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15198177376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浅谈农村小学阅读教学导入的几个问题及对策

更新时间:2015-12-02浏览:评论: 条

  广西合浦县石康镇红碑城小学 钟盛萍

  一、教师对导入不够重视,设计随意

  很多教师在备课时着重研究了如何教授重点和难点内容,往往把导入这个环节忽视掉,认为这几分钟的导入没必要深入地钻研,所以我们往往看到一些教师常常采用的是“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说:“今天我们来学习第*课,请打开书本第*页。”然后朗读课题。加上不能充分了解学情,致使设计随意。这样下去,久而久之,学生一定会感觉很乏味,进而对上课失去兴趣。

  二、导入缺乏趣味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自然、新颖富有趣味性的导入能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课堂的导入环节,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心灵上,象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但一些教师的导语较陈旧、古板,学生在一堂课的伊始就感觉到索然无味。例如:有教师在上《满山的灯笼火把》研究课时,采用了常用的“复习上节课内容”的导入方法,反复提问了几个学生“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整整花了差不多十分钟,显得冗长拖沓,没能充分发挥导语为学习新知识引路的作用。还有一些就是常用的“复习生字词”导入的方法。教师没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没能很好地吃透教材,导入这样陈旧、僵化的导入方式长期存在课堂之上。

  三、教师大谈特谈,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有些教师在上课前海阔天空,滔滔不绝,谈古论今,以为这样是极力渲染课堂气氛,但其实是对于导入的时间和度都把握不当,无形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针对以上列举的小学阅读教学导入存在的一些问题,我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一些对策:

  一、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情,深入解读文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学目标的完成,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实现。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形成了内在的需要和动机,他才能具有达成目标的主动性,教学目标的实现才有保证。教师要上好一节阅读课,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是对文本要有正确深入的解读。这样去研究“怎样教”才不至于跑题,设计出的导语才会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例如:我在教学《明天更辉煌》这课时,采用“背景知识”导入法,效果就不错。因为农村小学生知识面窄,信息比较封闭,对于香港的历史背景知之甚少,如果单纯依托文本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很难体会其中的情感,很难真正地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当我用多媒体展示了“香港的昨天与今天”后,学生既能理解当初“骨肉分离”的痛苦,也能体会到香港的繁荣与发展“融进了母亲的泪水、乳汁和力量。”学生在进行朗读时,那种情感的迸发就会水到渠成的。

  二、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阿西莫夫说过:”创新是科学房屋的生命力。”我们面对的对象是小孩子,他们对于新鲜事物有着极大的兴趣,喜欢新颖的导入方式。教师如果“两耳不闻窗外事”,对于新鲜的事物不闻不问,那很难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导语。但我们要创新,必须有种与时俱进的学习精神,正如萨特所说:“如果试图改变一些东西,首先应该接受许多东西。”例如:在前两年热播的电视剧中,深受观众喜爱的“穿越剧”已是红遍大江南北,说起“穿越剧”哪个学生不知?哪个学生不晓?但如何把这新鲜的事物为我课堂所用呢?我觉得只要你肯花心思去研究,一定嫩取其精华的。比如:有位教师在上《詹天佑》这课时,她的导语就充分利用了“穿越”的效应,上课铃一响,教师就说带学生穿越回到1909年参加一个有奖活动,老师的话语一出,犹如电光火石般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了。紧接着出示一则当年报纸刊登的征集“京张铁路”的路名有奖活动的新闻,那时的课堂,学生兴趣盎然,热情高涨,个个跃跃欲试。这样的导语,就会给整堂课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比如有的教师就成功地运用了当年小孩子热衷的偶像”蓝猫”导入新课;有的教师就采用电视上采用的“闯关”形式进行导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灵敏的“嗅觉”,把网络、媒体上的流行事物创造新地为我课堂使用。

  三、教师要学会充分利用其它学科的知识。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仅要精通语文学科方面知识,也要学习充分利用其它学科的知识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例如:在《花边饺子里的爱》可以利用音乐,播放一首《母亲》作为导入;或可以利用美术形式,从学生画的有关“母爱”的图画中选出一幅进行展示作为导入。《快乐的节日》也可用播放跟课文内容相似的歌曲——《快乐的节日》作为导入。再如:《赵州桥》的导入可以采用科学课的形式,用一张纸演示不同形状的桥梁设计所带来的神奇效果;《空气在哪里》的导入可采用实验演示什么是“空气”的方式进行。

  总而言之,导无定法,贵在得法,如果我们教师用心去设计出生动、新颖的导入方式,就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为完成好新的学习任务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