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0771-5567169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分析与解读

更新时间:2018-01-19浏览:评论: 条

  罗喜活

  广西钦州市钦北区板城镇中心小学 广西 钦州 535023

  关键词:中小学课程改革;新理念;改革措施

  在中小学课程改革工作中,教师需树立正确的观念,针对课程改革内容进行严格分析,明确各方面要求与目标,创新管理形式,保证在实际工作中,增强中小学生教学效果,转变传统的观念与内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一、中小学课程问题分析

  (一)课程结构较为单一

  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学课程在设计的过程中,存在课程结构单一的问题,难以创建先进的课程体系,严重影响中小学教学工作效果。首先,在课程结构设计工作中,只设置了必修课,并没有安排选修课程,不能更好的创建课程模式与架构体系。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只重视课程中的教材内容设计情况,忽视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不能确保教学效果。其次,课程的设置门类很多,且学科之间缺乏一定的沟通,只能设置关于分科方面的课程,没有建设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严重影响着中小学教学工作效果。最后,在中小学课程设置期间,学校只关注显性课程的设置,忽视基础课程内容的建设,且在隐性课程中,没有确立教学方案与机制,难以创建良好的教学结构。

  (二)课程目标设计方面的问题分析

  在课程目标设计工作中,未能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难以通过具体的工具性方式与普通性的方式确立目标,且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缺乏针对家庭与社会环境的调查,难以凸显具体的社会实际问题。同时,在课程目标设计的时候,未能明确学生的个体差异,难以利用实际工作方式实施实践教学工作,严重影响课程教学效果,不能更好的实施管理工作,难以创建良好的知识系统,导致中小学课程教学工作效果降低。

  (三)对接受性的学习方式较为重视

  在中小学课程改革工作中,对于接受性的学习方式较为重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求学生机械性的接受新知识,对知识进行背诵,忽视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不能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且在教学工作中,课程模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互脱轨,不能保证教学效果。

  (四)教材内容缺乏针对性

  在课程设置期间,未能针对教材内容的针对性进行严格管理与控制,且在实际教学期间,教材都是由统编方式组合而成,学校与教师都缺乏教育改革的积极性,且学生在实际学习的时候,未能提升适应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同时,在教材编制期间,未能提升具体的针对性与实用性,不能更好的开展教材改革活动,严重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与进步。

  二、中小学课程改革新理念分析

  (一)提升小学生的主动性

  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需充分挖掘学生的自我发展潜能,并全面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不仅要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还要重点关注学生综合能力与实践操作技巧的掌握,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中小学教师在课程改革期间,需针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内容进行改革,确保课程教学具备一定的均衡性与综合性特点,转变传统灌输教学方式与填鸭教学方式,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创新,改革教材形式,将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并根据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创新中小学课程内容,确保课程综合性效果,全面提升中小学课程的改革水平。

  (三)培养中小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中小学课程改革期间,教师需关注中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制定完善的教学方案,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的自主性与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探究与操作习惯,在自主学习的情况下,针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以此提升教学水平。同时,中小学教师与学校在实际发展中,需针对机械性的教学现状进行整改,提升学生信息收集与储存能力,并针对信息进行处理,能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并提升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教学效果。

  (四)合理实施课程评价工作

  在中小学课程改革工作中,需针对新理念进行严格的分析,明确课程评价要求与内容,创新与改革中小学的课程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针对课程内容进行甄别,充分发挥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积极作用。同时,中小学课程改革工作中,应根据国家与地方的课程管理特点,设置分级的课程管理体系,针对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的问题,需制定完善的整改方案,避免出现统一管理的现象,通过课程改革的方式,提升学生的适应性[1]。

  (五)针对基础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在中小学课程改革工作中,需重点关注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工作,建立多元化的素质教育方案,将动力源作为主要内容,建立新的基础课程体系,并提升创新教育水平,将教育工作作为核心内容,实现素质教育工作,全面优化管理机制[2]。

  (六)健全价值观

  对于中小学教育工作而言,属于基础教育类型,是中小学生发展中的基础内容,主要针对学生终身发展需求进行分析,并根据中小学生的学习愿望与能力进行全面的分析。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能单纯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需重点关注学生的生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课程内容而言,需根据学生的发展,明确科技进步情况,并了解学生实际生活特点,创新教育内容,满足学生身心进步需求。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需明确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践特点,使其可以产生新的认知,并形成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为了更好的实施课程改革工作,学校与教师需针对学生的认知进行准确判断,树立正确的课程改革观念,不再受到传统的观念而影响,在加强课程改革力度的情况下,创建科技联想与教育机制,满足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求,通过科技与生产力的改革工作,实现文明管理工作。在此期间,需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明确中小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位置,并在新观念的作用下,强调课程与实际生活、社会之间的联系,遵循因地制宜的工作原则,在了解地区差异与学生差异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进步,满足当前的多元化课程建设要求。在中小学课程改革工作中,还要关注学生的创新观念与精神,认真培养学生的研究与综合实践能力,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观念,注重人与自然、社会的品质,在可持续发展与进步的情况下,提升中小学课程改革水平,协调各方面工作之间的关系,满足当前的实际发展需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念与能力,全面优化管理工作内容与结构[3]。

  结语:

  在中小学课程改革工作中,应树立正确观念,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新理念的具体内容,创建素质教育机制,培养中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并加强中小学生的素质,保证在素质教育中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 吕婷.冲突与和谐:论中小学课程改革中的家长阻力——基于利益者相关理论的视角[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32(8):1-5.

  [2] 秦开元.师范院校体育教学工作与中小学课程改革形势相衔接问题研究[J].小作家选刊,2015(15):20-20.

  [3]蔡清田.大学在中小学课程改革中的角色与功能[J].大学(研究版),2015(12):57-67.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诗文阅读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