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15198177376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浅谈传统手工艺艺术走出课堂与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再思考

更新时间:2017-11-08浏览:评论: 条

  田贺 1981.7.16 女 渤海大学 邮编:121013 讲师 博士 教学改革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课堂教学、地方经济发展

  前言

  就艺术而言,全球化的出现首先突破了诸多在以往看来难以逾越的界限,从而使不同的艺术之间有了更多的接触、交流、互动、吸收、融合、借鉴,以及在更宽广背景下创新或获得新的生存与发展机遇的可能。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以及不同的风格的民间艺术超出种种地域限制而融入到世界各地,为更多的人所感受与体会,同样也成为自然而然的现实出现我们的身边。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全球化所必然带来新的文化挑战与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文化重组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冲击。因而,包括艺术在内的不同文化如何在此“全球化”背景下实现良性生存与发展,则同样是十分现实与严峻的问题。

  民间艺术文化是一个民族情感和理想的载体,是大众愿望与审美的直接表现,它和生活紧密相连,是一种生活的文化,集体性的文化,一个地域共性的文化,它具有广阔的覆盖性,可以说民族的特征最直接的方式是由它的民间艺术文化所表现出来。根据“一带一路”艺术战略将丝绸之路中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的保护与传承,把发扬民族传统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作为主导性方针之一,这具有非常长远的现实意义。

  当下的教学理念需要在课程中培养学生对民间手工艺艺术文化建立新的理解,利用现代设计手段对民族题材与教学手法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赞新表达,是对流行艺术文化和民族传统重新结合的在发展。在“民族风”的设计表现上,需要在表达形式上不局限、有创新,精致与含蓄。寻找传统手工艺理念可以作为传统与时尚美学的契合点,在教学形式中把“民族风”设计得以充分的体现。

  一、民间手工艺创作在艺术学院中的信息素养人才培养模式

  适应高等艺术教学发展国际化的进程中,融合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传统理念,保持住国家传统的文化艺术教学特色,继承和完善中国独特的文化艺术教育体制,在原有教学传统的基础上,吸收最新的教学改革成果,力求反映新的时代条件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保持艺术创作的系统性、发展性与生命力是艺术学院教学过程中必不可缺少的教学模式。

  根据不同教学形式,在民间手工艺创作课程中推广信息素养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层次、不同思维模式的学生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每个学生通过基础艺术创作的学习,根据自身的差异性针对民间艺术进行不同形式的再创作。在教学的设计拓展环节,应鼓励积极的行动者类型的学生多多根据民间艺术进行创作。活跃课堂的创作气氛,对于总结思考的内容,多鼓励谨慎、逻辑思维类型的学生;在动手实践环节,可以积极鼓励实用主义者类型的学生,充分发挥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不同风格创作的学生,在信息素养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收集能力。在设计创作中大量的收集有关民族人类学、艺术人类学、民族史、民间艺术等相关领域的知识内容。通过各学科知识的集合总结,使得民间艺术创意能够更深层次的挖掘新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语言。不局限于某种教学形式,不断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较强的收集信息意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这种教学培养形式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够形成的,而是需要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由于学习风格的不同,不同学生对信息的获取速度和吸收效果不同,因此,将更丰富、更有价值的信息传输给学生,则需要与素养学习风格相结合,引导不同特点的学生更主动、更积极的学习。

  二、教学过程中民间手工艺实施与课题拓展

  在教学进度中课题与教学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具有民族文化认同的全方面能力的设计师。课题组的成员主要来至于艺术学院设计教学的教师与地方非文化艺术遗产继承人相互合作,在教学中继承传统艺术形式的制作与理论的讲授;然后,艺术学院内教师传授当今的西方艺术设计思想理念,由此中西结合的设计教学将培养学生成为未来设计师的重要资源,以此,培养出的学生将会更有担当构建民族特色的视觉艺术文化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设计产业能否充分挖掘民族艺术文化资源,增添本土艺术文化特色,设计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在传统民间艺术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解决学生创作的表现手法、技巧、技术的问题,注重培养他们的技能,更要注意民族精神的传承与领悟,引导学生学习博大深厚的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对本土艺术文化的认同感,烙下民族艺术审美情趣,潜移默化的树立起本土艺术文化的设计取向。“产学研”相互结合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思维、新创意的同时,设立一些“跨学科”的课程,在一些民族的、传统的领域不断发掘和新增一些如考古艺术学、博物馆学等相辅课程,从而拓展学生的丰富的知识量。

