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15198177376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幼儿视角下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研究

更新时间:2018-04-02浏览:评论: 条

  宋易燃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13

  关键词:幼小衔接;小学一年级;适应性;影响因素

  引言:教育的发展最本质上的体现在于,教育本身在社会发展和个性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整个教育系统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体制中的战略地位体现在它在个体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在整个教育体制中具有基础地位。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在我国教育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教育一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也明确提出儿童的基础教育可确定为启蒙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走向生活的通行证。

  一、研究的理论背景

  1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论

  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展观中的阶段理论,第一,心理发展过程是连续的;第二,每个阶段有其独特结构;第三,各阶段出现有一定次序;第四,前阶段是后阶段的结构基础;第五,两阶段间非截然划分;第六,新水平的构成。

  这个理论是由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出来的,主要表现在阶段发展的理论基础上,大致可以分为几点,学生的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是有一定的连续性的。每个阶段有其独特结构;各阶段出现有一定次序;前阶段是后阶段的结构基础;两阶段间非截然划分。心理学家皮亚杰他的理论主要是说明了,儿童在身心发展的阶段不是断断续续的,而是能呈现出阶段性的连贯。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的年龄特征。但是,这个年龄段的特征也并不是固定的,也会有推迟或者是提前的情况,先后的顺序是不会变化的。学生在幼儿园的外部环境与学生换教师、换教室等内部环境的变化是要受到一定的影响的。每个年龄阶段的变化都是由最低到最高的,这是不能改变的,也不能够任意的交换。从儿童身心发展的本质上去看,儿童身心发展的前一阶段的发展对后一阶段会造成影响。这两个阶段性的发展是有着本质上的差异的。另外,儿童身心的发展并不是单纯的呈现阶梯式的,而是一种连贯一气发展的过程。

  依据皮亚杰的思想,儿童的身心发展不是任意改变的,也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着一定的规律性的变化。这是量的积累,质的飞跃,从量变到质变。当量积累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就要发生本质上的变化,一次的变化可能不会改变着什么,但是经过长久的变化就会发展本质上的改变,这便是量变到质变。质的改变取代了量的积累,形成了一种新的物质。

  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朱志贤研究到儿童的心里发展需要渡过几个必经的阶段。主要有母乳期,刚出生的婴儿不到一岁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婴儿都是吃奶、睡觉,偶尔家长也会进行放一些音乐或者古诗来对孩子进行胎教式启蒙教育。婴幼儿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一般是一岁到三岁之间,这个阶段孩子正是牙牙学语的时候,孩子的模仿能力特别的强。家长在这一阶段要格外的关注孩子的生理变化。学龄前期,一般具体指的是孩子三岁到六、七岁之间,这个阶段大多数孩子都步入了幼儿园,学生能够初步的了解到数字知识、汉语拼音知识、基础汉字的知识等初等知识。学龄初期,一般是指六、七岁到十一岁、十二岁的年龄段,这个年龄段学生已经步入到小学,主要任务是学习必须具备的文化知识。这个阶段的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学龄中期是指学生从十一岁、十二岁到十四岁、十五岁之间,学生在这一阶段步入了初中阶段。学龄晚期一般是指十四岁、十五岁到十七岁、十八岁之间,这个阶段属于高中阶段。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了学生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相互联系的,虽然它们各个阶段之间都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每一阶段虽然有本质上的区别,但也有必然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不同的年龄都有着差异,我们不能把幼儿园阶段的儿童看做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

  2 素质教育观点

  素质教育是我们作为中国公民所必备的素养之一,全面的素质教育主要是要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意识、物质生活水平、经济发展效率、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心理因素的提高等。这些都需要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满足的。这里所言“素质”之主体是由人组成的民族和每一个学生。以提高民族和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正是体现了教育作为以影响人的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之内在规定性,是提倡“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理论指导着生活实践,拥有了充足的理论才能不断的开拓创新,提高我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素质教育的精髓是关注学生本身的发展,素质教育是与只重视考试成绩的应试教育相对的。素质教育也代表着教育的高水平高层次。素质教育研究的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每个学生的身心素质特征。我们建立好素质教育的理论,就会为二十一世界的时代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二、研究概念因素

