方式。随着3G网络全覆盖,高校校园网络不断完善,加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大学生“宅”居获取了技术上的保障。通常大学生“宅”的生活内容分为这样几类:娱乐消费型、网游消遣型、创业实践型和学习研究型。当前“宅一族”的大学生通常以宿舍或教室为据点,轻轻点动鼠标完成了团购、学习、聊天、交友等日常生活和学习。在大学校园中当你推开宿舍门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宿舍中每个人都对着自己的移动终端(如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个个或喜或悲,沉浸在独自的空间中,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当前新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除了上课和
睡觉的时间,大多数都“宅”在宿舍中,新媒体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们面对面,却沉浸在各自的世界。”
2.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更加“酷”。
新媒体的传播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行为方式和文化行为方式,使得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更加“酷”。“酷”的精髓就是“特立独行、充满个性”。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人际交往中,大学生往往更多表现自我和个性,在他们思想交流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他们毫无约束地、尽情地表达着自我,展现自己在实际生活中被隐藏甚至压抑的真实人格。特别是以“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为口号的微博,它吸引着无数大学生的眼球,改变着大学生们的交流方式,大学生们从传统的听众转变成了信息发布者。“精选化”阅读和观影的文化行为方式已经成为主流,他们“拖着”或者“跳着”在网上看视频,急需知道精彩的片段及故事的结局,大学生们的文化行为方式变得异常“快餐化”。
3.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给力”。
在新媒体时代环境下,大学生一代思考问题的方式越来越朝着开放、发散的思维方向
发展。由传统的单向传播向发散性交互传播转变,随着实际思维进入理论思维、抽象思维变成具象思维,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变得越来越“给力”。新媒体以海量的信息、快速的传播和快捷的应用等优点使大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空间,思维的广度随之增加。再者,新媒体的运用大大缩短了大学生与外界的距离,培养了大学生活跃的世界观,思维的深度也随之增加。当代大学生遨游在互联网浩瀚的海洋中,接受着不同群体的思维冲击,这更加促进了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开放化、多元化。
二、传统环境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瓶颈
1.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体系不够健全,教育方式单一。
传统环境下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不健全:重结果,轻过程。多数高校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狭义理解为就业指导课程仅在大四开设,还有些较为普遍的做法就是举办专场讲座,邀请一些人力资源经理或成功校友来传授相关的就业面试技巧,再者是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这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实为重就业指导、轻生涯辅导,仅注重短期的择业技能培训、轻视职业发展指导,忽视大学四年过程教育,使得教育流于形式,难以达到效果。而且目前的教育方式为多为单一“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实际咨询指导需求。总之,在传统环境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形式相对单一,内容相对空泛,很难发挥积极作用。
2.师资人员缺乏,结构不合理且素质不高。当前制约许多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师资人员缺乏,结构不合理且素质不高。现有教师指导队伍主体大多由从事行政党务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工作领域的教师组成。他们虽然具有一定的管理经验,熟悉学生基本情况,进行过短期的集中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专题培训,但是他们经常由于工作精力的分散、工作视野的局限、工作性质的特殊,缺乏专业化知识,从而影响了指导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指导过程中教师重理论讲解,而轻实践指导,这样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多具有“纸上谈兵”的味道。
3.社会家庭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认识有待提高。
虽然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年,但是目前仅高校等有关教育部门做了相关工作,社会参与的面还不广,更谈不上为大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机制。而家长们在子女未来的职业选择中存在着盲从,忽视了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及特长,而强调就业是“拼关系的时代”“学好数理化打遍天下”,在子女的发展中过多考虑找关系、跑门路。更有家长将自己的理想和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让孩子选择自己年轻时没有实现的职业,这些做法都是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原则相违背的。这需要我们全社会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进行普及,实际上在发达国家职业规划教育已经渗入孩子成长的每个环节。
4.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了解甚少。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目的,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学习、考试之外的事知之甚少,更不知道什么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的专业选择也是服从于家长。多数学生经过寒窗苦读进入大学,却突然失方向,对于大学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都不会处理。虽然部分高校在新生入学初进行大学生职业规划通识性教育,但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比较茫然,缺乏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和社会认知。笔者通过对选修“大学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课程学员(教学班级每次教学班150人)教学统计,有80.67%的学生在选修课程前完全没有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更不会通过专业的测评系统进行测评。有些大学生既使知道,也忽视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系统过程,而是草草应付老师、糊弄自己。
三、新媒体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核心载体的必然性
1.新媒体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交互平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其特点是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对当代大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通过新媒体,学生和职业指导教师可以自主地进行在线交流,这样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双方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学生由以前单向消极被动式受教转向积极主动多维交互式探讨,教育的吸引力与参与度得到很大提升。当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应广泛进驻以人人网为代表的SNS信息平台、微博、微信这三大类新媒体,开展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在这些新媒体的交互平台中,每个参与者既是信息内容的浏览者,也是信息内容的生产者,这样使得人与人在交流的距离上更加拉近,提高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性。
