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15198177376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在学“问”中学会学习

更新时间:2018-02-28浏览:评论: 条

  贺泰青

  【关键词】自主质疑;学会学习;策略

  2016年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列出当代学生发展的9大素养,其中之一是“学会学习”,主要表现为个体在学习态度、方式、方法、进程等方面的选择、评估与调控,这其中包含的自主质疑既体现了学生好学的态度,又体现了善学的方式方法。

  袁振国先生在《反思科学教育》一文中指出:“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问题,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问题越少。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的学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那么,我们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如何在课堂上引领学生自主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推动课堂教学向前发展呢?笔者作了如下尝试: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

  为了呵护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我常挂在微笑的嘴边的话语是“请”“试试看”“不要怕”……对于学生提出的肤浅的问题,我会这样评价: “你的问题虽然很小,但可以看出你在積极的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我会竖起大拇指:“你的问题,为大家指明了学习的方向,好样的!”在这样赏识的氛围中,学生不管提出的是小疑还是大疑,是有价值的还是没价值的,都享受到了一种成功的愉悦感。一次教学《暖流》一文时,坐在最前面的一位从来不敢质疑的学生叨咕了一句:“寒冬里,哪来的暖流?”我像发现了宝贝一样,把他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并要求大家根据这个问题深入地理解课文。在下课前,我特地作了这样一个总结:“一个好问题,带出了一堂好课,这都要归功于洋洋同学。”

  二、给予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善问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是都是有价值的,要使学生提出的问题闪耀着智慧的火花,还必须给予方法上的指导。

  1.围绕文章题目学“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据题质问,有时能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以苏教版语文教材十二册为例:

  《烟台的海》——烟台的海有什么特征?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之间发生了哪些感人的故事?

  《三打白骨精》——悟空为什么要三打白骨精?三打的结果分别怎样?

  2.根据文章中心句学“问”

  文章的中心句,表明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体现了作者的爱憎情感,引导学生根据文章中心句质疑,会提高问题的质量。如《黄果树瀑布》一文,可以从“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这个中心句试着提出:为什么说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3.根据文章过渡段学“问”

  文章的过渡段(或者过渡句)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学着提出问题,会提高问题的含金量。教学《秦兵马俑》一文,学生找到了过渡段“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形象鲜明”,问题便呼之欲出:课文是怎样描述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4.从课文内容表达的矛盾处学“问”

  课文内容的矛盾处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这些地方提出问题,能引发其他学生读书的兴趣。《船长》一文倒数第二自然段这样描述:“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从全文来看,哈尔威船长应该有机会跟随大家撤离沉船“诺曼底”号的,他为什么不这样做呢?学生在此如能提出问题,那无疑是“投石击破水中天”。

  5.在课文后留白处学“问”

  课文的留白处,意蕴深广。学生在这些地方学着提出问题,能促使其他学生去思考。《彭德怀和他的黑骡子》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善加引导,学生在这里很容易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诸如:彭德怀看到大黑骡子倒下去了,他的表情怎样?他当时会怎么想?

  三、改革评价体系,开发学生问的潜能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去做:课前预习,教师可明确要求学生根据预习内容提出1—2个问题,并以此来判断他预习是否认真;课堂教学,可根据学生提问的数量、提问的质量来评价他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课后练习巩固,可以利用自问自答的形式给予学生弹性的等;平时调研,我们可否根据阅读内容设置一些让学生自己提问,选择回答,动态评价的试题类型;在各种评先评优中,我们是否可以把“会不会提问”“会不会思考”作为一个考核的重要指标。通过评价这一杠杆,调动学生学“问”的积极性,开发学生“问”的潜能,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学会学习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核心素养。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不妨从引导学生自主质疑这一点上进行开掘,让学生在问中学,在学中问,牵一发而动全身,向学会学习这一目标渐行渐近。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反思科学教育[J].中小学管理,1999(12).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