  其次,‘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要求教学带领学生在更广、更新、更具创造力的领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去选择和创作的空间,让学生在自己的作业或创作中不断与当代艺术相切合,体察社会、民间、底层和边缘状态的人生百态,重视思想、意图和观念的新式表达。采用民间“高手”来传承艺术的经验,学生与“高手”进行深度交流,实现知行合一。

  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教师引导学生或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艺术发生的“现场”,与社会、文化和市场接轨,进而学生参与“对外”交流并促进教学课程的大幅度外延发展。例如,带领学生进入博物馆、美术馆进行直观教学,以游学者的身份打破民间艺术教学的封闭性。这种走出去的教学方式,用老化说就是“理论联系实践”,用新话讲就是“接地气”。艺术现场的种种“活动”对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全面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融入社会的适应力都大有益处。

  三、非文化物质遗产民间手工艺与地方经济之间的互动

  随着高等艺术教育由社会的边缘发展走向社会的中心,与地区经济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也成为当下高校联系地方的重要战略目标。要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就要求地方政府与高校之间从战略目标的需要出发深入思考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寻求双方的优势,加强合作、共同努力,实现两者的互动双赢。

  而针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基础与转型方向,民间手工艺艺术课程对“教学服务型大学”的转型体为提供了新的教学支持。而教学服务型大学是基于高校的社会职能出发,融入“教育服务”和“服务科学”的理念,同时在服务地方经济时代背景的提出的高校新定位,其核心是服务社会,带动地方经济,凸现教学、创新的应用导向,彰显服务特色。对于服务型大学的内涵、特征、实施可能路径等须进一步深入研究,使其民间手工艺艺术能够更好的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并且在此过程中的教学着力点包括: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教学中服务型大学的办学理念与方式;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此同时,遵循人才培养体现服务地方经济的宗旨,加强培养与努力建设相适应的师资队伍;不断创新、创建有利于主体共赢互动的运行机制。

  在艺术学院中加强手工艺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教学计划的确定和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实施的全过程,都需要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市场需求,紧扣企业开设民间手工艺课程,针对岗位练技能,健全学校与地方之间的合作机制。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把民间手工艺推广到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形成高校与企业之间合作的共识;完善政策制度,形成“官产学”三重螺旋模式;加大资金投入,在搭建民间手工艺在校企合作的平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完善合作机制,建立校企合作规程及其评价标准的对策建议。

  同时,积极扩张培训市场,在地方一些妇联、残疾人协会等相关部门中建立起合作关系。依据地方经济发展目标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加强政策导向,充分发挥校内教职员工与非文化物质遗产传承人的积极性,结合所在地区下岗职工、妇女、残疾人进行人才培养,创造性地设计适合他们的培训项目,构件面向地区性的教育培训服务体系,为地区人才需求不断的注入新人才。

  总结

  某种程度上,正是全球化开放的前提作用下,大众文化为不同的民族提供一套交流的“元语言”与交流平台,在此基础上,不同的文化才能呈现出自身的优势。当然,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与在大众文化平台的表现,必然会导致民族艺术本身发声某种变化,但变化意味着失落与消亡,而是对于其审美文化资源的改变成为实时性开掘和创造性利用,将民间传统艺术与现代造型艺术创作的多元追求孕育成共生互动的生命整体,强调人文关怀、民间艺术传承对于学科核心的引领作用即新学科的发展与传统艺术的继承同脚步延续;并且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就要求地方政府和高校从实现地方战略目标的需要出发深入思考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实现两者的互动双赢。同样,可以使民族手工艺艺术的审美文化资源既获得新的机缘,又为广大群众所领悟。进而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珍视保护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发掘传统手工艺艺术的潜在经济作用,找到经济建设和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的结合点,推进地区艺术文化产业化建设,以此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价值与长远的实现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新民.区经济视野下的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11月

  2. 宋生贵.当代民族艺术之路传承与超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

  3.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9月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