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15198177376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做数学”不仅仅是做数学题

更新时间:2017-03-22浏览:评论: 条

  湖南省郴州市第九完全小学 邓卫星

  关键词:做数学;理念;实施策略;

  在2011年4月举行的“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决赛颁奖典礼”上,北京市数学会会长刘来福教授发言中指出:“学数学不是为了做题!做题,一不能创造财富,二不能建设国家。”“小孩子刚开始接触数学,不做题是会不了的,但光做题,孩子一辈子也学不到数学!”。刘教授的话有如石破天惊,一石激起千层浪,说得太好了,“做数学”不应该只是光做题,而是“研究数学、使用数学”!弗莱登塔尔也认为:“数学既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看来数学研究者的理论是相通的。

  “做数学”意指在数学教学中,应把学生作为思维认识的主体。如果可能,每个人都应参与数学,亲自体验一下数学。参与数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积极地参与发现工作,知识是在有目的的活动中聚集、发现和产生的,而不是将数学作为一个现成的产品,“教条式”的灌输给学生。这里强调的是产生,而不是强加给学生。我们并不认为,信息式的知识没有价值,但这些知识只有在有目的的活动中才是有用的。在数学教学中,应坚持“做”,因为它比“知道”更深刻,更有助于掌握知识。

  然而怎么实施“做数学”呢?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怎样才能带领和引导学生将数学做出来呢?我通过几年的教学研究,并通过几种方式的体验来实施了一系列的“做数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得“做出来”的数学,从“做”中体会,从“做”中巩固,在“做”中应用,让我的学生从此爱上数学。

  在生活情境中“做数学”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思维为过渡的,但他们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把数学问题回归于生活情境,通过“做数学”的方式让学生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不可分。

  例如,我在教“认识人民币”这个内容时,一年级的学生尽管年龄小,但是在生活中都有过“购物"的经历,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中,我通过模拟这个生活场景,设计一个以小组为单位的购物活动,让小组中的一名学生扮演“售货员”的角色,其他学生扮演“顾客”的角色,用人民币按照自己的需要购买相应的学习用品,“购物”结束后,小组内同学互相欣赏各自购买的物品,交流自已的感受和花了多少钱,一堂数学课在愉快的“购物”中结束了。学生们不仅认识了人民币的面值,而且学习到了去买东时如何让与人交流,轻轻松松的“认识人民币”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学到生活中的“学问”。

  在学习了六年级的“比和比例”之后,我在课堂上问孩子们:“我们每周星期一都要升国旗,有没有同学想过我们升旗的旗杆究竟有多长呢?如何测量教学楼前面的旗杆的高?”多数学生都觉得无法测量。于是我拿出一根提前准备好的长2米的竹竿,带着孩子们来到操场上,将竹竿笔直的竖在地上,测量出竹竿的影长是1米。然后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长的2倍,你能想出测量旗杆高的办法吗?学生很容易的联想到旗杆的高也应该是它的影长的2倍。当然这时教师要强调“在同一时间内”,并对学生的想法给予肯定。学生很快测量出旗杆的影长,算出了旗杆的高。接着又问:“你们能用比例的知识写出求旗杆高的公式吗?”根据比例知识,学生很快得出竹竿长:竹竿影长=旗杆高:旗杆影长(或旗杆高:竹竿长=旗杆影长:竹竿影长)的公式。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尽量以启发为主,让他们自己动手,自己推测,自己验证,这样,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做数学”的价值。

