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15198177376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小学教育教学中如何实施德育

更新时间:2017-09-28浏览:评论: 条

  韦绍行

  凭祥市上石镇中心小学 广西崇左 532604

  关键词:小学教育;德育;教学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德育的重视程度随之提升,当前德育工作开展是以思想品德课程为基础,并对学生普及道德规范相关内容,但是目前德育教育还存在一定问题,学校应予以充分关注,提升德育教育水平。

  一、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理念,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应重视对青少年学生的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纳入到中小学教学体系之中,并贯穿于学校教学和管理的各个环节[1]。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小学阶段开展德育工作,主要是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网络时代背景下,人们会受到网络上各种信息和思潮的影响,尤其是小学生,其人生观、思想观和价值观尚未确立,认知能力和心理素质水平较低,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小学生对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判断能力较弱,不能做出合理、正确的判断,从而容易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国务院在《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当前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较低这一问题,并提出大力提高小学德育工作水平的要求,因此,学校应重视小学德育工作,提升教育质量,保障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二、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小学德育工作的形式一般局限于课堂之上,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各种思想品德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对小学生而言,过于枯燥和单一,容易使小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进而造成教学水平较低的局面。德育中教会学生明辨是非固然十分重要,但是也应重视知识的内化情况,利用一些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实际经验,是教学水平提高的主要方法,否则会导致德育工作过于形式化,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影响德育教学效果。小学教育体系中,德育工作是以思想品德课为主,因此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目标都是以思想品德教材为依托[2],但是在当前的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中,很多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节,为教师教学造成一定的困扰,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理解和学习。

  三、小学教育教学中德育实施措施

  (一)重视学生个性特点

  小学生年龄一般在6-13岁左右,属于儿童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思想上比较幼稚和单纯,性格活泼好动,是品德素养的成形时期。小学阶段,1至3年级的学生思想意识更为简单,对“规范”、“法则”的遵守程度较低,缺乏自律能力;而4至6年级学生由于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水平的提升,其性格特征也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在生活和学习中表现较为成熟,能够遵循一定的规则。

  在开展德育工作中,应针对上述学生性格和心理特点需要,开展相应的德育工作,从而确保德育工作的效果。实际德育工作过程中,应重视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主要包括两种情况[3],其一,离异家庭的小学生,心理学认为,儿童心理和道德品质极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家庭是儿童最为重要的环境,在父母离婚的过程之中,往往会对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创伤,甚至会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其二,留守儿童,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现象较为普遍,学生父母到外地工作,使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出现障碍,学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从而导致学生养成散漫的性格特征,另外,长时间的情感缺失,会造成学生情感表达和感受能力下降,对学生的情感发育造成不良影响。上述二者是小学生的特殊群体,其个性、心理、性格特征与其他学生存在较大差异,在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充分了解学生特点和性格的基础之上,寻求更加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树立学生自信,帮助学生融入到班级集体之中,进一步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转变学校德育观念

  在德育工作中,应贯彻“以人为本”、“三全育人”的教育观念[4]。“以人为本”即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成长规律来选择教育手段和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在教学中明确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进而提升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同时应关注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家庭情况,将学生置于客观世界中进行道德品质培养与塑造。“三全育人”观念是指“全体育人、全程育人和全面育人”,全体育人理念要求学校在进行德育中,全体教职人员都应参与进来,进而形成全面、完整、立体的德育体系;全程育人是指在学生1年级入学到6年级毕业,学校都应建立连贯、系统的德育工作环节,从而保障学生在成长阶段接受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全面育人要求学校应充分利用学校中的各种教学资源,从学生管理、教学、校风建设、校园活动、校园文化等多角度来落实德育工作,进而全面提升德育工作水平。

  (三)完善德育教育机制

  首先,应完善小学德育评价机制,这里应注意的是,评价与考核不是为了将学生品德进行分级,而是以了解学习和教学情况为目的。在德育工作中,应坚持多元化评价原则,除了教师、班主任对学生的德育情况做出评价之外,还应引入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家长评价等综合性评价模式,从而获得学生全面的道德素养评价。另一方面,现代社会背景下,不仅要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还应迎合学生的个性自由,因此在德育评价前,首先应尊重学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充分考虑学生的民族习惯、家庭背景、宗教信仰等影响因素[5],从而获得客观、真实、有效的评价结果。

  其次,应加强德育人才队伍建设,在小学生德育工作中,班主任队伍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较多。因此在完善德育教育机制的同时,必须要建设优秀的班主任队伍,通过培训、讲座、交流座谈等形式,提升班主任管理能力,使班主任能够为学生营造民主、开放、团结的班级氛围[6],在日常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应以身作则,通过组织、管理和协调学生,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四)开拓德育教学渠道

  传统德育教育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为主,呈现出过于单一性的特点,为了提升德育工作效果,应积极开阔新的德育教学渠道,进而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德育教学水平。早在1993年,联合国在“21世纪挑战及教育改革”研讨会中就已经提出[7],21世纪最大的挑战是青少年道德品质问题,可见德育工作的重要程度。在实际教学中,应开展情感式的德育工作,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重视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通过教师的话语、语调、表情、肢体动作等多方面来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从而帮助学生感受道德情感,让学生在和谐、开放的环境中卸下心防,与教师真诚、自然的进行交流。

  另外,还应重视德育效果在学生生活中的落实情况,开展生活式德育教学方法,在思想品德教材方面,应根据学生生活背景及认知能力来进行设计,使教材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活动来再现学生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对情境中的现象来加以阐述,并适当深入解释其中的道理,引导学生掌握化解生活问题的方法,从而切实提升小学德育工作水平。

  (五)营造校园德育环境

  诚如前文所述,小学阶段的学生极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这种易塑性特点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学生容易被网络或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事物和信息所影响,另一方面,如果小学生的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都较为良好,那么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也能随之受到影响,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校园德育环境主要分为精神文化环境和物质文化环境两个组成部分,精神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学校的教学理念、校风、人际关系等方面,上述因素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道德品质,因此应设立良好的教学理念和育人思想,加强教师教风及师德建设,并改善校园内部人际关系,使校园内管理人员、后勤人员、教师、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更为和谐,从而为学生营造和谐的精神文化环境。小学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方面,包括校园建筑、甬道、绿化带、图书等硬件设施,可在校园内建设德育宣传栏,使学生感受到品德素养气息,通过硬件环境逐渐影响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意识成长的关键时期,学校和教师应重视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在校园管理和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与三全育人理念,对德育工作方式加以创新,重视学生个性特点,通过转变学校德育观念,完善德育教育机制,开拓德育教学渠道,营造校园德育环境等措施来提升小学德育工作水平,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许艳玲.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7(2):10-12.

  [2]王宏君,程雨丝.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对我国小学德育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5(6):11-13.

  [3]王玲.论感恩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价值与实施[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130-131.

  [4]崔振彬.浅谈小学德育管理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5(5):116-117.

  [5]傅立波.谈谈对小学德育有效管理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上旬,2016(10):215.

  [6]闫晓云.小学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J].新课程·上旬,2015(8):148.

  [7]唐琼.网络形势下小学德育新方法研究[J].新课程·中旬,2016(5):277.

  作者简介:韦绍行(1978年11月),男,壮族,广西崇左市凭祥市人,大专,小学高级,研究方向:环境育人,立德数人。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