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15198177376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论高等教育经济效益评估分析

更新时间:2015-11-07浏览:评论: 条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关于大学的各类评估和排名应运而生。在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欧美国家,对大学进行评估的民间机构或大众传媒普遍存在,其评价规则也较为成熟,评估结果得到社会较普遍的认同。相比而言,我国的大学评估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理论研究与评估实践都获得了长足发展,对国家制定教育政策、调整教育投资以及学生择校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评估高等教育经济效益,就关系到如何从微观上使高校教育投资使用效率最高,宏观上使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力发挥到最大的重要问题。

  一、高等教育评估与高等教育经济效益评估

  高等教育评估,顾名思义,即对高等教育进行价值判断。具体来说,高等教育评估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运用一定科学、可行的办法对高等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及其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优化教育的动态过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蓬勃发展,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十几个单位发表了三十余个大学排行榜,有关中国大学排行榜的网站更多达三十二万余个。高等教育评估之所以蓬勃发展,源于其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有的学者提出,高等教育评估具有坚定、自省、参谋、批判以及中介等五项功能,在总结高校发展的得失、建立高校与社会的沟通渠道、在提高高校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高等教育评估中,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评估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根据其投入的起点和实现过程的不同,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可被通常分为内部经济效益评估和外部经济效(或社会经济效益)评估。其中,前者侧重考察高等学校内部资源投入后的产出效益以及节约办学成本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效益;后者着重考察高等教育成果投入到生产过程中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与其他类型的评估不同,高等教育经济效益评估集中承担着面对有限的教育投入时,如何评价并促进优化配置高校教育资源,从微观上使高等教育投资使用效率更高,从宏观上使高等教育对国民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更大的重要任务。

  具体来说,高效经济效益的评估的作用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比较准确地衡量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提高社会对教育经济功能的认识,消除所谓教育是单纯的消费和福利事业的偏见,为制定正确的投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其二,可以开展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比较研究,更好地了解高等教育经济效益之间的差距及原因,寻求提高高等教育经济效益切实有效的途径;其三,可以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或其他相关指标体系,检查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否协调,找出薄弱环节,探索与社会经济发展更加适应的高教发展道路,并为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依据。这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必经之路。

  二、高等教育经济效益评估的理论基础

  高等教育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实质是要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使既定的有限教育经费投入高校教育后得到最大值的产出。当高等教育经济的实际效益非常接近这个最大值的时候,即可认为高等教育取得了极大经济价值。在此,边际效用理论可用于指导对高校进行经济效益评估。在经济学中,效用可以分为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总效用是指消费一定量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边际效用是指边际效用是指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据此可知,教育经费使用的边际效用就是指高校办学过程中经费在某一方面的投入(消耗)每增加“一个单位”(如每万元)时所引起的效用增量;教育经费使用的总效用则为高校办学过程中的财力资源在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等各方面的消耗形成的效用的总和。

  在西方经济学中,关于效用既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又有边际效用相等时总效用最大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指随着所消费的某种物品数量的增加,该物品对消费者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总效用增加的速度则越来越缓慢。高校在办学过程中,随着教育经费在某一个方面的投入量增加,在这一方面的边际效用也将随着教育经费的投入而逐渐降低,而在这一方面的总效用以不断减缓的速度增加。若高校办学所需投入的各方面投入的最后一个“单位经费”所产生的边际效用应当相等,则教育经费使用总效用最大化。

  三、高等教育经济效益评估的原则

  基于边际效用的相关理论对高校财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的指导意义,高校可以主动采用策略,合理考虑教育经费的流向,实现财力资源的科学配置。为了更有效地衡量既有的资源配置是否有效,应当综合考虑经济效益评估的一般策略和高校教育的特点,制定合理的评估原则:

  1.高校经济效益评估应遵循全面性原则。评估必须系统、全面地反映高校经济效益质与量的实际情况,涵盖效率、效果和效能三方面的内容,其中,效率主要是指教育投入产出的比例,数值越小,经济效益越高;效果主要表现为教育质量和科研成果,培养的人才和产出科技成果越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则效果就越好;效能等于效率和效果的乘积,综合反映了教育资源的状况,如高等教育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等等。

  2.高校经济效益评估应遵循可操作性原则。一方面,我国高校众多、情况各异,为保证评估的公平,应当设定符合我国之情,可在全国范围内通用的标准;另一方面,原始数据的收集要简便易行,评估使用的数据应直接取自相关的业务部门。因此,必须考虑学校事业单位的特点,使评估标准能够运用于高校实践,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为满足以上的要求,评估的指标必须满足清晰、直观、简练、便于收集材料、便于计算、便于比较、可以转化为其他指标等特点。

  3.高校经济效益评估应遵循可比性原则。我国各高校始在专业设置、办学规模和学科结构等方面始终存在着不同,评估的开展不能局限于校际横向对比,更要进行各高校自身与以前年度的纵向比较,从发展的角度全方位反映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变化。

  4.高校经济效益评估应遵循连续性原则。高校与企业一样,其投入有资本性投入和费用性投入之分,费用性投入当期耗用,当期发生效益,而资本性投入(如基本建设投入、仪器设备投入)的收益期就不仅仅是投入当期。评估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时,应当注重被评价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中长短期效益的综合考量。

  5.高校经济效益评估应遵循多样性原则。高校的产出是多样的,高校经济效益体现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多方面,资金来源呈现多元化,因此,对高等教育的评估既要反映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进度、速度和规模等经济效益的基本情况,又要着力关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的具体情况。

  根据上述原则,高等教育评估可从内部经济效益评估和外部经济效益评估两部分进行:前者包括“年生均教育经费”“年生均个人投资”“年生均占用固定资产量”“年生均事业费”“师生比”“科研成果转化率”等指标的测量;后者则对“高等教育对GNP增长的贡献”(可以采用“劳动简化法”,即通过劳动简化系数,将复杂劳动简化为简单劳动量,从中计算出因教育而增加的劳动量,再依此计算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适应经济发展的毕业生比例”等内容进行量化评估。将内外两部分的评估结果综合考虑,即可得出对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最终评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追求高等教育经济效益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高等教育经济效益评估必须在具体环境的前提下,全面计量个人与社会、直接与间接的经济效益。本文仅就高等教育经济效益评估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策略提出一些浅见,还远远不够。在实际的探究中,只有结合实际情况和具体数据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采用数学方法对高校经济效益进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