  在自主探究中“做数学”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之中,进行自主探求知识的活动,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这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性学习。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的“可能性的大小”时,我设计了一个分小组摸球实验活动,盒子里面有1颗红色的玻璃球,3颗黑色的玻璃球,每次从盒子里摸1颗球,一共摸20次,然后统计摸到的红球的次数和黑球的次数,从而用数据来体验说明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小,摸到黑球的可能性大(实验结果A)。可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1个小组的摸球结果却大相径庭,反而是摸到红球的次数多,摸到黑球的次数少(实验结果B)。这个小组的人员怎么也无法接受大部分同学的结论,因此我引导学生探索分析:“别的小组有这种情况吗?”同学们都摇摇头,我接着提问:“你能用可能性来说一说这两种实验结果吗?”学生马上回答说:“出现实验结果A的可能性大,出现实验结果B的可能性小。”我肯定学生的观点,说:“是的,实验结果B的情况偶尔也会出现,但出现的可能性比较小,十个小组中只有一个小组出现了实验结果B的情况”。紧接着,我又启发学生,“你们能算一算全班同学(即十个小组)的数据,看看实验结果如何?”通过计算全班的数据发现结论也正好与实验结果B一致。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各抒己见,敢想、敢说、敢问;在遇到意见有分歧的时候,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观点,积极探索、不断进取,从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在交流和讨论中发生思想的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对“可能性的大小”理解地更深刻,更透彻!

  在动手体验中“做数学”

  动手体验的目的主要是指向知识的获得过程,旨在通过学习者独立的探索,做出发现或猜想,建构自己的数学认识,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7]在课堂上,能够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我都会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去操作,在操作中理解、内化知识的形成过程。它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探索和认识世界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既能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又能非常牢固的掌握知识。

  例如,在学生学习了六年级的长方体、圆柱等规则物体的体积后,我让学生设计一个较为科学的计算萝卜体积的方法并且进行实验,以下是学生的一些做法:

  (1)把萝卜看成近似圆柱体,在心里作适当“割补”测量出它的底面半径和高进行计算。

  (2)将萝卜蒸软后捏成近似的长方体,量出长、宽、高,进行计算。

  (3)将萝卜装入足够大的长方体或圆柱体的容器。再用沙子填补其余空隙,算出容器体积,减去沙子体积,就是萝卜的体积。

  (4)将萝卜放入一个大于萝卜体积的圆柱体容器内,并装上高大于或等于萝卜的一定量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再将萝卜放入水中完全浸没,看水面上升了多少,再次量出水面高度,他们说这一部分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萝卜的体积。

  最后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这几种方法中,方法四是最快最实用的一种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然后大家各自回到家中后分别去计量土豆、苹果、梨子等等的体积,其乐无穷。

  在这个做的过程中不但体现了分析类比、等积变形、代换思想等数学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学生的不同思路进行了碰撞,潜能得到开发,动手、探究能力也得到发展。

  在小组合作中“做数学”

  我们所面对的每一名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我们的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照顾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他们人人学数学、做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做”不同的数学,要做到这一点,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小组合作学习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名学生都有操作发言的机会。更可以相互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了温情和友爱,又充满了互助与竞赛,既增强了合作意识,又提高了交往能力。

  我在教学四年级的《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课时,我到学校的实验室借了很多的材料,分装有几个篮子里,上课的时候,每个小组拿一个篮子,利用篮子里的材料自已想办法做一个平行四边形。我准备的材料有两长两短的砐管、钉子板和橡皮筋、两长两短四根小棒、三角板两副、直尺、方格纸、铅笔等。然后提出操作要求:六人一组,每人选择其中的一种材料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自己独立制作,也可以两个同学相互合作完成。我发现在小组协助合作下,每个小组都有自已不同的创作,他们做出了好几种平行四边形:请你们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说说自己的做法和理由。

  (1)方法一:用吸管摆。

  (2)方法二:在钉子板纸张上围一个平行四边形。

  (3)方法三: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4)方法四:用直尺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5)方法五:用小棒摆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6)方法六:用两块一样的三角板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让我很振惊,老师完全没有教给他们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情况下,通过自已的动手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就已经发现了平形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这个特征。

  “做数学”不仅要反映数学活动的结果——理论,而且还要反映得到这些理论的数学活动及具体的思维方式。通过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做数学”的环境,通过“触摸”数学,让学生在学习中扮演了主动角色,学生像“研究者”一样,自己发现和探索问题。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奇速优客

    相关文章

    奇速优客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