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15198177376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改革发展路径的思考

更新时间:2016-08-30浏览:评论: 条

  摘要:目前国内高校英语专业布点过多、在校学生规模过大人才供需求者突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面临生存发展严峻考验。坚定地走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道路是新世纪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改革发展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英语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路径

  一、复合型是英语专业突破自身专业瓶颈的有效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人才市场对传统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的减少正是这种市场多元化需求的客观反映。应该看到,传统的那种单科的“经院式”英语语言文学类专门人才己供大于求,或者说那种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己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市场更多需求的是融合了其他某一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对此,少数高校还是作出了敏锐的反应。在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外国语大学就率先在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其后,北外和广外也加入了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行列,但大多数高校却抱着一种观望的态度,没有及时跟进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仅如此,高校外语专业究竟培养什么样人才的争论也一直是此起彼伏。直到20世纪末,由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起草,经教育部高教司核准转发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的正式出台才使这一争论稍稍得以缓解。《若干意见》在新世纪外语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方面明确提出:由于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趋势,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正逐渐减小。因此,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该说,这一要求实际上是为新世纪我国高校外语专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但遗憾的是这样一份重要的改革意见毕竟只是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一份指导意见,而不是政策性和指令性很强的部颁文件,这对众多高校显然缺乏强制性的约束力,未能引起高校办学者的重视,因而贯彻执行也就不够有力。毋庸讳言,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路蹒跚而行,由于认识不统一,观念未更新,对该培养模式的质疑和争论也一直持续不断,有时甚至还很激烈。其中,反对意见一方就是要保持外国语言文学的传统特点,以语言文学为自己的专业课程。他们认为,引进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势必导致学生的人文素质下降,外国语言文学的学科内涵受到了其他学科的冲击。搞得不好,外语非但没有学好,复合的其他专业也没学好,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非牛非马,四不像。个别院校甚至认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是“不务正业”和“急功近利”,质疑外语学科复合型专业存在的必要性,要求恢复外语语言文学学科的独尊地位和正统性。这种似是而非的争论虽非主流意见,但对处于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线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导致他们缺乏道路自信和模式自信,在拓展复合专业方向和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顾虑重重,放不开手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进程和效果。应该看到,复合型是一个完全开放性的新概念。它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开放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过程。从理论上来说,外语是一种技能,一种载体,只有当外语与某一被载体相结合,才能形成专业。过去常见的是外语与文学、外语与语言学的结合。当这种传统的外语人才难以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时,外语就需要寻求新的被载体。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

  《若干意见》认定:复合是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渗透。也有人认为,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是指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及一门(或一门以上)其他业或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用技能(以下分别称这两种学科为F学科和xl,x2…学科),能将x学科分别用母语和F学科的语言进行思维、转换及操作,同时能在F学科和x学科中创造出较为突出的的成绩,并能够将自身各种专业智能元素应用于实践,派生出高于各单一学科简单相加所能形成之效能的人才。戴炜栋将复合型外语人才定位为“具备掌握了两种专业实用技能的人才”,并指出,研究差异、适应需求、培育市场、推动发展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重要目的。新世纪《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也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其实也道出了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内涵,即外语基础和文化知识在其他专业领域的熟练运用方可谓复合型外语人才,这也就决定了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基本培养模式是“外语+其他专业方向”。简言之,复合型外语人才是同时具备外语和一门以上其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从实践层面来看,复合型的提出与实践从根本上突破了外语专业自身的专业瓶颈,为外语专业拓展了复合专业方向的极大空间,并呈现出一种开放性的态势,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当前,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正在试验的复合型模式就体现了开放性的特征,共计有五种,即:外语+专业知识、外语+ 专业方向、外语+专业、专业+外语和双学位。通过对上述各种模式的观察和比较,王守仁先生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高校外语专业采取各种方式培养复合型人才……较为通行的做法是采用“专业+方向”模式。这种模式中,专业是特指英语,方向是指复合的其他专业方向,也就是上述五种模式中的第二种模式。这种模式中的复合专业方向一般只要求培养对象掌握复合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即可,这对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便于操作实施,因而比较通行。当然,在高校外语专业领域,对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怀疑和抵触的情绪也时有发生,一些人对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不看好,并提出重归经典和回归本体的口号。这其实是对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内涵和意义缺乏深刻的理解,对变化了的人才需求市场缺乏理性的认知,这与当今世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理念也是相悖的。北外的赵宗峰先生曾选择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等国家的六所外国语大学作了比较研究,他发现:无论是语言专业还是语言文学门类之外的其他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成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主流发展方向。通过对6所高校开设专业的分析可以看到,极少有专业单纯将外语作为培养目标。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正在加速,我们正处于一个迅猛发展的时代,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模式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模式的改革必须依靠“转型升级”,而不是简单的“回归本体”。不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简单地回归本体是没有出路的。回顾本世纪众多高校外语专业改革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复合型突破了外语专业自身的专业瓶颈,为英语专业拓展了众多的复合专业学科领域,是英语专业领域的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极大地拓展了英语专业的生存空间,有力地促进了英语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复合型是新世纪英语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也是英语专业自身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二、应用型是英语专业服从办学定位和语言特性的内在要求