2.新媒体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个性化发展。
新媒体向每个接受者进行个性化的信息交流时,可以一次针对多人;也可以针对每个接受者提供不同的个性化内容。职业指导就是根据社会职业的需求针对个人特点及社会环境等,引导确定职业定向等社会活动。针对这种特性为新媒体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创造了可能。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表现得非常显著,他们思想变化快、个体意识强,这就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为他们提供更好的个性化发展。新媒体作为职业指导载体可以更好地提供个性化服务,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职业兴趣等做出准确的评估,使学生树立积极的职业观。
3.新媒体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即时性服务。
互联网已经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再受时间、空间以及地域等条件的影响,可以无缝对接,实时进行。随着飞信、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为代表的即时通讯平台的迅速发展,一方面,职业指导教师可以即时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及教学案例;另一方面,“手机控”一族的大学生可以即时利用新媒体平台与教师、专家及同学之间交流探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习体会和实践经验,这种非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可使学生在平等、宽松环境中尽情展现自我。在新媒体下,即时性的职业规划教育服务其效果非常便捷、高效,远远超出面对面的咨询类谈话,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
四、新媒体视野下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新模式
1.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的基础是师资队伍,因此需要建设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科学化、信息化的教育师资队伍。在新媒体环境下,教育者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了解和利用新媒体的水平,设法将新媒体技术手段运用到日常的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之中来。教师在教育指导中应创建职业规划教育的新媒体平台,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个性化地做好对每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从而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性。除此之外,由于职业指导当前存在师资人员缺乏、结构不合理且素质不高的情况,教师应运用新媒体等现代技术,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在虚拟空间中实现与国内知名专家、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以及国外职业生涯规划学者的学习交流和互动提高。只有建立这样一支紧跟潮流、了解学生变化、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的师资教学队伍,才可
以进一步增强教育效果。
2.建立新媒体学生“意见领袖”队伍,引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意见领袖”是传播学中的一个概念,它通常指那些可以影响别人的观点、态度甚至行为的人,他们在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增强或过滤的作用。新媒体时代下,人们之间的交流强调平等、交互,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了人人都是新闻中心自媒体环境。但这样也带来了负面效果,即思想越来越多元化。因此打造一支新媒体环境下学生“意见领袖”队伍,推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导向至关重要。同辈的“意见领袖”以学生的角色去发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问题,发表意见,影响学生,变以往的教师的“填鸭式”教学为同辈“意见领袖”式讨论交互,可以更好地将引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3.积极构建“线上线下”教育实践基地,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积极构建适合新媒体时代下学生自身职业发展需要的职业能力拓展实践基地,需要转变观念,建立新时期“线上线下”的教育实践基地模式。“线上”环节,学生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在虚拟空间实践基地完成模拟职业环境练习、职业生涯人物访谈、扮演职业生涯人物以及自我认知等环节,可以了解自身的兴趣、爱好、性格等,进一步探索“人职”是否匹配。“线下”环节,学生在不同类型现实社会实训基地中进行情景模拟训练,并以此为载体开展多种活动,对未来职业进行体验和预演。这样可以锻炼培训学生的职业意识、服务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吃苦耐
劳精神。为此,学校要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构建“线上线下”不同类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社会实践基地,以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体验。
4.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健康环境。学校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和手段,积极鼓励和帮助大学生开展与职业规划相关的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健康环境。如组织职业模拟情景剧大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模拟招聘面试大赛等相活动,聚焦学生对职业生涯的关注和参与,促进大学生对职业生涯问题的思考。积极引导和扶持学生创建职业发展类学生社团,建立健全这类社团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第二课堂丰富的社团活动凝聚学生,促进其自主地对未来职业发展勤思考、多实践,帮助同学们在快乐的自组织活动中充分“认识自我、规划自我、塑造自我、实现自我”。
[参考文献]
杨雪,冯晶,张立臣.思想政治教育的“泛娱乐化”现象分析[J].教育评论,2014
奇速英语时文阅读学习机:从时文阅读中受益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对于个人职业发展、国际交流和全球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发布时间:2023-09-15 浏览:85次 评论:条
奇速英语时文阅读学习机:培养英语语感的有效途径 在英语学习中,语感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语感是语言学习者对语言的理解和感知
发布时间:2023-09-15 浏览:184次 评论:条
突破传统英语学习,奇速英语时文阅读学习机 传统的英语学习方法往往注重语法和词汇的学习,而忽视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然而,
发布时间:2023-09-15 浏览:129次 评论:条
奇速英语时文阅读学习机,让英语学习更高效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如何高效地学习英语成为了许多人关注的焦点。奇速英语
发布时间:2023-09-15 浏览:198次 评论:条
奇速英语时文阅读学习机:英语学习的全新革命 奇速英语时文阅读学习机以其创新性的学习方式和全球时文资源的整合,引领了英语学
发布时间:2023-09-15 浏览:91次 评论: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