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5-05
-
2018-04-10
-
2018-04-10
-
2018-04-08
-
2018-03-30
更新时间:2016-09-02浏览:次评论: 条
2018-05-05
2018-04-10
2018-04-10
2018-04-08
2018-03-30
摘要:大学之光在于文化的积淀、精神的传承和学脉的延续。教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形成的教学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及精神生态的总和。大学教学文化建设是育人文化、学术文化、质量文化与制度文化等价值取向的统一体。实现四者之间的协调与融合,有利于更好地建设大学教学文化,发挥大学教学文化在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中的独特作用,从而持久地服务师生、大学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关键词:大学;教学文化;建设
一流的学生是一流大学的根本特征,大学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在于育人,育人离不开教师潜心教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必须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进一步强化本科人才培养基础地位,将一流人才的培养作为“两个一流”建设的重中之重,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然而,由于社会和高校自身的原因,基于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和教学的中心地位在高校没有得到彻底落实,高等教育发展中普遍存在重外延轻内涵、重科研轻教学(或者说轻育人)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使得教师不愿意在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视教学为“负担”,应付教学的情况时有发生。如何培育建设大学教学文化,调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重积极性,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成为高校在一流大学建设进程中必须思考的战略课题。
大学教学文化伴随着大学的产生、变化、发展而处于动态演进的状态之中。长期以来,对于大学教学文化的概念究竟如何下定义,内涵如何界定,学界尚无统一的定论。尽管如此,至少从字面上来看,教学可以解读为“教”与“学”,也就是师生之间基于知识的各种不同形式的互动,意味着教师和学生任何一方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作用都不可偏废。而文化是在特定自然人文环境下、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的群体中所共同传承与发展的思想、心理、情感、价值观、行为习惯等,是物质与精神的抽象统一体。因此,大学教学文化即是在“大学校园”这个背景环境之下,根据相关教学制度的安排,由教师与学生间通过课堂教学、课外辅导等互动方式而产生的,贯穿于教学主体与教学活动中的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与制度规范。同时,它也需要依存于外在的教学技术手段、教学设备设施、教学环境等实体的物质形态。所以,在探析大学教学文化时,既要关注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也不能够脱离承载教学活动的载体。
讨论大学教学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为提升大学教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积极的文化氛围与有效的精神动力,从而回归大学发展常态的根本之道。这也是国内高校突破发展困境,实现内涵发展,提升质量的必然选择,需要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人员等各种教学实践主体共同参与的一项重大任务。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对大学教学文化建设进行深入分析,期望能够对当前国内高校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一、教学文化是育人文化
教育的本质是文化育人,社会靠文化的传承而延续,靠文化的创新而发展。马克思曾经说过,“教育绝非单纯的知识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也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唤醒什么?唤醒学生生命中的灵性和欲求。”也就是说,唤醒既是一种教育的手段,也是一种教育的艺术。教育的本真就是精神的唤醒,而育人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任何一个阶段的教育都不能脱离这个核心。教育教学就是实现个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大学作为个体长期生活的地方,也是接受正规教育最高阶段的场所,对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与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同伴的言行举止、价值观念与整个高校内部所宣扬的信念价值观都是个体三观形成与培养的重要影响因素。
