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15198177376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转换“数量关系”角色·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更新时间:2016-06-23浏览:评论: 条

    郑蕙 福建省连江县第三实验小学 350500

  关键词: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小学数学

  随着课改实验教材应用的深入,老师们不约而同地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这一领域所出现的问题较多,不再像以前使用旧教材那样,能思路清晰地找到所求问题的相关条件,有序解答问题。新教材对“数量关系”的淡化,造成教师普遍认为新教材不需要注重数量关系。总结几年来的实践、研究经验,我认为“数量关系”在新教材中并没有被抹去,实现新教材背景下其角色的转换,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1、转变教学思想,提升教学理念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每个学生解题时的“路径差”和“时间差”,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学习后劲。教学中,大量死背硬套数量关系式是扼杀学生创造力和学习潜力的短期行为,对长远能力发展无益;为此,我们的教学理念、方式必须作出相应调整,把人为模式化的训练变为无声渗透,让数量关系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源泉,在以后的学习中终生受用。

  2、理解运算意义,建立基本数量关系

  加、减、乘、除四种运算意义是解答各类问题的基石。关注数量关系要有备而学,不能等出现问题才补救。在低年级这四种运算意义的建立过程中,我们应同步渗透数量关系的教学。新教材在这四种运算意义引入中,大多是形象生动的图画情境,教师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看图列式的层面上,可先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引导学生描述这个情境,逐渐过渡到让学生学着用三句话的模式较完整地进行描述。

  如“除法”,主题图是分苹果,要求学生能说出:共12个苹果,平均分到4个盘里,每盘放3个。独立说、同位说、分组说,多说多感悟,经训练过渡到让学生看图说出“这幅图告诉我们什么,可求什么?”也就是实现“生活原型——数学问题”的转化过程,引导学生会看图、读懂图,把题目中的故事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图文合一。这种从“图”到“文”的过渡,启发学生有条理地表述图意,对条件和问题有整体感知,感受它们间的关联,体会到通常两个条件可求出一个问题,求一个问题就要找相关的两个条件,同时为后面半图半文或全文的应用题学习打好基础。

  3、加强专项训练,培养数量关系的洞察力。

  在弄清题意、分清条件和问题后,分析数量关系是关键。新教材不提倡机械背诵定论,但我们也不能完全任学生处于一知半解的混乱状态。培养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在教学中相当重要。为此,我们可进行以下训练:

  (1)“生活化”训练。

  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与经验可增强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敏感度。如我们可在创设情境时向学生提问:“帮妈妈买盐,你通常会考虑什么?”学生会自然想到买几包、每包多少钱、需带多少钱的问题,其实这些就是我们常说的数量、单价、总价。联系实际使学生明白它们之间的相关性,避免僵化的记忆。

  (2)“配对”训练。

  “配对”训练是指看问题找条件或者看条件推问题的能力。看问题找条件,从问题追溯到条件(分析法)。看条件推问题,从条件推向问题(综合法)。

  根据已有的两个条件可求出什么问题?并进行适当对比,感受条件与问题的相关性,让学生意会到数量间无形的关联,对解决两步或以上应用题时寻找中间问题起到桥梁作用,也为其有序高效地提取、处理信息做好充分准备。

  (3)“矛盾”训练。

  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通过多余条件、缺少条件,给学生制造思维冲突,触发他们对数量关系的深刻感悟。

  如:售票点星期五卖出80张票,星期六卖出95张,这个售票点星期日卖出多少张票?学生经过分析发现三天卖出的票数没有任何关系,都要补上能反映三天间票数关系的条件才能求。由练一题引伸到练一组题,而且形成明显的对比性,使学生对数量关系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升。

  以上例子中,对题目的呈现方式作了适当调整,就把解决问题所需数量间的关系融到盾冲突中,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使其对数量间的关系有深刻感悟,这是死背公式无法替代的。

  4、渗透解题策略,建立数量关系模型。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数学思想支持下的解题思路、方式和方法。实际问题变化多端,结构不尽相同,要学生发现其中的数量关系也不容易。因此,注重提供和渗透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策略和数学思想,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显得尤为重要。常用的解决问题策略有:

  (1)模拟实验法

  有些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比较隐蔽,单凭想象学生无法实现形象——抽象的过渡,可创设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角色模拟,帮助理解题意。

  如:“一座大桥全长545米,一辆5米长的货车以每秒10米的速度行驶,通过这座桥要多少时间?”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学生往往错算成:“545÷5”,如果用橡皮当货车,书车当大桥,让学生模拟货车过桥的过程,他们便明白货车行驶的路程应包括车身长度,从而正确列式:“(545+5)÷5”。

  (2)画图法

  画图比实验模拟抽象一些,可浓缩题目的主干,直观清晰呈现,是数形结合思想的高效体现,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低年级可引导学生画示意图,中高年级陆续渗透连线图、线段图、表格、集合图等形式。

  (3)列举法

  当遇到的问题难以跟学生原有的知识建立直接联系,找不到突破口时可采用列举法。“鸡兔同笼”是运用这一策略的成功例子。从较小数据入手引导学生逐一列举,发现规律;再引入较大数据,为学生搭建运用规律、创造跳跃列举法、取中列举法的平台,实现减少列举的次数,高效解题。实际上,列举法的作用远不止于找到正确答案,它对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运用假设法解“鸡兔同笼”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4)转化法

  把未知转化为已知,复杂转化为简单,是转化策略的优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转化策略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平面、立体图形的计算公式推导,“等积变形”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体积计算等。让学生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掌握转化策略,对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有很大帮助。

  解决问题的策略多种多样,但不能让学生简单记下来,关键是感悟。在老师的点拔下,由学生自主体验、概括、运用,做到利用策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提炼策略。在积累一定的策略经验后,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各种相近的题型和方法,建成一定的数学模型,形成一些基本的数量关系。如:

  (1)商店运来红毛衣25包,蓝毛衣15包。蓝毛衣的包数是红毛衣的几分之几?

  (2)商店运来红毛衣25包,运来蓝毛衣的包数是红毛衣的3/5,蓝毛衣有几包?

  (3)商店运来蓝毛衣15包。蓝毛衣的包数是红毛衣的3/5,运来红毛衣多少包?

  在学习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后,通过这样的对比、梳理,可引导学生归纳基本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解题方法,明确之间存在的同一性和相似性,以揭示其背后的共同模型,对题目数量关系的实质有深层的理解,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思想、程序和方法。

  新一轮课改实验,解决问题的成果初见成效,存在的问题还有待各位同行共商研究。撑起“数量关系”的桅杆,给解决问题的教学准确定位,构建高效课堂,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参考文献:

  [1]叶儿.合作学习,让思维之树茁壮成长[J].数学通报,2009。

  [2]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郑蕙(1974.9),女,福建省连江县,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第三实验小学,小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问题解决”。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