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0771-5567169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浅谈教改要去功利化观念,着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更新时间:2018-01-26浏览:评论: 条

  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白土窑小学 陈俊宝

  【关键词】去功利化 培养 问题意识 策略

  目前,教改已成为教育求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参差高低,形式多样的教改产生态势如雨后竹笋。随之,作为教改的载体——课堂模式也不断涌现和翻新,令人目不暇接。但不管怎样,作为一线教师,最切身的感觉是目前的教改似乎走入变着翻新花样和赶时髦的潮流,总体情况是,无效课堂活跃有余,课堂有效生成不足,学生越来越没有问题意识。长此以往,让教师很难静下心来教,学生很难静下心来学。教改的结果和归宿仍然离不开分数是学生的成绩,领导的政绩,教师的业绩和家长的面子的功利化标志。

  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前提。爱伊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意思是说,发现问题就代表提出了一个新的探索方向,为探索者们开辟了前进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目前教改中大多是以问题构建课堂,所有问题都是教师备课时生成,课堂教学仅仅是学生围绕问题思考,讨论和解决的过程,基本没有学生生成问题的余地。这样的教改,最理想的就是把培养学生培养成解决问题的技能高手,其结果只能适应考试,满足人们对成绩和升学就业的追求,很难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社会和国家的需要。

  所以,教改的实施和发展应该是在去功利化的前提下,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首先要在教师的评价机制上去功利性导向

  目前,对教师的评价虽然是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确立,但学校在实施中,最终起作用的还是以“绩”为标准。成绩不高,德能勤再好,你的考核就不高。“成绩是学校的生命线”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它的的真正含义就是分数就是教师的生命点。教师要是没有生命点,你拿什么去维持学校的生命线?比如单科及格率上不去,班级合格率自然上不去,单科人均分上不去,学校升学率也上不去,合格率和升学率上不去,社会就不承认学校的教学质量,生源于是成了问题。这样,学校就没有办学的生命力而失去生命线。于是,不但学校没有了评先进集体的机会,就连教师也要受其影响。为了维护学校的生命线,教师就得维护自己的生命点,这就无形中把分数定位在教师名、利、位的终极目标上。这样的评价机制,最终导致教师成了职称地位、荣誉名声、奖金利益的牺牲品,教育教学行为往往围绕分数超时超强进行,结果忽视教育规律和生命成长规律,从而使学校成了功利化场所。

  当然,教育的功利性是一个多因素造成的教育问题,彻底改变这一问题,也是一个很大的工程。比如,教育价值取向的改变,教育制度的改变(包括招生评价机制和教育管理之度),教育观、学生观和质量关的重新构建等等。但不管怎样难,人们要意识到不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教师就没有紧迫感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毋庸置疑的。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坚持教育教学双条腿走路

  发展的出路在于改革,改革的目的是改变和革新阻碍事物自主发展的不利因素。这就是说,改革要在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改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简称,它意味着教育和教学必须同步改革,决不能仅突出教学改革而忽视教育改革。

  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在《什么是教育》中指出:“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很显然,教育改革要从唤醒上下功夫。要唤醒孩子沉睡的天性和梦想,更要唤醒学生蕴藏的潜能。

  教育最怕的是人醒着而灵魂睡着了。在目前唯分数论英雄的教育现状中,我们往往忽视了教育唤醒的作用,仅仅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改革,学生被花样翻新的模式和放电影式的课件弄得眼花缭乱、心浮气躁,他们因此而没有了主动求知的欲望。课堂上大量的无针对性、必要性和有效性的合作探究,仅仅是为活跃课堂气氛做样子,一节课里看不到学生问题意识的展示,问题的有效生成全由教师的课件所替代。这就造成了教改的畸形发展。如果我们每节课通过唤醒学生求知的灵魂,使课堂能够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至少是有效课堂。但这些往往因与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环节的完美相冲突的而被忽略掉,从而使学生连为什么要学这些知识,怎么去学都不明白的情况下就完美地结束了一堂课。于是,课堂上教育教学成了教学单腿走路的格局形成。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

