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1-22
-
2019-12-17
-
2018-05-03
-
2018-04-20
-
2018-04-19
更新时间:2016-12-20浏览:次评论: 条
2021-01-22
2019-12-17
2018-05-03
2018-04-20
2018-04-19
【关键词】多重阅读文本感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都努力尝试着引领学生感悟文本,拉近与文本的距离。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与文本走得更近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第二课时的教学来谈谈这一问题。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讲述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偶然相遇并相处的生活片段,表现了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忽略生活小节的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品格,以及他关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教学本文时,如何通过文本的语言让学生在脑海中再现他们相处的几个场景,进而在体悟中建构出丰满、多面的人物形象,感悟伟大的爱因斯坦的人物品质是教学的难点。为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预设几个目标指向较为明晰的主要大问题,引导学生采用知识性阅读、发散性阅读、感悟性阅读与文本对话,与作者相交,在多重而又逐层推进中让爱因斯坦这一人物的形象在阅读体验中生发出来。
一、 表里相依,矛盾拐点处引思考
选入教材中的文本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都是经过作者和编者精心选择与加工的。大多的句子都隐匿着深刻的内涵,建构着语意场所塑造的客观世界,折射着作者的价值倾向与情感态度等。而这些往往都源自于文本所创设的广阔的平面世界中,不易被发掘,只有让学生借助品读文字体会其语意表象背后所投射出的真正意义,才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得到语言实践的体验,进而提升语文素养。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品读文本时,要让学生从读开始,抓住文本中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这些细节架构出文本的立体感,这样才能看着更清晰,读着更深入,悟着更有味。
以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第二课时为例,教学伊始,我借助对文中词语的复习,引导学生再现文本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回顾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相撞”“相遇”“相处”这三个场景,让学生在这样知识性的阅读回顾中理清内容上的立体架构,让学生对文本的认知更清晰、更具体可感、更触手可及。由“文中的小女孩是怎样评价爱因斯坦的呢?”这个问题,导入全文的学习。随后,我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文本。通过抓住“女孩直纳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和“我说也是嘛,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这两句话感悟小女孩眼中的爱因斯坦并不伟大。同时,再具体抓住文中的语言文字体会爱因斯坦的“不伟大”,通过三次见面,抓住爱因斯坦的外貌、语言以及他的工作室感受小女孩眼中的他不修边幅、不懂穿戴、不会整理的特点。不仅小女孩觉得爱因斯坦不伟大,就连爱因斯坦自己都觉得不伟大。然而就在此刻,当大家沉浸在感悟爱因斯坦的“不伟大”之中时,我出示描写爱因斯坦杰出贡献的一段资料,引导学生感受“他是一位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他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一位科学巨人”。从而引出问题“这样一位科学巨人,难道他穿戴、整理这样的事情都不会?都学不会?那他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精力都去哪儿了?”让孩子们脑海中产生矛盾的冲突点,思维进行碰撞,从而进行思考与质疑。此时此刻,我引导学生又一次回读课文,再次捕捉文中的语言文字,从文本中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去感悟体会。这样的阅读指导,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峰回路转,众里寻他千百度而沉溺于知识内容的表层时,以矛盾为思考的拐点,让学生蓦然回首于表象矛盾背后诱因的思考中。
二、 粗细相循,寻觅想象中悟品质
文学即人学,每一篇课文都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充盈着丰沛的人文真情。“魔鬼就藏在细节里!”在语文课堂中,要想让学生既能够掌握语言技能,又能够透过文字获得真情,就离不开对文中细节的挖掘。文中那简单的两句动作描写,工作室里场景的刻画都传神地描绘出了一个时时刻刻都在思考,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科学研究之上的人,他就是这样一个潜心研究、惜时如金的科学家。这也是本课教学中应该突破的重难点。
细节一:无时无刻地“思考”
由第一处的矛盾点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再读文本。学生再一次回读课文的时候,此时此刻的阅读就让学生围绕“这样一位科学巨人,他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精力都去哪儿了?”这一问题去思考。在读的基础上,同学们不难发现文本中的“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和“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其实就告诉我们爱因斯坦将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思考科学问题,研究科学了。当然,“思考科学”这样的说法过于笼统,范围相对而言比较广,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他究竟在思考什么呢?那除了走路时在思考,他还会在什么时候思考呢?做科学研究,除了思考,他还会一面干什么一面干什么呢?教师创设一系列的情景,引导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想象说话,在说话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原来他的时间都用来思考,用来实验,用来阅读……他把一切都献给了科学研究,从而感受爱因斯坦惜时如金、潜心研究、不拘小节的人格魅力。
细节二:工作室乱得“一塌糊涂”
文中对爱因斯坦工作场景的一处描写也是作者在文中独具匠心的点睛之笔,这样的工作环境,似乎在向读者传递一些信息。因此,教师在此处应该好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品读感悟。在初次阅读时,我们领会到的可能是“爱因斯坦他不会整理”这样的信息。但通过仔细地阅读,我们就会发现,表面上看似传递给我们的是“爱因斯坦不会整理”,深入地研读之后发现,更多的是在表示“爱因斯坦对工作的执着与投入”。正因为他将自己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工作、思考、研究,所以,他就没有时间整理工作的环境、自己的穿着等,这不正是反映了他惜时如金、潜心研究、不拘小节的人物品质吗?
