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15198177376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课堂因学生质疑而“流光溢彩”

更新时间:2017-03-13浏览:评论: 条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本文从让学生多说、激活学生的质疑意识入手,培养学生质疑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宗旨,使学生在学习中质疑,在质疑中学习,培养出更多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激活鼓励质疑意识质疑积极性

  有位留英学者指出:英国学生的创新能力之所以强于中国学生,是因为英国的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中国的学校教学中教师则主要帮助学生完成答案。前者的课堂教学中问题越多,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越强烈,思维能力也越旺盛。后者在教学中的问题越少,学生就少思考、少动脑,由此造成学生不爱问、不会问,这就是目前数学课堂教学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重视学生的质疑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今天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学生质疑意识和质疑能力是非常缺乏的。我们在平时的各类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境:新课结束,教师问“今天学习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懂的吗?”学生鸦雀无声,教师也草草收场。这样的质疑,实在是无疑而质,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问自己想问的,疑自己想疑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质疑问难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让学生多说,激活学生的质疑意识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外部表现。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因此,在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讲的机会,通过多讲的口头表述练习,培养学生的勇于质疑的意识和勤于提问的习惯。

  例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如果让学生讲一讲“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这二者之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学生就可能会发现这样一些问题: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0为什么不能是分母?0为什么不能做比的后项?

  二、 发现鼓励,培养学生的质疑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相信学生学习的潜能,充分尊重学生探求知识的需求,让学生敢于说出心中的困惑。

  有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在执教“轴对称图形”这一研究课时,课上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树叶”是轴对称图形,一位同学立即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老师,我在书上看到过,同一片树叶的左右两边是没有完全相同的,所以不可能是轴对称图形”,这位学生说。老师充分肯定了这位学生的独特见解和勇敢质疑的学习精神,再通过全班学生的交流讨论,使全班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理解。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质疑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教师要用心认真倾听并加以充分肯定,保护学生敢于质疑的心,提倡敢于质疑的精神。

  三、 引导激励,提高学生的质疑有效性

  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都是按照教师预先设定好的问题进行回答,这样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而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是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不能让学生漫无目、不加思考地提出一些非数学问题或与本课学习无关的问题。例如在低年级“倍数关系”后的练习课教学中,先由教师出示情境图:图中有狮子1只、老虎3只、松鼠12只、海鸥7只、梅花鹿8只、铃羊10只,提问:“小朋友,你根据图中的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啊?”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什么动物最多?什么动物最少?铃羊比梅花鹿多几只?狮子和海鸥共有几只?从表面来看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但问题的质量及与本课教学目标的指向性很低。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以提高学生质疑的有效性。教师可以直接要求学生提出倍数关系的问题,或者教师可以先进行示范性提问。

  而高年级的学生虽知识储备多,数学能力也较强,但提出的问题却非常浅显,缺乏深度。其实,这与教师平时的教学引导有密切联系。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不能急功近利,以分数为唯一的指标,只要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并且能够自行解决就可以了,忽略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少中高年级的学生依然会把“谁比谁多(或少)几?谁和谁一共是多少”作为质疑的首选。小学生个性活跃,喜欢问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追根问底的心理特征,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其提问的深刻性。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有一位学生问:“12一定比13大吗?”老师说:“你有什么不同的观点吗?”学生说:“一个小正方形的12就没有一个大正方形的13大。”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我们比较12和13的大小是在同一图形或同一数量这一前提下讲的。学生又追问:“如何比较刚才那个小正方形的12和大正方形的13的大小呢?”另一位学生说:“先分别计算出小正方形和大正方形的面积,再分别除以2和3,就能比较出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关系了。”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