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15198177376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音乐“听觉”渐进养育

更新时间:2017-07-05浏览:评论: 条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海滨实验小学 王维笳

  关键词 音乐 听觉 安静 渐进养育

  造物主在造人时真的很神奇,给了人类一双明亮的眼睛,让我们可以看到大千世界的千奇百怪,给了我们一张嘴可以品尝人间美味,而我们的鼻子可以闻到各种气味,而一对耳朵让我们听到人世间各种美妙的声音。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听觉器官的特点以及音乐存在的物质条件,决定了音乐的穿透性、抽象性、程式性和开放性。从儿时起,音乐伴随我一直走过了半辈子的光阴。从19岁大学毕业,我一直从事音乐教学,三十年来也算是培养了无数的孩子,在我的学生中,不乏走进专业音乐殿堂的孩子,更多的是把音乐作为终身的爱好。通过多年的教学我也有了一些深刻的思考和体会,最大的体会是我在音乐教学中最为重视的听觉的引导和培养,而且是渐进递增养育起来的感觉,我将界定为——音乐“听觉”渐进养育。

  静为躁君——心境体验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是听觉力度的再生回复体验与创造,关乎欣赏、体验、理解、表达与创造,是宁静的异域心智活动,是人类看世界的第三只眼睛。何为听觉力度?本人解构成曲谱或音乐表演中音的强度,或音的强弱程度。演奏中力度的控制,要同音乐的内容统一起来,心中有情,自己有所感动,才能发现最美的声音,才能通过力度的变化来表现演奏者对作品的艺术理解和体验。正如①《琴诀》(赵晓生著)中讲的“心存异声,力各不同”、“微施内压,力有缓冲”。

  在公众场合,休闲圣地,比如环境幽静的咖啡馆,那深咖啡色调的木头桌椅,藕粉色的陶瓷杯,微香弥甜的咖啡味,淡若清风的音乐,尽享其间,让人可以静心神思,也可执一书卷,或与挚友相约品香茗,静相凝,低微语。可是很多时候,这淡雅的境界竟被一席喧哗声淹没,文化——文化心性、文化修养、文化品质、文化品味,一系列关乎雅致的词汇喷薄而出。眉头紧皱,随后苦涩一笑——作罢!经常去国外旅行的朋友会发现,无论在餐厅、博物馆、机场大家都是非常小声地交流,在公共场所大声说话的很多都是我们的国人,有时汗颜——这怎么啦!。走进校园,相信大家一定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我们的老师要求的是孩子们大声朗读,甚至声音比大小,孩子们认真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大声朗读,殊不知这些读书声并不悦耳,而且还影响隔壁教室的上课,这就是我们的大环境。

  所以在我的课堂,我一直把听觉的培养放在第一位,因为音乐本来就是听觉的艺术,所有艺术活动的开展都是在听觉为基础的前提下展开的,音乐教学必须把听觉放在首要位置,我们在音乐课堂首先教会孩子们辨别什么是美好的声音,我不管别的学科有没有同样要求,但是只要走进我的教室,一定是美好的乐音和我和风细雨般的语言伴随着孩子们。同样我要求孩子们不论是回答问题还是歌唱,都用小而悦耳的声音,无论别的环境如何,但是音乐教室这块圣地我一定要坚守。

  正因如此,我从来不用扩音器上课,哪怕我一上午连上三节课,我也不会用,因为那个扩音器出来的声音就是噪音,破坏了和谐、美好的课堂氛围。孩子们已经习惯我小声给他们上课,因为小声,他们不得不认真听。曾经试过在欣赏音乐作品时,音量开得非常大,得到的效果却非常不好,孩子们显示出的是躁动,当我把音量降下来时,孩子们的反应也是让我深有感触,他们好像一下子就安定了许多,所以我认为无论是什么美好的音乐我们一定要选择合适的音量给孩子们听。

  音乐载着森林、溪水、风雨,这大概是多数人都有过的“听”的启蒙。那么外在安静的氛围更大程度上会将人的心境带入文字去不了的远方,我们的孩子终有一天全身会被一种旋律包围,好像被潮水浸透的感觉,特别的舒服。老子有训:“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教育其实是一个互动传递的过程,你传递给孩子们的是轻风细雨,孩子们一定也会同样回馈给你春风雨露,相反如果你不懂得克制,经常大声呵斥,你得到的也仅仅是片刻的宁静,而升腾起躁动的波澜。

