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15198177376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微课的媒介属性认识与设计策略

更新时间:2017-09-29浏览:评论: 条

  辛楠

  [关键词]微课;媒介;设计;视觉性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9-0021-04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慕课的兴起,微课的制作在全国高校蔚然成风。如何科学地对微课进行设计、拍摄及编辑,提高微课的制作质量,成为摆在众多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微课以视频的方式在网络上进行传播,这种新的传播方式赋予了教学活动以新的特质,使其有别于传统的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在微课的建设中,有必要首先认识微课的媒介属性,在此基础上再来进行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一、微课的媒介属性

  微课是一种通过网络平台传播,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的教学方式。从狭义上看,它就是微视频课程;从广义上看,它还包括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内容,如例题习题、疑难解答等。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对它的定义就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与传统的教学活动相比,它最大的特点是超越了以往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方式,借助媒介进行制作与传播。没有摄像机、网络、电脑和手机这些技术设备,就不会有微课的出现和发展。可以说,微课是现代媒介技术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要认识微课必须正视媒介带给它的影响。

  那么,媒介在微课中究竟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呢?它仅仅是一个工具,还是有更积极的影响?在以往对于微课的研究中,媒介常常被看作是外在于教学活动的一种工具性因素,而微课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所具备的特点,很少有人关注它的媒介属性。现代传播学理论告诉我们,媒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中介,它对所传播的内容同样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加拿大学者伊尼斯以“传播的偏向”来概括媒介对传播内容所产生的影响,提出有些媒介更加适合知识在时间上的纵向传播,而不适合知识在空间中的横向传播,尤其是该媒介笨重耐久、不適合运输的时候;有些轻巧而便于运输的媒介则恰好相反,它们适合知识在空间中的横向传播,而不适合在时间上的纵向传播。麦克卢汉提出举世闻名的理论“媒介即信息”,认为“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1]在他看来,媒介所传递的内容并不重要,而这种媒介技术对社会及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和变化才是最需要得到重视的。在此基础上,波兹曼用“媒介意识形态”这一理论更明确地阐明媒介对所传递内容及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他指出每一种媒介都具有这样一种性质,它倾向于将社会文化引向某个特定的发展方向,“每一种工具里都嵌入了意识形态偏向,也就是它用一种方式而不是用另一种方式构建世界的倾向,或者说它给一种事物赋予更高价值的倾向;也就是放大一种感官、技能或能力,使之超过其他感官、技能或能力的倾向。”[2]媒介的“意识形态”不同于通常意义而言的由于阶级利益或其他原因所导致的扭曲认识,而是用来强调媒介自身所蕴含的偏向性这一含义。媒介的这种偏向性不是某些利益集团人为设定的,也不因为使用者不同而变化,而是由媒介自身的物理结构和技术特点所决定,在任何环境中都客观存在的。同时波兹曼也指出,由于媒介对文化的影响方式往往被它自身的实际用途所掩盖,所以它往往不易被发觉,具有很深的隐蔽性。在微课中亦是如此,摄录技术及网络传播等媒介所赋予它的一些新的属性,被掩盖在微课的教育属性之下尚未能够被清晰地认识到。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认识到,微课既是一种教育活动,同时它又是技术的应用结果,没有现代媒介技术就没有微课这种教学模式,它同样体现着现代技术对它所产生的种种影响,具有特定的媒介属性。

