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15198177376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大学生民俗文化自信现状分析及培养途径初探

更新时间:2015-10-07浏览:评论: 条

  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苏龙高娃  

  关键词:大学生 民俗文化 现状 分析 培养途径

  一、大学生民俗文化自信现状

  大学生对民俗传统文化的认知,积极和消极并存。积极方面表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比较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心珍视民俗文化并愿意在行动上去参与弘扬民俗文化;部分同学虽然不太了解传统文化,但是愿意通过学习去了解和践行中华文化。消极方面则主要表现在大部分学生民俗文化自信的缺失和对民俗文化的消极中立态度。很多同学表现出对民俗文化认知的缺乏,却依然没有动力,没有愿望去了解和践行民俗文化。

  大学生除了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之外,大部分学生对西方的网络科技,食品安全,教育方式和影视资源呈认可并接受的态度。多数大学生认为在看完一部西方流行电影之后,自己对待生活的认识会有一些改变,但思想会比较充实。这说明在当前网络条件下,很多西方文化观念以影视,娱乐等形式给国内大学生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华文化在大学生中的认可度较广,但主要只停留于意识阶段,不愿意去付诸行动去发扬和实践,总体呈现出严重的民俗文化自信缺失状态。

  二、民俗文化自信缺失原因分析

  1.拜金主义使文化处于被“戏谑”的尴尬境地。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人们对利益和物质的追求似乎成为当代社会的共同目标。之前信守的“先人后己,重义轻利”的思想被遗忘在城市的角落,使文化也处于被“戏谑”的尴尬境地。一些走秀的电视节目也纷纷追赶时尚的潮流,宣称“理想”成了超人的“内裤”,不能随便展示。以及近期普遍流行的“屌丝文化”,使文化成为供人调侃,娱乐的对象。

  2.为迎合社会潮流而产生的文化“庸俗、低俗、媚俗”现象。

  转型期的社会形态下,容易出现一些真正适应时代变化,引领时代潮流的典范,也会造成很多人找不到合适的机遇而郁闷不得志。为了迎合社会潮流,使自己快速跻身名人致富的行列,涌现出一些以“自嘲,自谑”等方式曲解中国文化的“低俗、媚俗”现象。

  3.西方意识形态影响下否定中华文化的“文化西化”现象。

  据调查,约有60%的大学生通过网络方式接触到各种西方信息和文化。互联网和电子科技的发展普及,将西方的意识形态带入中国,给国人思想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以美国“三片”———薯片,芯片,影片为主要方式的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造成了明显的民俗文化自卑和文化西化现象。具体表现在对西方节日愈发重视,对中国传统节日愈发冷淡;对西方教育向往憧憬,对中国教育一概否定;对西方影视津津乐道,对中国娱乐节目嗤之以鼻等等。

  三、培养民俗文化自信的几个途径

  1.在信念中坚定民俗文化。

  青年大学生正处在学习知识,快速了解社会的黄金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处在形成阶段,对多元文化的鉴别能力欠缺,容易受到各种思想的干扰和影响。高校应当帮助学生坚定民俗文化信念。通过营造良好的民俗优秀文化氛围,提供途径鼓励更多的学生学习了解民俗文化,表扬勇于实践、乐于践行民俗文化的大学生,培养学生的民俗文化自信的情操。同时,高校应当联系家长与社会,共同为学生的民俗文化自信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受到民俗文化的熏陶和感染,随时感受到民俗精神的力量,进而自觉的坚定民俗文化自信的信念。

  2.在吸收中发展民俗文化。

  在当前西方科技、文化、信息无孔不入的情况下,完全杜绝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是不可能的。高校教师应当帮助并引导学生主动了解西方知识和文化,并教会他们以正确的态度、辩证的思想去认识、了解、看待中西方文化。在纷繁复杂的文化与意识面前懂得扬弃和坚守。在吸收西方文化优点的基础上发展民俗文化,使民俗文化具有更强大的包容力和发展空间。

  3.在创新中传承民俗文化。

  大学生民俗文化自信缺失的很大原因就是文化发展创新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停留在过去的辉煌里,没有与现代社会接轨。高校作为创新与传承文明的载体,应当以更积极的态度,现代的方式将古老文明创造性的推广传扬开来。以高雅,自信,正义,积极的态度传承民俗文化。本文作者在淮海工学院展开的每年一度的国学知识竞赛,就是用现代的舞蹈、音乐、手工等途径以歌舞、晚会、小品、影视等现代舞台表演方式在学生中进行选拔并表演,使选手和观众都能感受到民俗文化的精髓,在传扬民俗文化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民俗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在学生中取得较好的反响。

  4.在实践中践行民俗文化。

  物质利益的驱使使很多人心中的道德标杆失衡,使传统的助人为乐的道德标准受到了挑战和考验。高校应当承担起践行民俗文化的重任,创造条件和机会去弘扬正义,传递民俗文化正能量。使符合社会道德,弘扬正义的传统文化和文明行为,得到良好的践行和认可,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为去传递中华文明,弘扬民俗精神,展示民俗文化自信。像淮海工学院在内的很多高校暑期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将民俗正义和真善美的民俗精神传播到社会各个角落,在帮助社会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心中的民俗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使民俗精神传播的更远更广。中华民俗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民俗发展的核心理念和思想基因,积淀着中华民俗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因而成为中华民俗安身立命、生生不息的精神根基。坚守民俗文化自信,才能使国家永远强大,无坚不摧。要做到文化自信,关键是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着眼将来”。即以客观的姿态对自身优秀文化的肯定和坚守,以开放的胸怀对外来文化的甄别与吸纳,以创新的方式弘扬和传递民俗文化的精髓,以实践的态度将文明与文化自信落到实处。相信在大学生中进行的民俗文化自信教育,一定能使中华民俗的优秀文化在将来有更大的感召力和传染力。

  参考文献:

  [1] 仲富兰.中国民俗文化导论[M].江苏: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2] 安德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的两难选择[J].河南社会科学,2008(1).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