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15198177376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强化学生发展 重视能力提高——以学生为本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更新时间:2016-03-02浏览:评论: 条

  陈碧云(福建省顺昌县建西中心小学353200)

  关键词:学生为本;数学生活;能力提高

  一、强化学生为本

  传统的数学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得知识的机会;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而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情感关注很少;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从“以教师为主,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模式教学观念向“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开放式教学观念转变,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识。

  文化反哺时代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他们有能力也有胆量怀疑教师和教材上的东西。学生不再是虔诚聆听,而是确信、理解、质疑,然后反思。学生“质疑”和“反思”,数学课堂从“物化”变成“人化”。

  现有的数学教师关注数学知识点,关注学习的效果,忽视学习过程与方法,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师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教师、课本为中心,过度练习,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与发展,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习的数学知识更多的是结论的知识,更多的是数学的技能和技巧,缺乏应用价值。

  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新课程注重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意味着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也是学生身体、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性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

  二、淡化教师权威

  以人为本强调小学数学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应该与学生的兴趣相联系。强调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自然就要淡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权威意识。反对传统教育中教师所具有的那种专断性的主导作用,由上级的权威者把所必须接受的东西传给下级的接受者形成的教育体制,不是教育,而是灌输、宣传。

  近年来,在急速的社会变迁面前,由于亲子两代人不同的适应能力,使年长一代在失去教化的绝对权力的同时,年轻一代却“反客为主”获得了新的信息。文化反哺使文化传承方向、教育方式发生逆向转变;主客体角色由比较固定变为频繁的角色互换;学习方式由自上而下为主变为上下结合双向交流。人类文化传递发生的这种变革,对教师的权威产生了巨大冲击。

  由于客观条件和诸多因素,传统数学教学的掌控者主要是教师,他们牢牢把持着教学话语权。这种教师主宰教学的状况,在文化反哺时代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学成为一种交流与分享,可以而且应该实现师生共同参与。

  文化反哺增强了当代学生的平等意识、主体意识,他们渴望与教师或其他学生互相沟通、探讨,渴望教师换位思考,理解学生的难处,彼此间建立起信任、平等的朋友关系。中国传统根深蒂固的“长幼有序”思想受到冲击,强调互动双方的地位平等以及互动双方应该共用一套社会标准。教育过程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打破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固定地位,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他们之间地位平等,当然也就不存在教师的权威,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

  鼓励创新意识。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创造知识的地方。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勇于生疑、敢于质疑、敢于追求真理、不盲从权威的探索和创造的精神。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学生提出问题,这是“问题解决”的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三、贴近数学生活

  小学数学应树立解决问题的教学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首先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也就是使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使数学抽象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我们在教学中,把那些枯燥的、脱离学生实际的应用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数学时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数学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

  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充满着许多学生熟悉的自然事物、社会事物、人的生活行为事件,从学生的生活中寻找原型,巧妙地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例如 :

  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让学生计算自己所在教室的总面积等等,就是生活与数学知识的有效结合。生活在数学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学生顺着这座桥去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回归生活学数学既使数学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到了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

  四、重视能力提高

  有的教师认为,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就要死记硬背口诀、公式和定理,让学生“记模式”“套范例”,并使用“题海战术”来“死磨烂打”,事实上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具体的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提升学生的视知觉能力。学生首先必须具备很强的视知觉功能,去辨识,去记忆,去理解。诸如“长短、点、线、面、方向、角度”这些体现着“数与形”的概念,学生通过辨识实际的物体,慢慢体验到它们“数量与形式”的不同,并学会以数学符号来表示它们。

  2.提升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数学里的符号、公式、方程式、图形、图表以及文字都需要通过阅读才能了解。学生不仅需要一般的阅读能力来理解数学中的文字,而且还需要特殊的阅读能力来理解数学中的“数与符号”。对于存在数学语言阅读理解困难的学生,首先应提高他们的文字阅读能力,其次是培养他们对“数与符号”的理解力,教师应查出学生对哪些“数与符号”存在理解上的误区,然后实施针对性的补救。

  3.提升学生对数学材料的概括能力。对数学材料的抽象概括能力是数学学习能力的灵魂。因为数学的精髓就在于它舍弃了具体的内容,而仅仅抽出“数与形”,并对这些“数与形”进行操作。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材料的概括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概括与推理能力。例如给学生这样一些数字:“ 1,3,5,7,”让学生概括出这列数字的规律后一位比前一位多,并根据规律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数(9)。最后,培养孩子对图形的概括与推理能力。例如给学生看这样一组图形:(←,↑,→,↓,)让孩子寻求其变化规则,顺时针方向每次扭转90度角,并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图形(←)。总之,通过“文字、数字与图形”这三种材料的训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对数学材料进行概括的敏感性。

  4.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对“数或符号”的运算操作能力是数学学习所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技能。学生在运算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有的学生乘、除法会做,但加、减法常出错,这是因为乘、除法主要依靠听觉记忆功能,会背九九乘法口诀表就OK了,而加减法因为计算时受进借位的影响,涉及视觉功能与记忆功能,因而更容易出错。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得结合视觉功能与记忆功能的训练加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综上所述,新课程、新理念时时刻刻冲击着小学数学课堂,这要求创造性地学习和实践数学课程标准,转变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情感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200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