  二、微课不同于传统教学的特点

  媒介技术在微课中的应用,不是简单的“媒介”+“教学”,而是从内部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环境,使之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活动。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微课是通过网络传播的一种视频资源,带有强烈的视觉文化的特性。与以往的网络视频课相比,微课看似只是在时间上进行了压缩,在目前的微课录制中,有很多教师只是单纯地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实录加工成短小视频,教室还是那个教室,学生还是那些学生,讲课还是那样讲课。但是这样的微视频很难受到学生的欢迎。由于网络的介入程度不同,以往的网络视频课和微课有更加深刻的区别。我国网络视频课程最初主要依托于精品课程建设,是对课堂现场教学的实录,目的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网络发挥的作用仅仅是一个传播平台,它采用的还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录制下来上网仅仅是为了扩大传播。如同任何新媒介在产生之初往往被看成是传统媒介的一种延续一样,比如摄影产生之初就被看作是绘画的延续,对于传统的视频课来说,它的存在主要是作为课堂教学的翻版,网络和视频对于教学活动本身并未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而微课在高校的流行则是为了应用于慕课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微视频是翻转课堂课前自学的核心。“微视频资源的质量直接影响课前学习的有效性与积极性,高质量的微视频资源是优化FCM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3]慕课和翻转课堂作为网络化学习的方式,与传统的课堂和网络视频课的学习方式极为不同。网络视频课程是教育网络化的初级阶段,它的教学设计遵循的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规则,而微课则是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阶段。网络的使用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大体而言,微课在教学空间、教学呈现方式和教学语言三个方面,形成了迥异于传统教学活动的新特点。

  首先,微课的教学空间更加开放。传统的课堂教学,师生之间是面对面的交流,他们必须共处同一个物理环境中,教学活动往往局限于教室这一有限的、密闭的实体空间中。而微课的教学空间则打破了教室这一有限空间的限制,呈现出开放的、无限的特征。在第二届高校教师微课比赛中的获奖作品《洪水神话的文化比较》中,教师的授课背景用的是一个动态图,而在教学内容的展示中,一会儿是古代的中国,一会儿是古希腊,空间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自由转换,让观众深入其中,丝毫不受实体物理空间的限制。这是传统的课堂空间所不具备的一大优势,它是一个自由的虚拟空间,同时又能带来真实的体验,可以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会它所展示的教学内容、知识原理。endprint

  就以往的网络视频课而言,虽然在展示知识内容的时候也能够通过多媒体课件或视频的形式实现授课内容空间的自由转换,但是师生交流的空间仍然在教室这一环境中。慕课和翻转课堂追求的是学习的个体化、自主性,在授课时追求的是一对一的学习效果,授课空间的选择已经不再局限于教室,而是可以选择任意一个空间,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更显平等和轻松,更符合教师与屏幕前的学生交流。

  其次,微课更具視觉性。微课一旦在网络平台通过视频的形式传播,便带上了深深的视觉性。这一点使它更接近电视节目,而非平常的课堂讲课。波兹曼曾比较过印刷文化与电视文化,发现印刷文化的特征是“富有逻辑的复杂思维,高度的理性和秩序,对于自相矛盾的憎恶,超常的冷静和客观以及等待受众反应的耐心”[4],而电视文化则是支离破碎的“娱乐至死”,形象超越了内容,以视觉上的可看性来赢得观众。微课作为知识的传播虽然不讲究娱乐性,但作为视频资源,在对它的接受过程中教师是“不在场”的。因此,它必须好看、易懂、让人赏心悦目,要能从感性上吸引学生,然后从理性上给学生以启迪,否则就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最后,微课的语言是较为正式的口语。一般而言,语言可以分为口语与书面语,口语较为随意,服务于人与人的实时交流,短句多,语气词多,重复度高;书面语在使用时则严格遵循语法规则,长句多,讲究逻辑。微课作为录制的视频,它的语言风格则介于日常口语与书面语之间。微课的语言是口语,但是它不似课堂教学时师生之间面对面的现场交流,不能来回重复,不能带有很多语气词,讲究语言的精炼与严谨,且互动性少。这使它的风格有点像书面语,但又不能有很多的长句子。此外,在视频中可以有教师与现场学生之间的互动,但这种互动毕竟不是教师与屏幕前观众学生的互动,并且有时它会使作为观众的学生缺少一种面对面的直接感,成为一个观看的“他者”,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体验。因此,微课的提问的使用频率要大大少于课堂教学,而以讲授为主。

