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15198177376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探究

更新时间:2017-12-11浏览:评论: 条

  张昌仁

  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第一小学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生活与社会化发展需求是课程教学的基础,为适应该要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应将教学植根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巧妙寻求《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连接,架通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的沟通桥梁,提高小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知识的感受力、体验力、内化力。下面就从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入手,探究提出具体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综合性很强,且其基础是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生活性特点也非常显著。和小学中年级相比,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管是教材的编排还是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都有鲜明的特色,概括而言就是综合程度高、内容广博,很多内容从空间或时间的角度都和学生实际生活有较远的距离,这对教师实施生活化教学提出更大的挑战。正如陶行知所言,教育的根本意义就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时时刻刻都在改变,生活始终涵盖教育的意义,所以生活即教育。由此可见,教育本来就存在于生活,和生活经历相同的过程,教育不能与生活脱离,生活也不能与教育脱离[1]。

  对照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重点就在于让学生在学习环节获取和生活有关的真实体验与感悟,以靠近生活为主要形式学习知识。小学生形成优良品德更离不开现实生活的熏陶与锤炼,社会性发展和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所以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必须融入生活,实施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生活化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列举生活中的案例,充分激发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变得活泼、生动,教学效果更好,对促使小学生提高思想品德素质与社会生活能力意义重大。

  二、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建议

  (一)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和生活的联系

  如果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很远,那么怎样才能有效激发出小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知识的积极性并成功实施德育呢?这是小学高年级教师心中普遍的困惑。所以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强调教师注重寻找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连接点,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和生活的联系,这是实现生活化教学的基础和关键。

  例如:当教师在讲解关于工业发展的内容时,就可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厂矿参观,如果条件不允许,则可融入和学生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体现工业的发展。就拿小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电视机来说,教师可组织学生调查自己家里第一台电视机的样子,之后又换过几次,分别换成什么样子的,如果现在要换电视机又会选择哪个品牌?通过将这些生活化的内容引进课堂,教师成功联系课堂教学和现实生活,实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而在讲解关于中国被列强瓜分的内容时,由于该知识点和学生现在的生活相去甚远,教师就可为学生介绍中国被西方列强侵略时遭受的深重灾难,让学生认识到这不仅是过去,还影响着现在的生活,就像大家去香港或澳门旅游需要办很多手续一样,由于它们回归祖国的时间不长,不能像去其他身份那样便利,且众多国宝文物被西方列强夺走,至今未归还,从而激发出小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引领小学生走进生活并热爱生活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文化知识来源越来越广泛,课堂学习也只在学校生活中占据较小的比重,学生们的知识有可能源自现实生活,也有可能源自杂志、报刊或网络等,接收信息的途径有很多[2]。所以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侧重指导高年级小学生从多个层面多个渠道获取信息,并在信息的获取过程中让学生主动走进生活去发现,以达到认知目标,形成热爱生活的态度,掌握更多信息与知识。

  例如:当教师在讲解关于环境保护的知识时,就可先让学生进行课前探究,发现生活中的污染现象。果然,学生们纷纷发现学校四周的环境污染现象很严重,很多人在垃圾桶外堆放垃圾,沿河到处都能看到泡沫、塑料袋,还有浓浓的臭味等等。要想改变,只依赖小学生是无法实现的,如何才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呢?这需要发动学校力量与学校周边的居民,开展碧水行动。在教师的带领下,小学生到实地进行考察,掌握第一手信息,分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并思考治理环境污染、提高环境整洁度的方法。在整个课堂讨论活动中,教师引领小学生把从教材中学到的知识和实实在在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积极走进生活,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观察、分析、体验、感受,学会反思自己日常的生活行为,使《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与学生的生活更贴近,在生活里教育学生,不仅实现德育目标,还让学生形成保护环境、热爱生活的意识。

  (三)整合教学和学生的家庭生活教育

  人们常说,家长如教师、教师如家长,家长和教师在教育方面往往存在相容性,学生一般在两者言行举止的影响和感染下慢慢形成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3]。而家庭是每一名小学高年级学生长时间接触的成长环境,且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多元教学特点鲜明,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课程教学和学生的家庭生活教育结合在一起,实施生活化的教育和教学,培育小学生的道德修养体系。所以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务必要整合家庭生活教育,确保德育渗透到小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当教师在讲解关于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内容时,不仅可尝试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述自己小时候的成长历程,说明家庭对自己在道德、学习与修养等方面的教育、培养,还可为学生介绍几个历史名人所接受的家庭培养,让学生充分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小学生正确树立关爱父母、关心家庭的责任和意识。教师还可为学生设计家庭任务,让他们回家之后观察父母关爱自己的举动、行为,切身体验父母为自己的成长所付出的汗水和努力,从而融合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家庭生活教育,深化《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主旨,提高生活化教学效果。

  (四)在实践与体验中统一教学与生活

  说一百遍不如做一遍,让小学高年级学生回归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这不但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生活化教学的又一切入口,更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最终的教学目标。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不能被狭隘的课堂空间所局限,更要避免纸上谈兵,要让学生大胆走出校门,走进社区、机关、工厂等场所,积极融入社会现实生活,在做中积累生活经验,实现对思想品德认知的再体验,从而形成社会生活技能,正确树立社会生活观,做到教学与生活统一、知识与行为统一。例如:当教师在讲解关于诚信的知识后,就可从做入手,强化《品德与社会》教学和现实生活的关联,让学生搜集和诚信有关的名人名言、名人轶事等,并组织学生开展法庭模拟实践活动,辩论热点新闻奶粉含肉毒杆菌,通过辩论深刻认识诚信是多么可贵,最后还可组织学生自行编写和诚信有关的信息,将其发送给自己的朋友、亲戚等。如此一来,在做的连接下,教师进一步打通《品德与社会》课程在教学与生活中的通路,在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让小学高年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真实的、丰富的情感体验,和谐统一知与行。

  另外,在时下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下,教师应促使高年级小学生树立牢固的节俭意识,激励他们参与实实在在的节俭行动[4]。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话题“节俭从我做起”,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各种资源匮乏的情况,直观认识节俭的重要性,并讨论平时在生活中常见的浪费资源的现象,让小学生明白怎样节俭和节俭的必要性、迫切性。为将课堂知识向课外实践延伸,教师还可要求学生分小组开展实践活动,有的小组负责为节俭日设计海报,在教室或校园内张贴,提醒学生们时刻保持良好的节俭习惯;有的小组负责和自己的家人制定具体可行的节俭计划,填写节约粮食或零花钱的调查表,探讨家庭节俭的具体方法;有的小组可继续搜集关于节俭的经典故事,并深入探讨节俭话题,总结节俭小技巧等等。生活中还存在很多浪费的现象,教师可组织小学生搜集,养成敢于制止他人不良行为习惯的意识,广泛传播传统美德。通过将小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拓展到课外实践活动之中,教师让小学生逐渐领会节俭的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树立并践行节俭意识,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结语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致力于将学生带进生活之中理解思想品德,把课程教学生活化。在教学实践中,围绕生活化教学理念,教师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将生活中的素材、资源等引进课程教学,在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促使学生获取品德与社会知识,并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加深情感体验,让高年级小学生真正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形成优良的思想品德,提高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沈光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生活化教学[J].科普童话,2016(23):16.

  [2]刘洪冉.浅谈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J].新课程学习(上),2014(08):106.

  [3]吴娟.探究生活化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6(23):71-72.

  [4]罗利红,余明用.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化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06):70-71.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