  问题意识不是天才独有的,每一个人在成长中都会产生,但它需要培养和激发。比如,孩子小时候会向大人问好多连大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的问题,这就说明,人一旦进入不熟悉的环境,都会有问题意识产生。那么,为什么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没有了问题意识呢?这显然与我们刚性课堂有关。什么是刚性课堂?刚性课堂就是老师对课堂的控制欲太强,问题的多少和难易、问题的答案都是教师设计好的、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这样一来,学生就意识不到自己也有权利向老师提出问题。

  如何改变刚性课堂,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教师要切实践行“传道、授惑、解业”的职业之道。

  课堂教学的始终。在这样的原则下,培养的是善正德的问题意识,而非恶邪歪问题意识。否则,单纯传授知识,没有德性驾驭,问题意识的培养就会走向极端。其次,要把握好问题意识的时机,也就是要为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提供环境和情景的机会,让他们有“惑”可生。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要转变课堂以提出问题为主,解决问题为辅的观念,变革课堂评价的激励机制。比如,课堂平时考核可以设计为提出一个问题加一分,提出一个有效问题加三分,解决一个问题加二分的办法,就更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第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尤其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因为,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培养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不管是学习新知,还是解决学习新知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教师绝不能代替学生,而是适时点拨和提醒。这样,学习新知,解决问题和障碍的主体还是学生,有成就感的也是学生。

  教师做到这三点,学生就愿意并积极产生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就容易培养起来。当然这一过程的形成需要教师长期坚持,需要厚积薄发的过程,而一下子或通过几节课要学生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那也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问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敢问是关键。目前只求正确率的功利化课堂,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和紧张心理: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因浅显、幼稚被同学嘲笑,或者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引起老师不高兴或批评,再加上教师学识和教学参考的权威地位,使学生不敢有问题产生。而教师则乐于以“教”为中心,以考好试为最终目标,完全忽视学生对学习的情感和主张,致使学生根本无法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因此,给学生创设真正宽松和谐的课堂,让它来消除学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有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感至为重要。只有这样,学生方能逐步解放自己,逐步做到敢于思考,勤于思考,勇于提问,善于提问,进而形成问题意识。

  (三)要给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时间和空间

  目前,课堂教学实际上还是以教师完成课堂教学内容为主的目标教学法,其一是,问题都是老师设计好的,其二因阅读、思考、质疑等问题意识产生的过程时间长而影响教学内容的完成,教师宁愿给毫无意义的合作探究或讨论时间(这个时间由教师给定或掌握),也不远花时间让学生去生成问题,要时生成的问题把老师难住了,岂不丢了老师的面子?所以,常常是一阵乱混混而谁也听不清楚的探究或讨论过后,让好学生回答,然后将答案再在课件上一公布,绝不影响教学内容的完成。显然,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没有时间空间生成。

  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就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想、去猜、去探,在想、猜和探的过程中他们就会碰到各种困难、发现很多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就会有问问题的冲动和需求。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生成。在这一点上教师要是把“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佳境运用到课堂教学就最理想了。

  (四)鼓励学生批判性思维,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方法

  所谓批判性思维苏格拉底所倡导的一种探究性质疑,通俗的说就是不相信权威,敢于在既定理论、观点方面进行质疑,突破常规定型模式,超越传统理论框架,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领域。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关键在于排除学生思维定势的干扰,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当然,敢于挑战权威,克服“老师说的”、“书上写的”都是正确的思维定式,多一些逆向思维是最好不过了。老子说:“反业者,道之动也”也就是一种批判性思维。总之,批判性意识人人具有,只要教师鼓励和注意巧妙引导,批判性思维就可形成,而这种思维正是问题意识生成的一个核心。

  (五)将诵读经典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是实现问题意识“无为”而成的有效方法

  目前,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孩子们静不下心来,孩子普遍显得心浮气躁。心浮气躁是不可能有问题意识生成的,所以让心静下来思考才是产生“问题意识”的根本所在。《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诵读经典,在课前花上几分钟,虽然时间不多,但长期坚持,却能使人的心灵得到经典的滋养,并且能够开慧益智,使生成的问题更有质量,思维更有创造性。犹太民族的创造了力就源于对经典的诵读,这已是世界不可争辩的事实。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诗文阅读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