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15198177376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吕彦直生平及建筑思想探析

更新时间:2017-12-21浏览:评论: 条

  赵雅芝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

  关键词:吕彦直;南京中山陵;广州中山纪念堂;黄檀甫

  我国最早的职业建筑师出现于20世纪初,其中大多数人都是从海外留学接受了系统的西方建筑学教育之后学成归国的,例如留学美国的赵深、陈植、梁思成、童寯等,留学日本的柳世英、刘敦桢等。他们学成之后归国创办了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为我国建筑设计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或是努力推进我国建筑学教育的创立和壮大,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新的建筑学人才。20世纪20年代,吕彦直是最早回国发展并创办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的职业建筑师之一,在其35岁的短暂生命中为我国设计建造了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两组大型建筑群,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奠基人。

  一、 吕彦直生平及其家学渊源

  吕彦直(Lu,Yen-chin),字仲宜,别字古愚,1894年7月28日生于天津,祖籍安徽滁县。其父吕增祥,曾任李鸿章麾下幕僚,与清末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严复以及外交家孙慕韩等人成为终生挚友。1903年吕增祥去世后,在严复的安排下,吕彦直在1904年随其二姐吕静宜和姐夫严伯玉(严复长子)前往法国巴黎生活,1904——1908年在法国接受启蒙教育。1908年随严伯玉及吕静宜回国居住于天津,经严伯玉介绍师从著名翻译家、学者林纾先生于北京五城学堂(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前身,也是中国最早的国立中学堂)读书。吕彦直后来能将东西方建筑艺术融汇贯通,与这时的受教育经历不无影响。

  1911年清华学堂正式成立,吕彦直考取清华学堂留美预备部高等科,成为清华学堂首批入学的468名新生之一。吕彦直学习成绩优良,1913年毕业于清华学堂, 1914年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建筑学,于1918年12月20日获得康奈尔大学建筑学学士学位。毕业后进入纽约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建筑师事务所工作,曾跟随墨菲考察北京故宫建筑群,测绘整理了大量古建筑图案,在此期间“助美国茂飞建筑师尝作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及北平燕京大学之设计,为中西建筑参合之初步十年”。[]这段协助墨菲建筑师的工作、考察经历,对吕彦直影响甚大,为其日后的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1921年吕彦直决定回国,途中特意绕道法国巴黎并前往卢浮宫参观并因此结识了其终身挚友黄檀甫。

  回国后的吕彦直先是在墨菲事务所上海分所工作(茂旦洋行上海分所),继续完成金陵女子大学文理学院的设计事务。1922年3月离开墨菲建筑事务所后与过养默和黄锡霖合办东南建筑公司,此时与黄檀甫成为同事,参与设计了上海银行公会大楼的设计。其后,吕彦直与黄檀甫二人合作成立真裕公司,既承接房屋设计,同时也搞房屋租赁和修缮业务。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5月15日,孙中山葬事筹备处委员会公开登报悬奖征求中山陵墓设计图案,在这次公开竞赛中吕彦直获得首奖并担任南京中山陵建筑师。获得首奖之后,吕彦直成立了彦记建筑事务所,并以彦记建筑事务所的名义于11月3日与葬事筹备处签订建筑师合同。

  1925年4月13日胡汉民发表《致海外同志书》,明确提出筹建中山纪念堂的计划,号召人民“以伟大之建筑,作永久之纪念”,踊跃募捐,并成立“建筑孙总理纪念堂委员会”,公开登报向海内外悬奖征求纪念堂纪念碑图案,这是我国第二次公开向全世界征求设计作品的比赛,吕彦直再次获得首奖,担任广州中山纪念堂与纪念碑的设计师。

  1928年,吕彦直被确诊为肠癌,1929年3月18日凌晨,吕彦直在上海去世。

  二、 吕彦直一生成就

  吕彦直一生短暂而辉煌,在其35年短暂的生命中设计建造了令人敬仰南京中山陵以及广州中山纪念堂和纪念碑等建筑。在20世纪初中国的大型建筑设计基本上被西方人设计建造的背景之下,吕彦直先后两次在面向全世界征集建筑设计图案的比赛中获得头奖,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相当难能可贵的。吕彦直先生的这两组建筑作品,正可说明20世纪20—30年代的社会思潮及建筑技术水准,并由此形成了建筑界的新民族建筑流派。[]

