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15198177376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农村小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培养策略

更新时间:2017-05-11浏览:评论: 条

  郭智清

  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大敦小学 广东 广州 511340

  关键词:语文;阅读素养的培养;农村小学

  引言

  读书不仅可以提高一个人的知识储备,还可以提升人们的自身修养。温家宝总理曾发表过读书关系着国家命运的重要讲话:“读书的重要性甚至可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长久发展”。由此可见,读书对于个人、民族、国家都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必须从娃娃抓起,尤其是农村的小学学校,必须克服经济、环境等因素,以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为最终目标,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入手,逐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素养。

  1、语文阅读素养的概念

  1.1语文阅读素养的概念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的重要途径。阅读素养是指学生为达成个人目标、形成个人知识体系、参与社会活动而对书面材料进行理解、运用、反思的能力。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综合观之,阅读素养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学生的语言修养,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阅读积累才能达到良好的状态;二是指阅读能力的修养,即掌握阅读思维和技能,从而保障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1.2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重要性

  语文阅读素养的培养,需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方能早日形成良好的素养,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基础铺垫。6岁至12岁的儿童是培养阅读素养的起步时期,这阶段的学生对于生字、词汇都有所了解,能够在教师以及家长的指导下完成阅读,是塑造阅读素养的关键时期,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学习成长的基础阶段,影响着后期阅读素养的发展。

  2、农村小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培养策略

  2.1完善教育环境,营造阅读氛围

  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阅读氛围较差等问题,学校应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可根据校园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建造开放式图书室,设立造型可爱的图书架,营造一个书香味浓的校园,让学生可以随时翻阅图书。具体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2]:第一,共享好读本。组织共享好读本活动,让学生将自己认为好的读本分享给自己的同学,并提供课堂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通过共享,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类型的读本,在读后感上也能得到同感,从而提高阅读兴趣;第二,做好读书宣传。可以通过板报、校园广播、班级发放读本等途径进行读书宣传,营造校园读书氛围,同时了解学生的阅读现状,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进行表扬,评选“小小读书郎”,通过宣传和奖励,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增大阅读量;第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小学应加快建设校园图书室,多多引进小学生读物。拥有了校园图书室,学校还应安排好阅读课,平均每个班级每星期最好能安排一次以上阅读课。阅读课上,教师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共同品读某些片段,比如这次课品读几个细节描写的文段,下次课品读几个环境描写的片段等等,这样就更有利于引导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提高写作的水平。阅读课上,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畅谈上一周读书的收获、乐趣,还可以以“好书推荐会”的形式来上。另外,在走廊、教室里也应增设小书架,摆放小学生读本、刊物等,让学生可以随时阅读,在教室的后墙上,可以展示学生的好作文、优秀的读后感等,这样做既能使学生体会成功感,从而更有信心和动力去大量阅读,而班级里这些“好榜样”又能带动更多的同学走进书海徜徉。人是环境的产物,一个充满温馨愉悦阅读氛围的学校,必然能衍生出一批批“书虫”。

  2.2提高教师素养,履行引导职责

  在小学生的阅读素养培养的过程中,教师的示范及引导至关重要。首先应加强自我的阅读素养,才能更好的培养下一代人,身为教师,平时应多看书、看好书,以此提升自我阅读素养。

  其次,应发挥好教师的职能:

  (1)示范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应率先示范朗读,激发学生读的兴趣,产生“我也想试着读一读”的欲望,然后再安排学生进行阅读;教师自己应该是阅读爱好者,应该有每天读书的习惯,如果语文老师每天或每周都能抽一点点时间跟学生交流自己读书的愉快经历、交流自己从书中领悟到的道理、交流自己因看书而增长的见闻等等,相信这种以身作则的做法,肯定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到更多的学生,让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阅读的;另外,教师应多总结,让学生了解到读书的有益之处,让学生主动阅读,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引导作用。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阐述中,明确提出:“在阅读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在阅读的阶段目标中,也强调“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时,两个罐子之间的对话是课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出两个罐子的话语,再把四次对话整体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整体感知铁罐语言的变化(比如它对陶罐称呼的变化、提示语的变化、标点符号的变化等),感知两个罐子的不同,为后面揭示寓意做铺垫。

  教师对于学生阅读的引导,可以通过相关阅读、延伸阅读、写作练习等方法来实现。首先,相关阅读就是推荐学生读和所学习的文章有关系的或者是内容相似的文章。比如学完《小公鸡和小鸭子》一课后,推荐学生阅读几个讲朋友之间互相帮助的短小的童话故事。比如学了寓言《坐井观天》后,推荐学生读更多的寓言故事。又如学了课文《小兵张嘎》后,鼓励学生阅读小说《小兵张嘎》。其次,延伸阅读是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新的东西或者是知识,想了解,并找相关的资料进行阅读。比如特级教师刘志春老师教学《将相和》一课前,让学生搜集与本课相关的信息。上课时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信息时,有人说的和氏璧的信息,有人介绍的是文中的几个人物,有人介绍了故事的背景等等。可见学生为了学好这篇课文去寻求各方面知识的时候,他们的视野开阔了,当寻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后,他们对这篇课文就有兴趣了,对语文就有兴趣了,对阅读就有兴趣了。最后,写作练习的引导,可以选择一篇有故事情节的文章,让学生在了解内容后尝试续写、扩写、改编或者仿写。

  (3)提升作用。教师应采取推荐经典读本阅读的方法,丰富小学生的阅读,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质量。如今,农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小学生课外读物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但作为老师,应帮助学生整理规范适合他们的阅读范围,并提供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带领他们进行阅读和理解,向他们传输优秀的文化和思想,培养更优质的阅读素养[1]。比如,在一二年级,可以引介《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还有绘本,从小养成良好的品格及阅读习惯;在三年级以上,可以推荐《窗边的小豆豆》、《爱的教育》、《我和我的爸爸》等文学著作,提高学生对日常生活的感悟能力;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可以推荐《鲁滨孙漂流记》、《哈利波特》等国外文学著作,丰富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积累。通过不同年级的阅本推荐介绍,分阶段的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2.3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阅读习惯

  语文阅读素养的培养,最根本还是在于学生本人。激发小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是形成素养的重要一步。相较于城市里的小学学生,农村小学生更加活泼、自由,喜欢玩乐,难以静下心来进行阅读[1]。因此,老师和家长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耐心教导,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利用好课前五分钟,开展读书活动,是值得推荐的做法。比如低年级可以开展“今天我来讲故事”活动,让学生轮流上台给大家讲一个短小的故事,中高年级可以是“阅读分享”,让学生概括书或文章的主要内容,说说自己的感悟。推荐阅读一些和农村学生经历相似的阅本,比如儿童读本《我的爸爸》,也可以是知识性的书籍,比如《中华上下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等,勾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让农村的小学生主动去翻开书本。激发了学生兴趣后,教师应趁热打铁,每周推荐学生阅读,定期开展“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活动,通过交流、展示(优秀读书卡、读书笔记、读后感、习作等),引导学生感受读书之乐,让读书的兴趣热度不减并持续升温,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结语

  阅读素养的培养关系到一个人整个学习生涯的发展,因为它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还包括了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语言理解能力以及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而农村小学在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过程中,面临很多实际问题,除了上文中给出的完善校园设施、提高教师阅读素养、提升学生阅读兴趣等培养方法以外,学校还应该采取和家长合作的方式,给学生打造更好的阅读氛围,以促进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刘宏玲. 让学生在“文学圈”中快乐阅读——谈小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培养[J]. 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5,06:26-27.

  [2]张增书. 试论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策略[J]. 学周刊,2016,27:183-184.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