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15198177376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动态生成:演绎数学课堂别样的精彩

更新时间:2017-09-05浏览:评论: 条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導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生成性课堂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在丰富而多变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景中,面对转瞬即逝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善于捕捉,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这样的数学课堂才会涌动生命的灵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态生成;生成资源

  动态生成课堂打破了传统教学的预设性、计划性,学生不再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是常常“节外生枝”,让教师不知所措。课堂教学不应该是教师机械地执行预设方案,而应该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自主建构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师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有所收获,并能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把握小学数学课堂生成的教学策略。

  一、学会倾听——寻找生成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多鼓励学生发言。特别是低学段的孩子,他们的注意力往往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的打扰,很容易走神分心,因此教师不但要多鼓励学生发言,而且在倾听的时候不能轻易打断学生的思路,要让孩子把最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

  本学期笔者有幸参加了无锡市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活动,在比赛前经历了近十次的磨课,可以说每次都受益匪浅,在师傅和导师们的帮助下,一个之前上课只会走教案的年轻教师,慢慢地学会了如何去倾听学生的发言,也渐渐地学会如何去寻找一些课堂中的生成资源。下面就以《用字母表示数》试教中的一个片段与大家一起分享:

  【案例1】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第一课时:

  想一想、连一连、说一说

  学生先观察思考,然后同桌互相讨论,口答,连线。

  师:爸爸是几岁呢?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来连线的。

  生1:我觉得爸爸应该是(m+56)岁。

  生2:我觉得他说得不对,这里的几个式子,(m+56)表示的年龄应该最大,所以我觉得(m+56)应该表示的是爷爷的年龄,而不是爸爸的。

  生3:我也觉得他的选择不对,我觉得应该是(m+28),(m+28)表示的应该是爸爸比小明大28岁,这样比较合理。

  当孩子回答问题错了的时候,我没有直接打断,也没有直接追问这个孩子的答案对不对,没有想着如何绕回教案上的流程去,而是不慌不忙地再让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真正去倾听孩子们的发言,让其他孩子也真正明白这样选择的理由。果真孩子们比我想象的都要出彩,各个说的都有理有据,我想这才应该是自然生成的课堂、和谐的课堂吧。

  师:听完刚刚这几位同学们的发言,你们觉得爸爸的年龄应该选择哪一个呢?

  生:(m+28)。

  师:那(m+28)这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在这里除了可以表示爸爸的年龄,还能表示什么?

  生:还能表示爸爸的年龄比小明大28岁。

  师:你还能说说(m+56)、(m-5)分别可以表示什么吗?

  小结:由此可见,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一个数量,还能表示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去倾听学生的表达,当学生回答的答案不妥或是不对的时候,不能慌了手脚,乱了方阵。如果直接打断学生的回答,不仅不能完美地化解这时课堂的尴尬,还暴露了教师教学机智的欠缺。当然在倾听时,教师除了要去了解、把握发言学生的思维脉络,还要运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努力构建一种开放、愉快、和谐的,真正凸显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学习环境。在这种新型的学习环境中,教师应该机智地利用一些生成资源,为学生去创造一个真正学习知识的平台,从而自然地唤醒学生学习的动机,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二、精心预设——创设生成条件

  生成,不是课堂预设的否定,而是对课堂预设的挑战;预设,不是课堂生成的堡垒,而是课堂生成的指南针。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学会正确合理地处理预设和生成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充分而又巧妙的预设是数学课堂生命的本源,也是课堂生成的土壤和催化剂。

  上学期我们学校数学组进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专题教研活动,我们五年级组研究的是《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第二课时,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一些较复杂的计算问题。组内先是各自备课,共同研课,然后进行抽签上课,我的运气不佳,抽中签 ,但是并没有慌不择路,因为我知道身后有偌大的团队在支持我,在一次又一次的磨课中,我知道了上好一节公开课并非易事,每次都会有你预料不到的突发状况,但是如何完美地去化解这些突如其来的困难,那教师就必须做好精心的预设,为课堂创设良好的生成条件。下面就磨课过程中的一个片段与大家一起分享。

  【案例2】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二课时:

  观察这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在教学这道例题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这道算式有什么特点,启发他们从不同角度表达自己的观点。

  生1:4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

  生2:分母依次是2,2×2,2×2×2,2×2×2×2。

  生3:后一个分数的分母总是前一个分母的2倍。

  生4:后一个分母的数值总是前一个分数的一半……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各自计算。

  笔者设计了两种预案:一是如果有学生列式(1-),我将投影该学生的作品,追问该生,你是怎样思考的?

  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要求涂色部分的大小,也可以用整个正方形(也就是1)减去空白部分(也就是)。

  小结:较复杂的加法算式可以用画图的策略转化成简单的减法算式。

  第二种预案:如果没有学生列减法算式,都是选择通分的方法,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选择用通分的方法。

  生:因为分数单位不同,通分之后就能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这样就能进行计算了。

  引导:那能不能转化成更简单的算式呢?出示正方形图。如果把大正方形看作單位“1”。

  师:空白部分占大正方形的几分之几?把算式和图形联系起来想一想,原来的算式可以怎样转化?