美国著名教育家爱德华·希尔斯认为,大学之所以能够成功确立并保持在学术制度体系中的优势地位,主要是因为大学既从事研究,也从事教学,大学培养自己的新生力量并为其他学术机构培养人员,确保自身在学术体系中的中心地位。大学存在的首要目的就是在于培育人才,它是自大学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具备的本体功能,也是考察大学发掘与弘扬人本价值的重要途径。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各种具有教学因素影响的活动,都存在着育人的价值成分。也就是说,通过教学,大学引领着学科未来,将其影响渗透到下一代;教师们因其与学生的关系而变得生动活泼。因此,大学教学文化建设首先需要树立培育人才的文化价值取向,同时这一取向也将直接贯穿于培养出何种人才,以及如何培育的全过程。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学问、技能,还承担着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职责。
中世纪古典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传承古典知识和道德塑造,而现代大学则是在古典大学的基础上转化为“以个性、创造性与批判性为指向” 的人才培养理念。尽管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的培养目标不尽相同,甚至差异较大,但都符合具体历史时代、具体社会背景,因而是一定时期下人类认知状况的真实反映,不存在对错、好坏之分。因此,形成适合当时、当地的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为师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提供较为明确的指向,是从育人文化方面建设大学教学文化的重要基础。
而人才培养的具体过程包括课堂教学,以及课堂之外、存在于师生之间基于知识、情感、态度等方面而产生的不同形式的互动。前者占据着师生教学活动的大部分内容,当然后者的作用也不能忽视,二者应当是处于一种互补共融的和谐状态。那么在各类具体教学活动中,凸显“以学生为本”“教学相长”等理念,则是落实育人文化的切实反映。为此,首先应当端正态度、营造良好的学风与教风,形成有助于师生关系良性互动、共同促进教学发展的学习型文化氛围;其次,所有相关的教学人员应当充分尊重并着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面对困难、自主解决问题,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新提供合理有效的引导、帮助;最后,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的思想、情绪等方面出现的误区,应当及时地加以调节、疏导,化解负面影响可能对其他同学产生的不利的效应,从而以积极的行动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和育人环境。
从设置目标到实施过程,是教学活动中培育人才的必经之路。而在这一过程中,以实际的行动始终坚持“学生为本”价值导向,是教师贯彻育人文化的重要体现。同时,学生也应当采取相应的行动,努力形成良好的学风,与教师一道共同改善教学,也更有利于师生协同进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基于师生间互动而产生的育人文化是大学教学文化建设的首要价值取向。
武汉大学在近期开展的“本科教育改革大讨论”中明确提出“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全面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服务保障体系,坚持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促进科研与教学良性互动、教育与教学有机融合,激发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重动力,核心目标就是要营造培育具有本校特色的教育教学文化和育人文化。
二、教学文化是学术文化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教育家厄内斯特·博耶就提出教学学术思想,并认为大学教师不仅应进行具有独创性的研究,而且应立足于其研究,寻求联系,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构建桥梁,并把其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大学学术由“发现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教学的学术”四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的要素组成。不仅如此,博耶还把教学学术置于这些要素中的最高层,认为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而且包括知识的转化和扩展。“教学支撑着学术。没有教学的支撑,学术的发展将难以为继”。
爱德华·希尔斯认为,一个学者的首要责任是从事教学和研究,其中每一方面又派生出许多责任,包括用正确的方式对待学生、同事、行政人员以及其他学术机构的同事。这就是说,教学活动除了具有育人功能,其本身作为传播知识的师生互动过程也是体现教师学术水平与学术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学活动也必然是以知识为核心内容的一种学术活动,同时说明了与“学生为本”的育人文化相对应,侧重整体教师层面来观察的大学教学文化建设,其价值取向更应当注重教师学术实力的提升,才能为教学活动提供更为丰厚的知识基础。所以,大学教学文化建设也需要树立追求学术的文化价值取向。
尤其在当下,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工作,如果说教学发展是高校教师发展的核心和关键,那么,确立教学学术思想则是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前提。确立教学学术思想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两个重要准则:一是要像对待学术一样对待教学,二是要像严守学术规范一样遵循教学规范。
肯·贝恩在《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一书中指出,教师们对待教学要像对待自己的学术或艺术创作一样,把教学当做严肃而且重要的智力创作,努力从仔细的观察和周到的分析中受益,从反复的修改和提炼中,从同行的批评中和跟同事的交流中受益。因为要像对待学术一样对待教学,一个好的教师就应该把单独的一堂课或整个课程的教学都看成是一个严肃的智力行为、一种学术成就、一种创造;把讲课、讨论、解决问题和其他各种教学要素都视作严肃的智力上的努力,这种努力如同他们做研究、搞学术所付出的努力一样,要求苛刻,意义重大。