  歌者听者——感悟体验

  我曾经跟随南山教育艺术团出访法国,在巴黎我了解到每个社区都有面对孩子们的音乐学校,无论你想学什么乐器,第一年都不可能让你去学的,所有孩子第一年一定是静静的听各种音乐,了解各种乐器的音色,学习乐理,看似一年乐器都没摸过,但是这一年的音乐浸泡使孩子们日后的乐器学习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工!相比之下,国内的家长们实在是急功近利了,学习乐器没多久记着要考级,今年一级,明年恨不得五级,就像乘坐过山车,孩子们变成一个考级的机器。②海顿说过:“当我坐在那架破旧古钢琴旁边的时候,我对最幸福的国王也不羡慕。” 再听听艺术教育家罗素.葛拉纳的声音——创造力不只是给孩子颜料和纸张,它是观看世界和事情的方式。没有充分享受音乐的美好,怎么能有内在心灵的愉悦?没有听觉渐进的体味,流动的旋律怎能运载你去到心灵的异域?所以从欧洲回来后,我更加坚定自己的路子,那就是重听觉的训练,因为无论唱歌、演奏乐器、识谱等都离不开听力为主导,对于刚入学的孩子,要想训练他们良好的倾听习惯真的要想很多办法,孩子们进了音乐教室,新鲜感让他们兴奋得像群唧唧喳喳的小鸟,这个时候我马上开始一个自己小时候特想玩的游戏,看谁是个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通过小游戏尽快和孩子们拉近距离,我会让他们竖起小耳朵,聆听我搜集的各种声音,有各种鸟叫声、汽车的轰鸣声、雨声、雷声等等,然后让他们说说什么声音最好听,什么声音难听,这个过程中,我让孩子们模仿自己喜欢的不同的声音,结果发现有些特别淘气的男孩专门选择雷声啊、轰鸣声等刺耳的声音,我充分肯定他们的模仿力,然后请他们再模仿一个好听的音色,然后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我们更喜欢什么样的声音,结果是大多数孩子都接受了悦耳的声音,并且在接下来的音乐活动中都可以很好的合作。

  ③《大学生》杂志社社长钟岩就《李岚清音乐笔谈》采访李岚清说:“我特别想听您推荐的《莫斯科河上的黎明》《列宁格勒交响曲》……感谢您的《音乐笔谈》,带来了这种悬念和冲动,提升了我‘听’的境界。” 当看到这段对话时,唤醒了我对欣赏音乐特别的信赖。想想,当一人在家,播放起莫扎特的音乐时,渐渐地,灵魂犹如脱壳的精灵,我看到的是清澈的流水,在起伏的大地上流淌,时而平缓时而湍急,然而他们永远不会失去控制,始终保持着节奏。它们在风景如画的旅途上奔流,绿荫在它们的脚下延伸,花朵在它们的身边开放,百鸟在它们的涛声中和鸣。“听”是可以传递的,灵性是相通的,感受是可以嫁接的。当有一天,孩子们长大了,他们会有梦幻般的感觉吗?答案是肯定的。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 “诗歌”本身就是“诗”与“歌”的结合体。好的诗歌往往以其铿锵的节奏、优美的韵律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那么歌者听者,这更证实了音乐的审美起源于听觉力的养育。

  意景相生——审美体验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爱心、耐心相伴,我的每一节音乐课,都少不了给孩子们安排听力的训练,从简单的音准,到乐曲的赏析,一开始的确很难,孩子们坐不住,我慢慢做起,从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到音乐中各种不同的音色、力度、强弱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有很多手段可以运用于我们的课堂,借助于打击乐、小道具参与音乐欣赏中,可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比如我带孩子们欣赏圣桑的《水族馆》时,首先我不做任何讲解,给每个孩子发一根绸带,让孩子们在听的时候注意,在他们觉得很特别的的音色出现时挥动一下绸带,一下就把孩子们吸引到音乐上来。听完后,我会让大家说一说他认为特别的音色像什么,这个时候,孩子们的想象力充分体现出来,从特别的音色讨论到音乐的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然后我再展示课题,包括刚才大家已经达成共识的特别的音色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在乐曲中模仿什么样的情境,再欣赏时,孩子们对音乐所表达的意境很清晰了,有的模仿小鱼,有的模仿贝壳,还有一些模仿水草,在不同音色出现时,孩子们会相应做出不同的动作,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不仅在轻松的气氛中了解了音乐,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也熟悉了音乐的旋律,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④音乐课程目标谈到:“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让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

  卡西勒说,透过色彩叫绘画、透过触摸叫雕塑、透过声音叫音乐。康德说鉴赏是一种能力,或者一种艺术修养。音乐通过听来呈现、被鉴赏,慢慢地才会是艺术性。

  作为一个小学音乐教师,我们有责任引导孩子们欣赏音乐的美、有责任帮助他们在孩童时建立初步的审美和感受美的能力,从长远看一定影响孩子的一生。

  理论依据

  ①《琴诀》(赵晓生著)

  ②海顿名言

  ③《李岚清音乐笔谈》访谈录

  ④音乐课程目标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