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15198177376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抓住课堂对话时机

更新时间:2017-02-12浏览:评论: 条

  策略:有效的课堂对话总是出现在某一时机,把握好学生矛盾处、疑难混淆处、开放性的内容处、文本“关键词”处等时机展开对话,教学方能事半功倍。

  叶澜教授说过,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中共同创意的过程。那么,对话出现在教学的什么时候最有效,又如何跟进?我们用“微格研究”的方式追踪了数学骨干教师的课堂,发现有效的课堂对话总是出现在某一时机。

  一、在矛盾中巧用对比来对话

  课堂对话的重要前提是有共同的有价值的问题,这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进而通过对话达成共识的关键。学生之所以不愿意对话,就是因为缺少能引发其兴趣的并具有强烈矛盾冲突的问题。而没有对问题的对比思考、深入分析,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就不牢固,难以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正所谓“心求通而未达,口念欲而未能”。教师适时地用对比的方法揭示矛盾,就能引发学生对话的兴趣,使学生对知识点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在教学有关“倍数关系的应用题”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比较出倍数关系两种类型的不同,可以巧妙地出示两道类似的应用题:

  (1)图书馆里有故事书328本,科技书是故事书的8倍,科技书有多少本?

  (2)图书馆里有故事书328本,是科技书的8倍,科技书有多少本?

  同学们尝试解答这两道题的时候,都用乘法计算,他们说:“凡是倍数的都用乘法去计算。”这时,教师不要立刻判断这种说法是错的,先让他们集体来检验一下,当他们发现自己的错误时,心里矛盾极了,不由自主地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都是倍数的关系,但解答的方法却不同呢?”由此引发了学生间一场小小的讨论和争辩,达到了我预想的目的。最后,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告诉我:“老师,我明白了。”“老师,我知道了原来倍数关系的应用题不一定是用乘法,最重要还是看题目中的标准量。”我会心地笑了。

  二、在疑难、混淆处展开对话

  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及认知经验的局限,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常常会产生障碍, 此时教师若能抓住机遇,展开对话,会使学生的探究欲望不断上升。

  例如,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分数的除法》第5课时,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练习课。新授课时,学生不管理解不理解,一味用方程解答,貌似正确率很高。在练习课上,我出示了这样一组对比题:

  (1)冬冬家买来一袋15千克的面粉,吃了,吃了多少千克?

  (2)冬冬家买来一袋面粉,吃了,正好是9千克。原来这袋面粉重多少千克?

  我问:这两题有什么联系?先请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请两个同学板演,果然两位都选择了方程解法。我顺势引导,你想和谁的解法对话?请同学分析错误原因,明确第1题时已知单位“1”,应该直接和单位“1”面粉15千克相乘求得吃了的千克数,不需要用方程解。第二题单位“1”未知,用方程解。我再出示课件小结了两种实际问题的区别,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学生受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的制约,对差异性愈小的相关概念容易混淆,所以需要在相似易混处设问,展开对话,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准确、更深刻。

  三、在开放性的内容处展开对话

  教材中的开放性内容适合通过课堂对话来学习。开放的对话含义比较宽泛,这里主要指为防止学生思维定式所设计的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方向的对话。

  开放性的对话需要注意三个方面。对话的目的:引发新的探究点,将学生的思维带向新的高度。问题的性质: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发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学习者的回答:学生在教师引导的教学对话中,分享各自的认识,反思不同思维的目的与结构。

  学生思考片刻后跃跃欲试,得出了两种思路(见下图1、2)。组织学生讨论后最终得出第3种方案(图3)。

  四、在凸显文本中“关键词”处展开对话

  学生1:“数学很简单呀,只要我看准了一些字眼,就会做了。”

  学生提到的这些字,就是应用题文本中的关键字词。针对“倍数关系的应用题”解答中出现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问题处理的灵活性不够。他们找不到问题中的关键词、句,找不准解题的突破口。因此,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和题目文本中的“对话”,让学生主动发现题中的关键词,如一共、还剩、增加、减少、比……多(少)、照这样计算等,一一用符号标示出来,并相应地对这些词句进行转译或者换算成加入符号元素的算式,使问题简单化、清晰化。

  如,武汉长江大桥长1670米,比南京长江大桥短5003米,南京长江大桥长多少米?根据第二个条件可以将“南京长江大桥-5003=武汉长江大桥”换算成“武汉长江大桥+5003=南京长江大桥”。

  关注到了关键词句,学生能更好地掌握题意和数量关系,提高思维的灵活性,进一步内化思路,不会做的情况就会慢慢减少了。

  学生2:“数学题,变来变去都是一样的。”

  万变不离其宗,是数学最为突出的一个特征。应用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难点,因为数学题的条件、问题及结构千变万化,形成了现实中浩如烟海的数学“题海”。面对做不完的题目,没有方法,老师和学生也只能缴械投降。怎样才能找到解题的真正钥匙呢?与文本展开对话是不可小看的一种方法,在数学的“题海”中,只要深入阅读理解题目,最终发现:数学的题目虽然千变万化,但基本结构大体相同,题型也不会变化太大,很多时候只是换了另一种说法,题目的意思根本没有改变。

  例如,(1)一个长方形的操场,它的长是200米,宽是100米,它的周长是多少?(2)一个长方形的操场,长是200米,宽是100米,小明每天都绕着它的四周跑一圈锻炼身体,你知道小明一天跑多少米吗?

  课堂对话应当把握好时机,需要教师遵循恰当的表述方式。一是准确。问题清晰,科学合理,能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教师在发问过程中要选择正确、朴实、简洁、明了的语词。二是启发。发问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教材内容的实际,走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使学生能充满自信地参与学习活动。三是系统。每个问题不是孤立的,要设计好一堂课的难易层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同时要关注发问与后续教学行为的衔接,更要观察学生的应答状况,及时调整问题的难度,使整堂课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四是适度。课堂对话难易程度的选择应适度,有利于更多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抓住对话时机,选择适当的对话策略,修炼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把对话聚焦在学生如何思考和思考什么这两个问题上。如此,课堂对话定能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通源小学校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