  南京中山陵工程从1926年1月开工,由于经费问题将全部工程分为三部分完成,到1932年竣工,前后共计六年时间。在南京中山陵的建设过程中,吕彦直多次往返于沪宁之间,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带病居住在紫金山的工地上监工。南京中山陵是国民政府首次面向全世界征集设计方案的头奖作品,[]同时也是民国初年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一项重大工程。[]在经历了军阀混战,经费不足,运输困难等种种困难之后,前后历时六年终于完成了主体工程的修建。

  中山纪念堂的建设过程同中山陵一样充满了艰难与阻挠,广州中山纪念堂与纪念碑诞生于乱世之中,政局混乱、经费堪忧。纪念堂是一座采用钢桁架和钢筋混凝土的宫殿式建筑,前面是重檐琉璃顶,后部是八角形攒尖顶,采用蓝色琉璃瓦。不仅在形式上富丽雄伟,而且在功能上也基本能满足要求,是我国近代建筑史上重要的杰作。广州中山纪念堂是当时全国面积最大,跨度最大大的会堂建筑,也是运用现代建造技术实现民族传统形式的富有启迪意义的创新。

  吕彦直为中山陵和中山纪念堂作的两次设计,打破了由外国设计师统领我国大型设计的局面,充分显示了我国设计师规划大型组群、设计大体量建筑的才华,和努力借鉴传统遗产的可贵精神。这两项杰出的设计,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开创意义,对后来的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 建筑风格极其影响

  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影响,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是被动的在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激发和推动之下开始的。作为界定何为“现代中国”建筑的媒介,中山陵显示了正处于民族国家建设初期的中国,是如何通过建筑的途径来表达新式共和理想、追求现代化和民族性,以及在国际参照系内进行自我界定的复杂性。中山陵设计过程中对中国式纪念物的探寻,进一步推动了对于建筑的中国风格的探讨。[]

  (一)中国古式与现代元素相结合

  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在外观上都采用中国古典建筑样式,但在建筑细节和个别建筑元素上,吕彦直根据建筑外观及功能大胆取舍,用现代建筑元素代替某些传统样式。南京中山陵总体风格和布局基本是按照中国古代陵墓建筑布局,但是吕彦直在细部上进行了一定的取舍和改进。比如古代帝陵神道两端设有石像生以显示皇权威严,吕彦直将石像生这一元素去除,改为在墓道两端安置一对具有革命象征意义的“东亚醒狮”,这样一来不仅将古代皇陵的封建色彩削弱,同时巧妙利用东亚醒狮的象征意义来体现孙中山先生唤醒世人的革命意图。

  (二)建筑设计体现孙中山革命思想

  南京中山陵的平面适成一大钟型,评判顾问凌鸿勋认为此设计“尤有木铎警世之想”,虽然事后吕彦直也表明“此不过相度形势,偶然相合,初意并非如此”。但是这大钟型正好恰合孙中山先生警醒世人、“必须唤醒民众”的革命思想,正如其遗嘱开头就写到“必须唤起民众”以“求中国之自由平等”。这一图案形状也正符合当时的文化政治的意图。“没有任何符号能比“钟”更适合初生的民国,因为它还与西方文化中的革命和独立主题相关。”

  (三)中轴线的设计思想

  吕彦直以中轴线思想设计广州中山纪念堂,形成在同一中轴线上“前堂后碑”的空间布局。并且,广州近代城市中轴线由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和市政府合署大楼三座建筑构成。作为近代政党的礼仪中心,广州中山纪念堂给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提供了一个坐标点。这种以希腊十字平面、中国风格党部建筑统领前方的政治中心及城区规划方式,深刻影响了南京、上海等城市的中轴线规划。南京中山陵也是严格按照中轴线对称建筑,以中轴线将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前接起来,形成一组宏大雄伟的建筑群。均衡对称的平面不仅在建筑形式上给人以规整统一的感觉,更在使人置身于建筑之中时体会到由建筑而带给人的庄严肃穆之感。

  四、结语

  吕彦直设计的南京中山陵是我国第一次用现代建筑技术建造陵墓,同时也是最后一次为国家领导人建造陵寝。中山陵与中山纪念堂是我国“第一次古典复兴时期”的“中国固有形式”之建筑探索。中山陵是继承中国古典建筑的力作,是传统复兴的建筑设计,是初创我国现代建筑的开山之作。[]中国现代建筑有被动输入的痛楚历史,像吕彦直一样最早回国的第一代建筑师所做的工作正是将这种被动输入改为主动引进,将先进的西方建筑技术及理念与中国建筑之美的艺术相融合的探索。虽然时至今日,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探索有其历史局限性之束缚与缺点,但是在中国完全之古式建筑与西方建筑之夹缝中进行过这一独立的探索在其特定历史时期有其特殊的不可抹去的意义。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