这样收放有度、粗中见精的问题设置,让学生除寻觅出细节中隐匿着的人物品质之外,还以发散式的语言形式训练、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进而使学生对人物品质的理解与体认更深入、更深刻。
三、 情理相据,俯视大观时塑形象
对《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的设定中,我就确定“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以及关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作为教学目标中极其重要的一点。那么,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去感悟爱因斯坦的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品质。当然,在解读爱因斯坦这一人物时,我们应该透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逐层深入,如抽丝剥茧般渐渐走进这个人物。因此,当第三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时,就应该更多角度地来认识爱因斯坦。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浏览、回读、再回读这样的三读文本,层层深入,对爱因斯坦形象的体悟也逐渐丰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第三次回读文本,教师就需要引导孩子从全文入手,跳出仰视群峰的牢笼,画一处大观全篇的审视视角,俯视全文倚靠自己的情感体验,根据自己的理性判断与思考,情理相据,把握文章的主旨,透过文章的语言文字,多角度地体会爱因斯坦这个人物。此时的读,更需要孩子静心走进文本,更需要将之前学到的阅读方法、体验运用其中,这样的阅读才会不仅有表层的标签式收获,还有让人物形象走向丰满的提炼与升华。所以,有的孩子能够从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母亲的对话中体会到他的为人谦虚,有的孩子能够抓住爱因斯坦的神态体会他幽默风趣,还有的同学能够从爱因斯坦的言语中体会他童心未泯……
在三读文本的过程中,我将读的方法教给学生,第一处:小女孩是怎样评价爱因斯坦的?让孩子们带着知识性的问题读文本,这次的读是知识性的读。第二处:他的时间都去哪儿了?他的精力都去哪儿了?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加以理解文本的语言文字,去体会原来爱因斯坦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科学研究之上,这是发散性的读。第三处:你还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爱因斯坦?这就需要学生运用课堂上教师教给的阅读方法及自身的独特体验融会贯通,从而获得自己的独特感悟,这是感悟性的读。因此,这三次阅读的方法同样也是逐层深入,逐步凸显爱因斯坦的伟大特质。
总而言之,引导学生对文本尽心感悟需要教师用教学的眼光审视文本、解读文本,引领学生站在不同的视域语境下解析文意,让其平面的文字叙述变得更立体可感,使学生在多维度的阅读体验中获得更多的阅读体验与阅读能力。对于阅读教学的多维度理解,能帮助教师在更科学立体的理念之下,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学习,从而更好地把握语言运用能力,这正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
奇速英语时文阅读学习机:从时文阅读中受益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对于个人职业发展、国际交流和全球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发布时间:2023-09-15 浏览:85次 评论:条
奇速英语时文阅读学习机:培养英语语感的有效途径 在英语学习中,语感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语感是语言学习者对语言的理解和感知
发布时间:2023-09-15 浏览:184次 评论:条
突破传统英语学习,奇速英语时文阅读学习机 传统的英语学习方法往往注重语法和词汇的学习,而忽视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然而,
发布时间:2023-09-15 浏览:129次 评论:条
奇速英语时文阅读学习机,让英语学习更高效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如何高效地学习英语成为了许多人关注的焦点。奇速英语
发布时间:2023-09-15 浏览:198次 评论:条
奇速英语时文阅读学习机:英语学习的全新革命 奇速英语时文阅读学习机以其创新性的学习方式和全球时文资源的整合,引领了英语学
发布时间:2023-09-15 浏览:91次 评论: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