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15198177376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以问题情境为依托,精心构建思维场

更新时间:2016-04-28浏览:评论: 条

  ——探求小学科学课堂中思维场的构建策略

  浙江省临安市昌化镇第二小学 陈爱中15906652939.

  所谓课堂教学思维场就是学生在充分动脑后,在交流碰撞中所产生形成的一种带有思想意识痕迹的场所,也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定智慧的空间载体。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意识地引发问题冲突来精心构建思维场,以促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思维品质得到不断地发展,从而逐渐养成长期思考的习惯。

  (一)设置梯度式问题导入课堂,引发思维

  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各板块教学的导入环节,从设“疑”入手,以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作引领,有目的地为学生的交流研讨等思维活动搭好支架,便于学生理清学习思路,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如,针对中高年级学生导入到设计模拟实验方案时,对于PPT所呈现的实验器材图示,分别模拟什么,如何展开模拟实验等内容,教师可通过设计梯度式的问题来引领学生展开思维活动,为实验过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还能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案例1-1】五上《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中,在介绍实验装置、讨论实验要求的环节时,笔者有梯度地设计了3个问题:

  (1)这些器材分别模拟大自然的什么?

  (2)你打算怎样用这些器材来完成模拟实验?

  (3)你觉得观察到哪些现象才能说明土地被雨水侵蚀了?

  学生在上述问题的引领下展开交流讨论,不仅明确了器材模拟的内容、实验的具体操作方法,还可以在预设中进行有效地预测。沿着这一根主线进入课堂研讨,不仅充分体现了模拟实验的价值所在,还有利于营造研讨活动的思维场,促进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深入地思考。

  (二)设置问题冲突突破主题,聚合思维

  小学科学课堂中,主题教学过程是教师适时地制造“冲突”或是引发“冲突”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不断地去解决“冲突”的推进过程。这是学生充分运用比较、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对现象、实验数据等的分析比较,来转化为理性的认识或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完成科学概念的建构过程,是学生的思维得到历练和提高的过程。

  【案例2-1】《神奇的小电动机》,当学生发现小电动机接通电源飞速转动时,老师设置问题情境:如果我们把它的外壳拆了,再接通电源,还会转动吗?绝大多数学生因受前概念的影响,认为还是会转动的。在学生的猜想中,衍生了下列渐进性问题的实验探究:转子接通电源会转动吗?怎样才能使它转动呢?转子一侧加磁铁,转子会转动吗?只要两侧同时加磁铁就会转动吗?等一系列的实验验证过程,最后,再让学生分析、理清转子为什么会转动的真正原因。

  学生在不断引发的问题冲突中,进行深入地探究。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会有很多的发现:发现转子一侧加磁铁,转子会转动;当转子两侧同时加同极磁铁时,不会转动;而同时加异极磁铁时,则会转动。根据上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学生通过分析交流,从而发现转子转动的真正原因。学生在一系列问题的引领下,在不断的问题冲突与突破的过程中,也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这种以问题冲突为基础的探究热情的产生和不断地解决,已成为形成学生思维发展动力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三)创设长时实验情境,为思维场赢足时空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整合,形成核心教学板块。围绕核心任务,设计相应的探究问题,展开教学,为学生留足实验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关注发现,积极思考,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案例3-1】在执教《使用工具》一课中,针对探究工具的用法环节,笔者设计了四项挑战任务的活动。对于挑战活动内容分三步进行:

  (1)小组同学选一选:针对各项挑战活动分别可以选用哪些工具来完成?

  (2)小组同学试一试:领取实验材料,分工合作,分别使用第一栏中所有选择的工具,进行一一尝试,然后确定最合适的工具。

  (3)小组同学议一议,并完成实验记录单:分别说说,完成每项挑战活动最合适的工具是什么?并说明理由。‚说说并记录:我们组认为最有趣的挑战活动是( ),分别选择了( )去挑战,结果发现( )可以完成挑战,( )不行,我们认为( )最合适。ƒ从挑战活动中,我们小组还有什么新发现?

  凭借直观感受,在选择工具的环节,学生针对每一项挑战任务会选择很多种不同的工具,学生在尝试中才能发现,自己的选择不一定是可行的,合适的。这样学生的认知冲突就自然地展现出来,探究的欲望进一步激发起来了。

  【案例3-2】《放大镜》一课,把认识放大镜镜片的特点和凸度特点认识的两个探究实验,进行整合成一个渐进性的研究主题。教师为各小组提供一套结构性材料并围绕实验设计核心的探究问题。学生围绕如下的实验记录单,进行分组实验探究活动。

  (是的画√)

  镜片‚玻璃片ƒ镜片④玻璃球⑤空烧杯⑥围棋子⑦玻璃棒

  是不是放大镜

  放大倍数排序 号 > 号 > 号 > 号

  我们的发现

  把解决重难点问题的任务目标进行恰当整合,使小组实验探究活动层层深入,使课堂处于长时的有效探究。从而促使每一个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在学生的互动交流中,从行为交互走向了思维交互,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深化探究问题延伸课堂,为思维场提供再生点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一个好的课堂结尾能将教学小课堂带入到学生的人生大课堂中去。在课堂看似结尾的环节处适当地设置问题冲突,为学生思维场提供生长点。

  让学生将探究深入下去,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

  【案例4-2】在共同体研讨课中,我校某某教师执教《空气有重量吗》。回放初次磨课时,其实验环节的设计:托盘天平两端分别放上充足气的排球和橡皮泥,调平托盘天平,再放掉排球中的空气。学生发现天平及指针向橡皮泥这边倾斜了。由此得出实验结论:空气有重量。课就此结束。

  在笔者的指点下,对于实验环节进行了拓展延伸。把原本的橡皮泥,换成了一杯更方便增减的绿豆。并增加了以下环节,当验证出空气有重量时,师提议:我们再来个挑战:看谁有办法能验证出,我们放掉的空气,到底有多重。在学生的讨论生成中,确定在排球这边的盘里再加放绿豆,直到 天平再次恢复平衡状态,再数一数,加了几颗小绿豆。加入的绿豆颗数,就是放掉的空气的重量。最后,还让学生算一算:四颗绿豆重一克,再算出放掉的空气的重量。

  本课通过对实验教学的进一步拓展延伸,促使学生探究的步伐往前再跨出了一大步。学生通过实验,将无形的空气重量转换成了实实在在的绿豆的重量。以儿童可以充分感知的小绿豆的重量为证据,证明了空气有重量。看似简单的小绿豆。它蕴含着学生不断探寻科学证据的过程,引领学生的科学思维不断深入的过程。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