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0771-5567169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浅谈小学音乐教师的教材解读能力

更新时间:2018-01-16浏览:评论: 条

  汤霞

  【关键词】教材;教师解读;分析教材

  教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是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凡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称之为教材。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它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以下所探讨教材的解读能力,特指狭义范围内的教材解读,即专指对音乐教科书的有效解读。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材的有效解读,能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丰富的音乐情感体验。教师要对教材中所包含的知识内容、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理解得十分深刻,还要对编者的意图和表现手法搞得十分明白,更要对音乐作品有自己个性化的解读,对教材形成独特而又真切的诠释,找出不足、遗漏甚或错误,这样的解读才是真正的深度解读。

  本文结合课堂观察,阐述小学音乐教师教材解读方面急需提高的三种能力。

  一、提高分析教材的能力

  教师首先要学会把握课程框架结构,了解整套教材的基本内容,把握教科书的知识体系;确切了解整套教材在各个年级教学内容上的分布情况,统观全局,明确各部分内容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联;准确理解编写者的意图,进入教材的内在天地,在单元之间寻找教学内容的连续性,把握教材编排的纵向联系,并进一步在单元内部分析教材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对本学期的课程进行整体规划,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写好单元计划,具体制订分课时教学计划,做到教材宏观上的准确把握,才能完成教学设计微观时的力求实效。在音乐学习中,应突出音乐性,不能趋同于文本鉴赏,如中国古曲一向注重“以神驭形”“以意驭相”,故强调传神写意,追求“乐中之境”“弦外之音” ,对音乐文本的解读必须把握解读的“度”。

  【课堂观察一】

  歌曲《游子吟》教学片段

  《游子吟》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诗韵悠悠”中的一首“古诗新唱”歌曲,某老师从“母爱”角度导入,出示了多张亲子图片。

  师:“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些什么?”(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生:“妈妈很爱我们。”

  生:“母爱是天下最无私的、最伟大的。”

  生:“有妈的孩子像个宝。”

  ……

  老师深情地朗诵古诗《游子吟》,并引导学生集体读、分组读、分角色读,接着介绍诗人孟郊的生平,十几分钟过去了还没有开始听、唱歌曲,音乐课停留在浓浓的“亲情”氛围中。

  音乐课过多地使用非音乐的教学方法去分析、理解音乐中所承载的“情境”, 音乐教学忽视了音乐性,就偏离了古诗新唱的本意,背离了音乐教学的本质,不利于学生积累音乐体验和技能。本案例启示我们,教师在分析教材时应正确理解本单元教材的编写宗旨:“诗里有画,也有歌”。因此,音乐教材的正确解读首先要关注《游子吟》旋律高低起伏、附点节奏、如泣如诉的长音演唱……以“唱”带“吟”推动情感体验和表达。渲染人文气氛固然重要,但一定要将音乐性的内容作为音乐课堂教学的重点,做到重点内容重点备、重点内容反复备、重点内容联系备、重点内容集体备、重点内容创新备,才是正确的分析、解读教材。

  二、提高补充教材的能力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指引下,如何发挥“教科书作为教材群之母”的作用?很重要的一步就是教师在尊重教材知识、能力、情感等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对学习内容进行合理补充,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通过体验、比较、合作、探究等方法将音乐知识和技能巧妙地相融,进一步设计具有循序渐进、开放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表现力、创造力。老师通过反复吟唱歌曲,关注每个乐句的走向、每个音乐动机的形成、每个和声音程的关系、了解乐曲创作背景、作曲家相关介绍等等,才能恰如其分地把教材“变厚”。

  【课堂观察二】

  歌曲《小螺号》教学片段

  《小螺号》是人教版四年级教材中的歌曲,歌曲结构式A、B、A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教师抓住歌曲中重复、变化重复的写作手法,在教唱过程中逐步分析、体验、再分析——对比完全重复和变化重复的乐句,再体验——引导学生使用完全重复、变化重复的音乐创作手法,大胆创编音乐片段,如下图:

  2/4

  3 3 | 5 5 | 5 4 4 | 5 4 4 | 2 2 | 4 4 | 4 3 3 | 4 3 3|

  1 1 | 3 3 | 3 2 2 | 3 2 2 ||

  这首歌曲教学,无锡东绛小学教师对教材进行合理挖掘,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没有停留在唱会或是唱好歌曲的层面,而是进一步引领学生感悟曲作者的创作手法,分组合作創编。在发现、感知、欣赏美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升华性地将“死教材”变成“活知识”,这种“学以致用”的教材激活,做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三、提高重组教材的能力

  大量实践证明,教师在对教材正确解读的基础上,还需要深度解读教材。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努力聚拢多种版本的相关内容,不仅把静态的教材变厚,更要努力把教材变精,使学生在动态的积累音乐知识、技能的同时,拓展和升华美的体验。教师可以在以下方面多做努力:一是学会质疑。质疑自己、质疑传统和质疑权威,勇于和善于挑毛病、找问题,始终抱着“求是”与“审慎”的态度研究、解读教材,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二是学会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坚持学思结合,且做且思,边教边悟,渐学渐改,反复尝试与探究,反复切磋与琢磨,以辩证的态度解读教材,依靠实践来求异和纳新,依靠实践走向纵深和探寻真知灼见。三是学会反思。坚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精神,深思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盲点、弱点、死点和亮点,不惜大胆地颠覆、拆除和重建知识结构。

  【课堂观察三】

  《铃儿响叮当》教学片段

  江苏省宜兴市是“教授之乡”,每年都在12月举行全市教师“同课异构”的课堂比武活动,2015年小学音乐教师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歌曲《铃儿响叮当》进行了“教材分析和教学过程设计”,力求“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教学设计节选如下:

  【教师一】结合柯尔文手势演唱do、mi、sol、do长音,为歌曲创编二声部尾声。分别学唱A、A、B段,并表演唱。

  【教师二】谈话式导入——12月25日是什么节日?分别学唱歌曲A、A、B段,为歌曲加入打击乐器(双响筒、串铃等)伴奏表演唱。

  【教师三】创设情境——板书粘贴:圣诞树、圣诞老人、铃铛、雪花,欣赏《铃儿响叮当》。分别学唱歌曲A、B、A段。围成圆圈律动表演唱歌曲。

  【教师四】发声练习:①将《铃儿响叮当》B段旋律变成4/4,听琴声用LU——(连音唱法)演唱,为解决歌曲难点铺垫;②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铃儿响叮当》A段第一句,关注不同唱法的体验(非连音唱法)。分别学唱歌曲A、A 、B段,创编音乐故事:引子是优美的四拍子B段(渲染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欢快的二拍子A段(表现滑雪的快乐)+舒展的三拍子B段(体验冲破大风雪)+欢快的二拍子创编合唱A 段(感受在欢快的音乐中乘着雪橇远去)。通过重组歌曲,感受不同片段用不同的拍号演唱,带来的丰富的情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如果你们看到某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忠实地复述教科书,那就可以断定,这位教师距离教育工作的高度素养的境界还相差甚远。”《铃儿响叮当》是一首家喻户晓的美国圣诞节歌曲,学生对主题旋律非常熟悉,但是B段的副歌部分比较陌生,有效解决B段的弱起节奏、大跳音程、一字多音、一音多字等知识点是难点,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教师在分析教材时大部分都能重组歌曲教唱片段,把相似的A、A一起对比教唱,利于学生正确区分、掌握变化部分。案例中我们发现“教师四”,不仅大胆打破歌曲原来结构,还将B段多次“变拍子”演唱(四拍子、二拍子、三拍子),把难点作为重点解决,引导学生反复体验、对比不同的音乐情绪,最终学生在正确演唱B段的同时通过“音乐故事”还提高了创意表达的能力,教学难点成为亮点。大量实践证明,教材的呈示思路不等于实际的教学思路,教师可以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有目的地重新整合。

  综上所述,有效解读与处理教材,教师不僅要增强自主解读教材的意识,还要深入学习相关的音乐教学理论,不断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创造性使用教材为前提,深度开发教材资源,实现教材功能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姚江萍.文本细读:有效音乐教学的关键一步[J]. 中国音乐教育,2010(11)

  [2]任勇.优秀教师悄悄在做的那些事[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9.

  [3]张湘君. 高中音乐有效教学与教师专业能力提升[M].长春:世界图书出版公司长春有限公司,2014:5.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诗文阅读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