  (一) 概念界定

  1 幼小衔接

  美国将幼儿园看作是正式学校教育的开始。随意美国的教育工作者认为“过度”是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的过度。而我国则是将幼儿园与小学分属于不同的教育机构,两者之间有不同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可以说是没有必然的联系。

  不同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儿童在幼儿园到小学这一阶段的学习适应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幼小衔接阶段可以定义为: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之间有一个过渡期。在这一阶段中,儿童表现出,两个阶段的特点同时并存。这就要求幼儿园大班的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的生活,同时小学教师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因素帮助儿童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2 学习适应性

  郑日昌认为适应性就是心理适应能力,即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与周围人们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以一定的行为积极的反作用于周围环境而获得的心理平衡能力。学习适应性指儿童在新接触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能够自己主动地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也包括儿童自身的身心特点,学习适应性主要包括儿童的学习态度和课堂上的听课方法,以及儿童自身的独立性和毅力。

  (二) 研究现状

  关于幼小衔接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儿童快乐学习、健康生活。国内外学者们分别有自己不同的见解。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幼小衔接阶段教师和家长具体的行动方法,同时对儿童学习适应性发展状况也有所研究,耿向红、王佩丹等人阐述了儿童学习适应性,阐述了学习适应性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以及儿童学习适应性与幼小衔接的关系,揭示出小学生学习适应性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从而引起对幼小衔接中儿童学习适应性的关注。但也有一部分国内外研究者为了解决儿童所面临的入学学习适应性困难,在幼儿园提前让幼儿学习小学的知识,幼儿提前接触小学的知识,导致幼儿很难理解,学习的知识难度过大。因此,研究分析影响儿童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帮助幼儿顺利的适应小学的学习与生活,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 提高儿童学习适应性的建议

  基于以上结果的分析,为了使儿童能够顺利适应小学一年级的学习,应该从环境、教师、家长几个方面共同提高促进儿童的学习适应性。

  (一) 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提高儿童的学习适应性

  应该为儿童创设适于儿童学习的环境,在物质环境方面应为儿童提供宽敞明亮的教室,应该做到空气清新,并且桌椅干净整洁,在文化环境方面教室的布置应简洁、温馨,教室环境利于儿童学习。在文化环境方面,教室的布置应该满足儿童的精神需求,使儿童在教室中学习感到轻松、愉快。

  (二) 教师应该正确看待儿童,发挥儿童的主体地位

  儿童由幼儿园步入小学,与儿童在学校每天朝夕相处的人就是老师,老师的言行对于儿童的入学适应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具体情况,对于较特殊的同学应该给予特殊的关照,清楚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尊重每一名学生。认真观察学生在学习时的细微变化,注重营造活泼、灵动、注重启发的课堂氛围。

  在布置家庭作业时应该减少儿童读写算的比例,增加儿童动手操作的作业,增加儿童学习的主动性。

  (三) 家长应注重儿童的细微变化,提高儿童的学习适应性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教育对儿童非常重要,家长的教育对于儿童的学习适应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首先家长应该注重幼小衔接工作。为儿童的入学适应性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儿童不文明的行为,家长应该及时的发现,并批评指正,教会儿童文明的行为习惯。其次,家长应该为儿童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儿童树立时间观念,养成到家主动学习的好习惯。最后,家长在观察到儿童有反常的变化时,应防微杜渐,及时与学校老师联系,了解儿童在学校的情况。

  结论:笔者认为幼小衔接的好坏最根本的问题是提高儿童的适应性,提高儿童的学习适应性最有利于儿童接受并且喜欢小学的学习,儿童学习适应性的提高并不只是儿童个人主观的意愿能够改变的,这需要学校、父母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促进儿童的学习适应性,其中学校方面应该注重幼小衔接,幼儿园老师与小学老师应该密切联系,及时的对幼儿的在校情况进行沟通。

  参考文献

  [1] 黄济.基础教育战略意义浅议[J].集美大学学报,2004,5(4):3.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109.

  [3]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00.

  [4] 持田荣一等著,龚同等译.终身教育大全[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7:6.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