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大学中谈起学术文化,则常常只有科学研究是学术,以及与之相连的学术自由,很少关注和讨论教学学术,或者借口由学术自由衍生的教学自由,逃避教学责任。诚然,学术自由是大学教师履行其教学和研究责任的自由,但正如爱德华·希尔斯所说:“学术自由并不能免除学者个人作为学术机构的成员所应负的责任。学术自由不是学者个人可以做任何事的自由,随心所欲的自由,说任何他们想起来要说的话。”
事实上,任何自由都非绝对的。自由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任何个体或群体的自由权利都会受到其所处的周遭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的限制。如教师群体,在高校中首先扮演的是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面前的“社会代表者”,其在学生面前的言谈举止,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及价值必须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是代表国家所宣扬的主流价值观的;作为科研工作者,其学术研究的自由是在国家或高校规定的权利范围内的自由,而不是无限制地随心所欲的自由。因此,教师教学、科研的自由是在国家或高校的规则、制度下的自由。
三、教学文化是质量文化
质量是高等教育领域持续探讨的话题之一。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以及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逐步渗入高校,国内大学也更加重视提升与保障教学质量。不论是对于人才培养,还是学术水平,都至少需要达到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的社会要求,才具有真正的价值。这些特定要求也就构成了一定的标准,来制约着大学教学活动所应当实现的质量与达到的层次,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以质量为导向开展教学活动,是现代大学的必然选择。大学教学文化建设也必然需要树立重视质量文化的价值取向。
具体而言,高校教学领域的质量文化作为一种管理形式,主要涉及的问题即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目标质量水平是什么,例如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具备或提升何种能力、师资队伍应达到的教学水平等,以及如何运用质量文化的引导、约束与激励的机制,来达到预期教学质量的目标。由于高等教育的特殊性,教学活动的目标应当重点围绕学生个体发展、教师教研提升以及社会服务质量增强等方面来科学地予以统筹设置。这些侧重人本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目标显然不同于企业角度强调的经济效益,所以在设定教学预期所要达到的目标质量水平时,应当充分考虑现有的教学实力,以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恰当地综合考虑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在实现各项目标的质量水平的过程中,教学管理者应当同师生一道,共同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的全面质量管理。因此,大学治理者既要在相关人员的意识中树立起注重质量的价值观念,也要改进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管理人员的工作作风,鼓励不同群体的成员积极地发现、分析、探讨与解决教学活动中的质量问题,将质量文化切实地落实到人的行为上,从而在实现预期教学质量的目标时,也能够协同促进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
从目标、观念到行为,由大学治理层自上而下、充分而全面地贯彻质量意识,使所有的相关人员参与到质量管理的行动中,因而在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质量文化的同时,也在逐步实现、完善和优化着自己的质量文化。所以,大学教学文化建设也理所当然地包含着质量文化的成分,遵循质量文化的价值取向也更能够有利于育人文化和学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奇速英语时文阅读学习机:从时文阅读中受益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对于个人职业发展、国际交流和全球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发布时间:2023-09-15 浏览:85次 评论:条
奇速英语时文阅读学习机:培养英语语感的有效途径 在英语学习中,语感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语感是语言学习者对语言的理解和感知
发布时间:2023-09-15 浏览:184次 评论:条
突破传统英语学习,奇速英语时文阅读学习机 传统的英语学习方法往往注重语法和词汇的学习,而忽视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然而,
发布时间:2023-09-15 浏览:129次 评论:条
奇速英语时文阅读学习机,让英语学习更高效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如何高效地学习英语成为了许多人关注的焦点。奇速英语
发布时间:2023-09-15 浏览:198次 评论:条
奇速英语时文阅读学习机:英语学习的全新革命 奇速英语时文阅读学习机以其创新性的学习方式和全球时文资源的整合,引领了英语学
发布时间:2023-09-15 浏览:91次 评论: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