  三、如何利用微课进行教学设计

  根据微课的媒介属性,微课的教学应在有限的时长内,重新组织原有的教学信息,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

  (一)选择合适的微课课堂空间

  微课制作的最终目的是落实在学生的“学”这一行为上,在教学设计时不必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空间,在授课环境和内容展示空间上都可以有所创新,打破传统教室带给学生的刻板印象。首先,在授课环境上,教师有更加多样化的选择。拍摄时,可以选择现实的教室作为背景,也可以选择在演播室中拍摄,搭建起一些静态的景观作为背景,如选择白色或黑色的幕布,可以再放一些装饰性的书橱等,或者摆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道具。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建设有智慧教室,供教师拍摄使用,教室带有学校的标志,这也是不错的选择。也可以做出一个动态背景,利用后期抠图的方式把教师的形象加入进去。相较之下,采用传统的教室空间,教师站在讲台上,后面是黑板,前面坐着一排排学生,屏幕前的学生与其面对这样的空间,不如直接到课堂里去听课,现场听课的效果由于其直接性还要好过通过视频看教师讲课,所以将教室作为背景并不是最理想的选择。对于教学环境这一选择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发展的,比较两届全国高校微课比赛就可以看出,首届的获奖作品很多还是在教室中进行的,然而到了第二届比赛时,获奖作品几乎都选用演播室,教师直接面对镜头前的观众讲话,这样能够给人一对一讲课的感觉,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其次,除了授课背景的选择,教师在展示教学内容时,还可以利用视频剪接技术根据讲解的需要,随时转换空间,来配合知识点的讲解。譬如在工科类课程视频中加入录制的真人实验室实物操作环节,在文科类课程视频中加入现场情景模仿画面,这样会让教学的内容更加生动直观。

  (二)微课要注重视觉化展示

  首先,授课内容的选择具有视觉性。微课在选择知识点时,首要的标准是选择重点和难点。但是一门课程不可能将所有的重点和难点都拍摄出来,在这其中必然还要进行选择。因此,在保证知识的系统化前提下,可以优先选择易于表现的、具体生动的知识点作为拍摄的对象,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就会主动学习教师提到而又未充分展开的相对枯燥或抽象的学习内容。其次,知识点的展示具有视觉性。在讲解课程时,教师需要加入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图片、视频或者示意图等视觉性要素,使抽象的概念或原理变得生动形象。即使讲解内容没有精确的视觉要素与之相匹配,也可以加入一些相关图片或者文字框来辅助理解,比如讲到“公平”时加入一个秤的图片,以避免教师长篇大论使讲解看起来枯燥无味。PPT的制作同样应考虑到观众的观感,与平时课堂使用的课件相比,微课的课件字体应更大,字数更少,图片不但要大,而且清晰度要更高。再次,教师面貌的呈现具有视觉性。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但是在镜头之下,教师面对的是作为观众的学生,仪容仪表的重要性被放大。除了平时着装的要求,如干净整洁、大方等之外,还要注意镜头的需要。比如不能穿带格子和花纹的衣服,因为这样拍摄的时候会产生摩尔纹,视频有一定闪动;还要注意衣服与背景颜色的搭配,避免颜色接近。如需后期抠图的课程,主讲人不能有碎发,以免抠图时处理不好多抠或少抠影响视觉效果,最好的方法是将头发盘起,眼镜也不能有反光,可佩戴隐形眼镜,等等。

