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15198177376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大学教学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

更新时间:2016-08-30浏览:评论: 条

  摘要:大学之光在于文化的积淀、精神的传承和学脉的延续。教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形成的教学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及精神生态的总和。大学教学文化建设是育人文化、学术文化、质量文化与制度文化等价值取向的统一体。实现四者之间的协调与融合,有利于更好地建设大学教学文化,发挥大学教学文化在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中的独特作用,从而持久地服务师生、大学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关键词:大学;教学文化;建设

  一流的学生是一流大学的根本特征,大学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在于育人,育人离不开教师潜心教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必须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进一步强化本科人才培养基础地位,将一流人才的培养作为“两个一流”建设的重中之重,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然而,由于社会和高校自身的原因,基于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和教学的中心地位在高校没有得到彻底落实,高等教育发展中普遍存在重外延轻内涵、重科研轻教学(或者说轻育人)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使得教师不愿意在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视教学为“负担”,应付教学的情况时有发生。如何培育建设大学教学文化,调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重积极性,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成为高校在一流大学建设进程中必须思考的战略课题。

  大学教学文化伴随着大学的产生、变化、发展而处于动态演进的状态之中。长期以来,对于大学教学文化的概念究竟如何下定义,内涵如何界定,学界尚无统一的定论。尽管如此,至少从字面上来看,教学可以解读为“教”与“学”,也就是师生之间基于知识的各种不同形式的互动,意味着教师和学生任何一方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作用都不可偏废。而文化是在特定自然人文环境下、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的群体中所共同传承与发展的思想、心理、情感、价值观、行为习惯等,是物质与精神的抽象统一体。因此,大学教学文化即是在“大学校园”这个背景环境之下,根据相关教学制度的安排,由教师与学生间通过课堂教学、课外辅导等互动方式而产生的,贯穿于教学主体与教学活动中的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与制度规范。同时,它也需要依存于外在的教学技术手段、教学设备设施、教学环境等实体的物质形态。所以,在探析大学教学文化时,既要关注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也不能够脱离承载教学活动的载体。

  讨论大学教学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为提升大学教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积极的文化氛围与有效的精神动力,从而回归大学发展常态的根本之道。这也是国内高校突破发展困境,实现内涵发展,提升质量的必然选择,需要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人员等各种教学实践主体共同参与的一项重大任务。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对大学教学文化建设进行深入分析,期望能够对当前国内高校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一、教学文化是育人文化

  教育的本质是文化育人,社会靠文化的传承而延续,靠文化的创新而发展。马克思曾经说过,“教育绝非单纯的知识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也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唤醒什么?唤醒学生生命中的灵性和欲求。”也就是说,唤醒既是一种教育的手段,也是一种教育的艺术。教育的本真就是精神的唤醒,而育人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任何一个阶段的教育都不能脱离这个核心。教育教学就是实现个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大学作为个体长期生活的地方,也是接受正规教育最高阶段的场所,对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与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同伴的言行举止、价值观念与整个高校内部所宣扬的信念价值观都是个体三观形成与培养的重要影响因素。

  美国著名教育家爱德华·希尔斯认为,大学之所以能够成功确立并保持在学术制度体系中的优势地位,主要是因为大学既从事研究,也从事教学,大学培养自己的新生力量并为其他学术机构培养人员,确保自身在学术体系中的中心地位。大学存在的首要目的就是在于培育人才,它是自大学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具备的本体功能,也是考察大学发掘与弘扬人本价值的重要途径。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各种具有教学因素影响的活动,都存在着育人的价值成分。也就是说,通过教学,大学引领着学科未来,将其影响渗透到下一代;教师们因其与学生的关系而变得生动活泼。因此,大学教学文化建设首先需要树立培育人才的文化价值取向,同时这一取向也将直接贯穿于培养出何种人才,以及如何培育的全过程。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学问、技能,还承担着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职责。

  中世纪古典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传承古典知识和道德塑造,而现代大学则是在古典大学的基础上转化为“以个性、创造性与批判性为指向” 的人才培养理念。尽管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的培养目标不尽相同,甚至差异较大,但都符合具体历史时代、具体社会背景,因而是一定时期下人类认知状况的真实反映,不存在对错、好坏之分。因此,形成适合当时、当地的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为师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提供较为明确的指向,是从育人文化方面建设大学教学文化的重要基础。

  而人才培养的具体过程包括课堂教学,以及课堂之外、存在于师生之间基于知识、情感、态度等方面而产生的不同形式的互动。前者占据着师生教学活动的大部分内容,当然后者的作用也不能忽视,二者应当是处于一种互补共融的和谐状态。那么在各类具体教学活动中,凸显“以学生为本”“教学相长”等理念,则是落实育人文化的切实反映。为此,首先应当端正态度、营造良好的学风与教风,形成有助于师生关系良性互动、共同促进教学发展的学习型文化氛围;其次,所有相关的教学人员应当充分尊重并着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面对困难、自主解决问题,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新提供合理有效的引导、帮助;最后,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的思想、情绪等方面出现的误区,应当及时地加以调节、疏导,化解负面影响可能对其他同学产生的不利的效应,从而以积极的行动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和育人环境。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