  在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除一本院校之外的大多数普通本科院校;狭义的则特指自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新建的本科院校,其数量己接近400所。有学者认为:新建本科院校是一个特定的高校群体概念,它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高校类型。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逐渐被统称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并以此与英国的“新大学”、美国的州立大学和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相对应。有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概念也随之诞生。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涵,学者们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专才’教育,是一种‘培养实用操作层面的技术型人才的教育’层次,是‘工程师’的摇篮。应用型本科既不同于普通本科,也不是3年制高职高专的增容。它和普通本科相比,更强调应用性和技能性。它和专科层次相比,强调一定的基础教育,强调一定的后续发展。也有学者提出“应用型本科教育,简单地讲,就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本科教育。”这些定义中带有共性的地方就是都强调培养应用性和技能性的应用型人才,这就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应用型本科教育本质和内涵的理解。应当认识到,“应用型本科教育” 既是新建本科院校对自身办学的层次定位,强调应用型教育,以区别于传统老牌本科院校的研究型教育和高职高专的技能型教育。同时也是对自身办学的功能定位,明确自身办学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是培养有应用能力的学生,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毫无疑问,应用型本科教育面向的是该类院校的所有专业,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自然也不能例外。对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英语专业的办学者应当要有高度的自觉和更清醒的认识。要认识到:首先,应用型是学校的总体办学定位,英语专业自身的专业定位要服从学校的办学定位,做到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学校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学校的一个专业必须与学校保持一致,相向而行,而不能另辟蹊径,甚至背道而驰。同时应用型也是学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要求,或者说是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那么,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就应当自觉地向应用型方向努力,始终坚持以应用能力为人才培养的根本导向,以应用能力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尺度和标准,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须知,当今社会需求的英语人才不仅是一个有人文素养的人,同时更应该是一个有实际应用能力的人。唯有培养出这样的人才,满足社会实际需要,才能真正做到保持专业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乃至社会的发展相同步,并最终实现协调发展的目的。其次,应用型也是语言自身特性和语言学习目的的内在要求。外语专业比较特殊,它有两方面的特性:既有人文性的一面,也有工具性的一面。它可以被看着人文学科,也可以被当作应用学科对待。高校层次不同,培养目标和规格也自然不同。但无论采用何种人才培养模式,任何高校的外语专业都要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则是外语界的基本共识。因为这是由语言工具性特点决定的,是语言学习的内在要求。教育部颁布的新世纪《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就明确提出了新世纪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即:“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和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新《大纲》还明确提出了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即:“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无论从培养目标还是培养规格看,新《大纲》都将英语的应用性特点纳入了题中应有之义。像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扎实的基本功”都被放在培养目标和规格的首位,“熟练地运用英语”和“较强的能力”实际上突出强调了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这个角度看,应用型本属于外语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是语言自身特性的内在要求。最后,要看到应用型本科教育要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所有环节,这也是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从头抓起,做到有始有终,这就是所谓的全过程。应用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加以全方位的实施,从课堂教学到课外活动,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从英语语言教学到复合专业方向的教学,都要贯彻应用能力培养领先的原则。由于应用型是学校对自己办学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总要求,因而英语专业在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建立、知识结构设计、课程设置衔接、教材选择使用、教学方法改革、课外活动安排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都应向应用型目标靠拢,都要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导向,以便做到全方位、全覆盖,这就是所谓的所有环节。总之,应用型概念的提出与实践既使新建本科院校找到了自身恰当的办学定位,也促使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回归到语言自身的特性,使之更加符合英语教学规律和二语习得之目的。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而言,应用型也成了它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和必由之路。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省级重点教研项目(2012jyxm500)、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013zy070)和黄山学院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012TszY01)的阶段性成果]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