  (三)微课使用的语言要提前做好准备

  由于微课不是课堂教学这种面对面的交流,而是录制的节目,在录制中不能有 “恩”“啊”等语气词以及类似于“等一下,这个问题让我再想一想”等语气词,因为这些话语不仅减慢了视频的节奏,还给人造成一种不确定的印象。因此,在视频中不能有思考的过程,一切都必须提前准备,事先准备好讲稿,然后借助于题词器进行朗读,不然就会造成紧张。录制过微课的教师都知道,刚开始的录制是最慢的,因为如果对语言准备不充分,把平时上课的教案拿到镜头前,说起来就会特别别扭,而在镜头前临时组织语言是很困难的,这也会造成紧张心理,影响进度。所以应提前写好文稿,尽量避免临场发挥。文稿的写作应采用口语的风格,整体保持典雅的风格,但避免过长的句子和过于书面化的语句,并在录制时以说话的口吻自然地“说”出,而非“读”出来。endprint

  四、微课应如何扬长避短

  微课的流行建立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是微博、微信引领的微时代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是教育网络化、技术化的产物。然而正如波兹曼所言,“每一种技术都既是包袱又是恩赐,不是非此即彼的结果,而是利弊同在的产物”。[5]教育的网络化既带给学习以便利,有助于教学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它作为一种“视觉性”的学习方式又带有一种娱乐至死的天性和快餐式消费的特点。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它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并抑制其弱点,成为微课建设必须反思的问题。

  首先,要处理好微课课程碎片化与知识体系化的矛盾。微课的优势在于其“微”,时间简短,每堂课只讲授一个知识点。但是作为一门完整的课程,它无法像课堂教学那样把所有的知识点都涵盖,只能选取其中的一部分知识点,否则一门32课时的课程录制64个视频都不够用,64课时的课程需要录制的视频就更多了,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过于庞大,这将给学校和教师造成极大的负担。因此,既照顾到每个微课课程的可观性,又保证课程的体系化,这就成为微课设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做好知识点的选择工作。知识点不仅要选择重点和难点内容、易于通过屏幕传达的内容,还要考虑到它的启发性,能够启发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课下自学,从而围绕知识点建构起一个完整的体系。同时,在知识点的搭建过程中,除按照课本上的章节来展开外,还可以考虑以专题的形式来进行组织,将相关内容聚集起来,这样便于建立起知识点之间的内部联系,使课程体系更加清晰。

  其次,处理好微课课程易获得性与学习沉浸性之间的矛盾。微课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在台式电脑上进行,也可以非常方便地在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通信设备上进行。这本是一件非常便利的事情,但它同时也意味着学习不仅可以在非常安靜的环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同时也可以在嘈杂的环境中漫不经心地进行。这两种不同的状态带来的学习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只有沉浸于其中的学习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因此,为保证良好的学习效果,单靠学生凭借自觉性自己观看视频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通过适当的作业和思考题对学习内容进行强化。如果是翻转课堂可以充分利用课堂的讨论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教学视频的拍摄,同时也要重视与课程相关的配套习题、作业、测试等内容的设置,以及在线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督促。

  最后,协调知识信息化与思维训练之间的矛盾。微课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能够让学生轻松记住大量信息,这是它的长处,但是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把现成的概念和公式、事件等信息传授给学生,更是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波兹曼曾经深深地担忧过一个问题,电视不是让政治、经济、教育、宗教等以娱乐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把它们自身变成了娱乐,“电视把娱乐本身变成了表现一切经历的形式”[6],理性思维能力因此遭到损害。微课亦是如此,虽然它的内容是知识性的,但是它的表现形式同电视一样。为避免娱乐至死的可能性,它在加大信息量的同时,也要注意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视觉性因素可以用来打破知识看似坚硬的外壳,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能力,惟其如此,才能真正达到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的学习目标。

  总之,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的发展符合当代文化的潮流,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我们不仅要看到它作为教育活动的一般属性,也要认识到它的媒介属性,在此之上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并对它的优势和劣势有充分的预估,以此来扬长避短,使微课的建设真正做到实用、有效。

  [ 注 释 ]

  [1] [加]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5] [美]尼尔·波斯曼著,何道宽译.技术垄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 赵呈领,徐晶晶,刘清堂,等.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71.

  [4][6] [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