  第一次试教时,并没有出现我教案上预先设计(1-)这种情况,而且怎么追问也没有学生应答,这些都是我没有提前预设好所造成的,于是在接下来的几次试教中我做好了精心的预设,保证了教学活动的效率性和计划性。当然课堂中所有的情况并不是都能提前做好精心预设的,经常会有突发情况,那这时就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来解决,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从而让课堂在精心预设和精彩生成的融合中焕发课堂生命的活力。

  三、善待差错——促成动态生成

  在数学课堂中,每个不起眼的环节都有可能会生成动态资源,那作为一名年轻的小学数学教师,本人觉得除了要有敏锐的课堂动态资源开发意识,还要会合理地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善于发现,善于甄别,充分利用即时生成的动态资源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这学期有幸到南京参加“深化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改革,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主题的华东六省一市第十八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其间还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张齐华老师的《小数乘小数》,他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演绎了数学的精彩,抛开了一切花里胡哨的形式,回归了最真实的生本课堂,简约而不简单。在他的课堂中,他会善待每一个差错,把这些差错视为珍宝,合理利用,即时地生成了动态资源。

  【案例3】张齐华《小数乘小数》:

  学习今天的新知时,老师想提供两种学习新知的模式供你们来选择:

  A.由张老师出3道小数乘小数的计算题,你们来计算。

  B.由你们自己出题,考考大家。

  所有同学举手表示选择B,他们都想自己来出题考考大家。“下面是第3组出的题,每位同学先自己算一算,尝试中遇到困难可以与同桌交流。”三位同学黑板上板书计算。

  板书:

  师:依次说说你是如何计算的,为什么得到的积是两位小数或者是三位小数?

  师:可是老师发现有4个同学在计算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困难,接下来老师同样想给你们自己选择。

  A.老师把这几位同学的错题拿出来展示,我们一起来看错在哪里。

  B.请同学们自己结合题目猜一猜,这4位同学错在哪里。

  生1:我猜第3题,他可能忘记化简了。

  生2:我猜第2题,他小数点可能点错了,积应该是三位小数。

  生3:我猜可能这几位同学没有末尾对齐。

  生4:我猜可能他们没有把小数乘法看作整数乘法去做。

  师:同学们都很厉害,猜出了所有的错误情况,那么透过这些错误你们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四人小组讨论:小数乘小数到底该怎样计算?

  生:小数乘小数在计算的时候我们就看作整数乘法计算,积的小数位数关键只要看两个乘数的小数位数之和,最后还要注意化简。

  看来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的作业资源,抓住关键和本质,适时的引导是多么的重要,张老师不费吹灰之力就让学生通过自己尝试,自己查因,自己总结,将本节课的重难点掌握透彻,这种新型的课堂不仅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 引发观念冲突,还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反省。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订正错误,寻找错因,更容易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这样还大大地降低了小数乘法笔算的错误率,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互评中进行探究新知,教师进行有效的调控,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新知的兴趣,还能构建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这样的生成教学使“生”其自然,“成”其自然。

  四、巧抓意外——拓展生成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每节课并不能按照预设的教案走,也不能硬生生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有了足够多的教学经验后,便会发现其实学生才是课堂上活生生的力量,如果能好好地利用这一资源,课堂将会达成许多课前没有预料的情况。学生会带着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情感等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教者可以针对各种有价值的意外,及时捕捉,把这些都看作是一笔财富,一种教学资源,能做到顺势引导,必定会有不少的惊喜。

  【案例4】五年级试卷分析中的一道填空题。

  如图1,阴影部分的面积占总面积的

  师:谁先来说说解决这道填空题时,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是这么想的,我们可以对这个图形中的阴影部分进行转化,将三角形③④分别转化成等底等高的两个直角三角形,这样就是4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两个小正方形,而总共有8个小正方形,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就是总面积的,也就是。(见图2)

  师:真不错,看来这位同学转化的策略掌握得很扎实,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我跟他的想法不同,我先假设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厘米,算出空白三角形①和③的面积:4×1÷2=2(平方厘米),空白三角形②的面积:2×2÷2=2(平方厘米),空白部分的总面积:2+2+2=6(平方厘米),阴影部分的面积:8-6=2(平方厘米),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就是总面积的,也就是。(见图1)

  师:你这个想法也很不错,知道换个角度,去求空白部分的面积。

  生3:老师,我觉得这里未必要换个角度求空白部分的面积,因为阴影部分的面积不是可以直接求的吗。不信,你们看,阴影三角形④的面积:2×1÷2=1(平方厘米),阴影三角形⑤和⑥的面积相同:1×1÷2=0.5(平方厘米),所以可以直接求出阴影三角形的面积:1+0.5+0.5=2(平方厘米),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就是总面积的,也就是。(见图1)

  这道填空题的正确率并不是很高,说明在独立完成的时候很多同学还是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当我抛出问题时,孩子们提出的解法让我觉得很意外,同时又让我觉得很惊喜,这才是我想要的课堂,这才是我应该给孩子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不应当是老师在讲解如何解决问题,而应当是学生通力协作,你思我想,从而生成满堂精彩的课堂。

  我发现这时孩子们的脸上不再是之前的困惑之态,更多的是惊叹,惊叹数学的神奇魅力,同时也为这些新的解题方法惊喜不已。这正是老师及时捕捉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亮点,鼓励了一个个学生,激发了一批批学生,这样的课堂才是耀眼的,精彩无比的。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中提到:“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才有真正的生命。”这几年的教学工作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动态生成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动态生成课堂也是我们这些新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专业化成长的课堂。

  我们应该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待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处理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张扬,让所有学生的思维火花在课堂中得到绽放,让我们的课堂也始终洋溢着创造的激情,弥漫着生命的气息,实现师生生命在新型课堂中真正的涌动和成长,这才是真正的充满生命力的智慧课堂。

  总而言之,生成的课堂是精彩无比的,是充满智慧活力的。生成,形成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蕴含着课堂的大量信息,是老师、学生发展的节点;生成,是透视老师教学理念的放大镜,只有共同关注生成,才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才能使数学课堂更加充满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季祥.让数学课堂流淌着生命的灵动——浅谈动态生存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利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

  [2]庞杏兰.我对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7).

  [3]陈进.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小学教学参考,2011(5).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