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15198177376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更新时间:2017-04-07浏览:评论: 条

  【摘要】数学教学要创造一种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数学的发现或创造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获得发现、理解、创设与应用的学习能力。创设数学教学的问题情境,使教学过程生动形象、新奇有趣,往往能调动学生学习与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由苦学变为乐学。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灵活地运用动画故事,联系生活实际和新旧知识的冲突,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等具体策略引发学生主动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验证、归纳、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中我们应该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与生活一样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创造欲望。让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问题的乐趣,从而感觉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做到融会贯通,纵横交叉,让学生触类旁通。

  单纯的教学知识,课堂是枯燥的,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才能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让数学课堂有趣,让学生在有说有笑的问题情境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轻松地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从而爱上数学。

  一、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熟悉感和亲切感。如教学《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中,創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国庆期间,老师去商场买了一双398元的皮鞋,老师该付多少元?怎样付钱较快?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很快想到付400元,营业员找回2元。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56+398。学生联系刚才买东西付钱的过程,很快发现可以将398变成400-2。这一生活情境使抽象的计算方法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对于学生理解数学方法十分有益。

  把学生的生活场景搬到教学中来,营造一种实实在在的具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主动参与研究。学生身边的素材,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生活中,感觉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教学如果脱离了现实,学生就会感觉数学枯燥无味,时间久了,就会对数学失去兴趣。所以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基本技能相符,强调对“生活中的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使知识有效地贯穿在一起;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使学生能自己意识到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知识,蕴含知识。总之,要让生活及课堂,课堂及生活,把学生领向课外,领向社会,因为生活的所有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学习的课堂。

  二、创设趣味化的问题情境

  著名心理学家希尔博士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却往往造成巨大的差异。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认知都不一样,即使是很小的差异但也会影响成功。学生对学习有很强的兴趣,将是获得知识和提升能力的最大动力。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知识与情感共同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轻松的发展。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可以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或有趣现象引出问题,让学生在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教学“除数不是整十数的除法怎样试商”时,教师讲了一个故事:兔爸爸带着兔宝宝来到菜园,看到地里种了许多萝卜,大家非常高兴,兔爸爸数了数,对大家说:“地里有80个萝卜,我们现在一共20个人,大家算一算,平均每人分几个萝卜?看谁算得快就先分给谁?”同学们也来帮他们算一算,比一比,学生迅速列式计算出了结果。可就在这时,又来了两只小灰兔,这时一共是多少只兔子?(22只)兔爸爸对大家说:“我们是一个大集体,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时我们有22个人,大家重新算一算,平均每人几个萝卜?(80÷22),这时有的兔宝宝抓头搔耳,有的在认真思考。同学们,兔子遇到了难题?你能帮帮它们吗?”这样不但巧妙地由除数是整十数引导到除数不是整十数的除法计算,而且能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有趣的现实问题,富有情趣,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三、创设冲突化的问题情境

  学生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每一个问题的产生教师都不能直接告诉学生或强加给学生。现实中一问一答的现象很多,学生由于学习新知识的需要和解决问题而产生困惑,这个困惑就是学生自己发现的,他就有解决问题的动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间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充分利用讲桌上的粉笔,将一些不同颜色的粉笔按规律排列,和学生比赛,看谁能快速说出粉笔的颜色,教师能根据排列的序号准确说出粉笔的颜色,屡次打败学生。学生都觉得奇怪,老师太厉害了。于是教师告诉学生其实他们也能做到,只要认真学习,很快也能掌握的。这样学生因好奇和求胜欲,就会产生获取新知的强烈愿望,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学效果自然会提高。又如教学“小数的性质”一课时,我首先复习了积的变化规律。在整数15厘米末尾添上一个0,原来的数就扩大了10倍,就是150厘米,在小数1.5厘米末尾添上一个0,就是1.50厘米,大小怎样,也扩大10倍吗?这是为什么呢?这时新知小数的性质与原有的整数大小变化规律产生矛盾,学生进入愤悱的状态,生成了数学问题情境,学生产生了探求与学习新知的欲望。

  四、创设神奇化的问题情境

  学生喜欢挑战,小学生对一切未知东西总是充满兴趣和好奇心的,当学生为了某个目标有了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时,就能主动地进行学习活动。这个过程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在未知世界的游历和探险。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有成功也有失败,有泪水也有汗水,但更多的是乐趣,是收获。因为需要,因为有兴趣,因为有动力,所以这些思考是主动思考。教师要利用数学知识的一个个有效的结果来给学生造成惊奇,造成“悬念”,促进学生去探究,是一种有效创设问题情境好方法。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先让学生判断哪些数能被2、5整除,接着,老师说:“老师不仅知道一个数能不能被2、5整除,还能很快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不信,你们随便出一个数字考考老师?”学生都想难住心目中神圣的老师,纷纷出了许多大数、怪数,但教师都能迅速判断,学生心中充满惊奇,这时,老师适时发言,“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想法吗?”“老师,你为什么判断这么快?”“老师,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好,今天这堂课我们共同来探索,你们猜想一下,可能有什么特征?”在良好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放飞思想去主动探索,教学水到渠成。

