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15198177376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网络载体运用

更新时间:2016-03-18浏览:评论: 条

  牛佳

  (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房产与工程管理系 讲师)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载体、有效性

  一、前言

  教育部24号令明确规定要注重运用“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此后高校中关于利用网络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兴起。中国知网上搜索“网络”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关键词,2014年以来相关文献有1900余篇。但与高校教育者高度重视的“火热”相比,却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遭遇了学生点击率的“寒流”。在教育客体没有形成正确思想认知的环境中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是不可能成功或取得任何实效的[1]。各高校应注重优化网络载体的教育效果,运用有效的网络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二、优化网络载体教育效果应明确的目标

  “载体”原本作为化学领域研究术语,指起催化作用的中间物,上世纪90年代作为一个新概念引入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称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新媒体”是一种全球化的、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全方位传播媒体形式。目前,以电脑、手机为终端、以微博、微信等用户软件为平台的微时代新媒体网络是全球拥有用户最多的网络载体。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来看[2],新媒体网络既能够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又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所用,因此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技术发展面前,优化网络载体的教育效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聚焦在两个层面有助于理清思路:一是通过网络载体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二是通过载体持续发挥作用构建师生互动平台。要实现这两个目标需要充分把握网络作为教育载体的基本特征,选择有效的网络载体开展育人工作。

  三、有效网络载体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有效性作为一种价值属性的体现,所指的是特定实践活动及其结果所具有的相应特性[3]。可见,教育实践过程中并非使用了网络载体就能将其优势有效转化为教育效果。

  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满足党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可控原则和正面性原则[4]前提下,还应具备下列条件才可被视为有效。

  (一)作为教育载体的网络平台必须是便于储存、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

  根据教育实践的不同要求,网络平台应能充分满足信息承载和传递需求。如可以承载多种形式信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可以实现双向或多向信息传递(问卷、投票、征集意见等)、可以个性化设置(建群、私聊、订制信息等)。总之,有效的网络载体应具备在互动过程中有助于主客体间表情达意的各种功能。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对学生接受信息后反馈研究不多,也与网络载体运用不当有关。比如有的简单局限于各种“线下活动”的通知;有的一味灌输观念而没有情感沟通;有的发布信息却不设立反馈渠道。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很多网络平台设有强大的辅助功能,支持各种反馈信息的统计分析。运用好这些工具可以更便捷地收集、处理教育实践过程中各种反馈信息,达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目的。

  (二)网络平台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不断发挥作用。

  人类获得认识必须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过程,这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持续较长时间。相应地,网络作为教育载体也应在期间持续发挥作用才能保证教育效果。另外,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应在教育目标下实现可持续地互动。因此,选择拥有较好发展前景的网络平台既是教育规律自身的要求,也与“通过网络构建师生互动平台”的目标相适应。

  四、利用有效网络载体冲破思想政治教育三大困境

  (一)利用“熟人”效应,化解“权威性被挑战”困境。

  目前,网络的信息发布者中既有专门从业人员也有普通民众,信息来源量丰富、信息量巨大。但部分网络平台专业审核人员缺乏、编辑责任和道德意识淡漠,导致出现不良信息流传、舆论导向不明现象。这从新闻网络媒体用户留言中“小编”饱受诟病就可见一斑。在大量热炒的“网络事件”中,新观点层出不穷、“内幕”不断揭露、权威部门失语甚至乱语,不断冲击学生价值观念。尤其,部分社会名人、网络“大V”言之凿凿的热评,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话语权威性被弱化。

  面对此种现象,除了加强“管控”、倡导“实名制”等政策层面的措施,作为一线教育者更应该从自身优势出发“创造性地构建”有效地网络载体。构建网络载体不意味高校必须自建网络平台。微博、微信、QQ等现有的公共通讯平台中功能可以被开发用来实现教育目的。例如“微信平台”与“微博平台”最大的不同在于,微信是利用熟人间交际构建网络。而人们普遍认同熟人间传递信息更为负责、更为可信。与“小编”、“大V”相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学生身边可以接触到的人,完全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的“熟人”效应以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引导学生。

  (二)利用网络“微距离”,克服“教育环节碎片化”困境。

  随着微课、慕课在大学校园的推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在主动接受新媒体网络带来的学习方式变化。目前运用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包括:高校建设的红色网站、博客、BBS;微博 、QQ、微信等即时网络交流平台;SNS、YY、人人、课程表等新媒体社交网站三大类。值得关注的是在社会平均网络阅读时间达到40min/d的情况下,信息接受者必将被迫筛选网络信息。这意味着,学生必须对教育者传递的信息各取所需,不再依赖某一个教师,学生认为什么有用就取用什么信息。这种自选式的知识传承关系,带来愈演愈烈的教育环节碎片化倾向。

  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应从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完整构建”有效网络载体。当“开微店、抢小米”成为代替传统打工方式、“刷信用”赚零花钱成为学生优先选择时,教育者应结合学生普遍关注的学习、生活、找工作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他们的实际问题,及时地给予引导和教育。在“全天候在线交往”的“微距离”环境下,教育者应适时地与学生们分享大学生涯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不同的学习工作任务,帮助学生克服“浅阅读”、“浅思考”、“指尖决策”给成长进步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利用“多向互动”,走出“教育有效性评价”困境。

  教育评价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关系到加强和改进髙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度和质量,关系到高等教育育人质量提升的高度和范围,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立足教育效果有效性提升的教育评价研究,对于帮助各级党委、政府、高等学校和相关社会组织厘清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普遍存在着“过空过虚”的状况,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手段滞后、评价功能狭窄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群,其中有发起人、意见领袖、组织者,每个发布信息的人既传播观念也接收他人观念,既是教育者也是被教育者。这种多向互动的交流方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评价提供了可能。有效的网络载体可以结合多方意见,便于从多向信息中提炼出典型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信息内容,在解决实际困难时提高效率。

  总之,选择并运用好有效的网络载体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滕晓雯.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探讨[D]:中南大学,2014.

  [2] 杜亮. 3G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_杜亮[D] : 山东大学, 2010.

  [3].张娅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有效性初探_ [J].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01期

  [4] 宋振超.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2.

  [5]郑晓娜,辛 斌.《在校大学生手机依赖调查报告—沈阳 5 所学校为例》[J],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2.

  [6] 侯宜辰.运用微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 [D]:东北林业大学,2014 .

  [7] 李志超. 微博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与方法 [J]. 学理论, 2015.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