  五、创设开放化的问题情境

  信息是无穷无尽的,课堂上的问题不能始终单一,思维是开放的,就需要教师给学生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判断选择不同的信息,从而形成个性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把问题情境开放化,就是把学生投身于一个思维策略与解题方法不唯一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在一年级学生学过“10以内的数的认识后”后,我就创设了这样一道数学开放题,让学生看九张写有不同数字的卡片,提出不同的问题。一开始学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但又觉得有很多说的,但就是说不出多少,但当两个学生发言以后,其余学生的思维就散开了。 “上面一共有9个数”“0是其中最小的一个数”“9是其中最大的一个数”“8的左边是7”“0的左边没有数”等等。

  这样一个无任何条件的开放题,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进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学生既能提出很多的数学问题,也能提出很多的生活问题,从而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六、创设竞赛化的问题情境

  小学生好胜心强,喜欢第一,喜欢竞赛。这和教学中兴趣激发相符合。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系列比赛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主动、轻松、愉快中获得数学知识。如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一开始便向全班提出:“咱们分两组来比赛踢毽子好吗?” 孩子们很开心。“怎么比?”可是每人都踢毽子时间来不及,于是大家提议“选代表”。每组派5人(这里蕴含着统计中的“抽样”概念),并当场统计每一代表的踢毽子個数。不一会儿,甲组发现本组踢毽子总数超过乙组,高兴地跳起来。此时,老师兴奋地参加比赛,并把踢毽子数记入了乙组之中,顿时乙组的总数明显增多,这时甲组孩子才反应过来喊道:“这不公平!” (甲组4 人,乙组5 人)老师乘机提出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公平呢?”有的说:“甲组也再加1人。”“如果不允许加人呢?”这时孩子都安静了,他们都在思考。“算平均分。”一孩子喊出来,“学校考核我们数学考试成绩都是用平均分。” “那我们能不能用每组的平均个数来比赛呢?”老师便水到渠成地引入“平均数”这一概念,与大家共同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往,不少老师教学这一内容时,只是单一地进行讲解,学生听得直打瞌睡,可是这样把问题情境创设得富有竞赛性,不仅把枯燥的数学内容变为情趣多而意味深的游戏,以情导知,以知促情,而且使学生真正感悟到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当然还是初步的,但却是有价值的),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七、创设学科渗透化的问题情境

  学习“百分数”时,在优美诗文中,计算百分数问题,语数结合,趣味浓浓。例如:秋风秋叶落,秋时秋草枯,秋高秋气爽,秋霜添秋色。

  (l)请朗读这首诗,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2)这首诗一共有多少个字?“秋”字有多少个?占全诗总字数的百分之几?

  (3)你能找一首诗,这首诗中一个字出现的次数至少占10%,推荐给全班同学读一读吗。

  把数学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学生感到很有新意,于是下课后,学生找诗,读诗,计算,经历了找、读、算的过程,学生经历了动手、动嘴的实践过程,感受丰富,收获丰硕。

  情境的创设,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教师紧扣教材,明确把握问题情境创设的目的,找准思维训练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在问题的重难点、疑点、关键处进行教学上的加工、创造,创设出形式多样、有利于激活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但是,什么事情都不能极端化,教学中为了情境而情境,依赖教学的“情境化”,好像数学课没有问题情境,就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数学课堂终归以知识的传授为主,不是游乐场,只是为了迎合学生的快乐,有的教师创设一个情境后,孩子们都显得特别兴奋,争着要发言,一堂课热热闹闹,但却好像少了些数学味。我们还发现,有时老师往往想创新,随意地改动教材,有时还把握不准教材的意图。另外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生活经验”不是“生活情境”。但“生活经验”常常是被具体的“生活情境”所替代的。课堂上学生沉醉在游戏的兴奋之中,而没有了数学思维。没有了数学思维的数学,也就违背了数学的本意。有些教师想方设法创设的问题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有时适得其反。特别是一些低年级的孩子,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一旦离开了“情境”,就不知道怎么办了,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

  创设的问题情境还应该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教学中,我们不能简单化地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更不能死搬硬套他人的方法,不能一味地用“生活化”“活动化”“趣味化”冲淡“数学味”,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活动课、说话课,甚至游戏课。

  总之,精心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数学知识,能帮助教师突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紧扣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设置一个个“跳跳就够得着”的思维障碍,让学生在好奇心的牵引下,在不断克服困难、挑战困难、战胜困难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螺旋式上升和发展,唤起求知欲望,燃起智慧的火花,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投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中,从而得到发展。也就是说,融入贴近生活的、有趣味的、新奇的、开放的、冲突的、竞赛的、学科渗透的问题情境的数学课堂将会散发出独特的魅力,牢牢地吸引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生发出鲜活的生机。

  【参考文献】

  [1]夏俊兰.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动”力机制[J].教师教育, 2010(3):42.

  [2]窦仕龙.课堂提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教育研究与评论, 2009(12):19.

  [3]黄爱华. 黄爱华与智慧课堂[J]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4):33.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