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杂志社官网 咨询电话:15198177376  投稿邮箱:jyjzzs@126.com 

高考改革政策公平性的应有之义

更新时间:2015-09-28浏览:评论: 条

  陈新阳  华东师范大学

  一、高考改革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高考制度不断改进完善,为学生培养、国家选才、社会公平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1]对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进行了提纲挈领的阐述,标志着高考改革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随后的一年中,教育部陆续颁布了关于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考试、自主招生以及政策性加分的具体政策措施,逐步贯彻落实《决定》关于高考制度改革的决策部署。

  高考制度作为一项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其必然的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考制度的公平性内涵也不断丰富。高考制度既要保证考试过程、考试机会的公平公正,又要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多样化和多层次需求,充分发挥其对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既有研究

  对公平观念的研究中,罗尔斯在其《正义论》中提出了公平三原则[2]:平等自由的原则,机会公正平等的原则和差别原则。罗尔斯认为要达到事实上的平等,就要以不平等为前提去对待先天不利者和有利者。

  瑞典的胡森将教育公平理解为教育机会均等,均等包括教育起点平等、过程平等和学业成就平等,机会则是指对个人教育有影响的变量,包括学校的各种物质设施、家庭环境中的一些心理因素等[3]。

  哈佛大学的阿玛蒂亚森教授则提出了能力平等的观念[4],他指出人们将资源转化为利益的过程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不应当将人们所获得的资源作为公正评价的尺度。个体要真正具有选择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功能性活动并实现它的能力才是实质意义上的平等。

  本文认为,公平是对利益关系调整和资源配置合理性的价值判断,反映了人们以特定的标准对自己主观上“应得”与“实得”是否相符的一种评价与体验。而且在社会完成基本的教育供给之后,对教育公平的考量应该“转向个体维度,即单个主体所感受到的教育公平”[5]。

  三、公平性内涵

  1.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

  高考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简称,是我国分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主要途径。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快速发展,2013年毛入学率达到34.5%[6],但民众对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竞争仍然激烈,正因为如此,公平仍然是历次高考改革所必须坚持的基本价值诉求。高考公平作为教育公平的重要领域,其关键仍然是机会公平,是指进入高等教育学校系统的机会的均等对待。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强调,公正的社会是以对才能开放的前提为基础,并遵循“机会平等原则”。

  2. 教育制度设计的程序公平

  如前所述,公平的本质在于合理性。高考作为分配高等教育资源的主要途径,要通过不断的信息公开,不断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责任主体,保证程序公平。无法使资源分配做到结果平等,但保证程序公正,才能使每个人平等的参与,这样不平等的结果也是公平的。

  3. 基础教育学生发展的公平

  高考多年来以统一考试为主,“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传统公平观念深入人心,使得统一高考的分数在高校的选拔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传统的公平观念来看,标准统一就意味着机会公平,因此,才会被广泛接受。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教育理念的不断演化,高度统一的选拔方式出现了许多问题。传统考试形式单一,仅限于书面考试,考试内容单一,仅限于固定科目的学科知识,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丰富素质和个性特点,无法有效的引导学生和学校的个性发展。

  阿玛蒂亚·森在其著作《正义的理念》一书中提到,公平不仅仅是机会公平,更是人们能力的公平,这种“可行能力”,使得我们选择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人生并实现它,在“社会公平评估中发挥核心作用”。资源配置的多少并不能反映公平,它们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

  高考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已经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指挥棒”和“风向标”,对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方向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此次高考改革政策应结合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状况与素质教育实施状况,就考核标准、考核形式与考核内容进行科学设置,如将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与统一考试成绩相结合,有利于促使高中教学对学业水平考试所蕴含的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落实、对综合素质评价所蕴含的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从而使得单一、线性的评价转化为立体、综合的评价,引导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积极培养自身的个性特长,发展自身优势,促进了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N][D]. , 2013.

  [2] 罗尔斯.正义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3] 瑞典, 托尔斯顿・胡森. 平等———学校和社会政策的目标[J]. 张人杰. 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208.

  [4] Sen A. The idea of justice[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5] 孙阳,杨小微, 徐冬青. 中国教育公平指标体系研究之探讨[J]. 教育研究, 2013 (10):111-120.

  [6] EDUCATION C G. 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J]. 中国地质教育, 2012 (3).

  作者简介:陈新阳(1993-),男,汉族,河南郑州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管理系

    奇速优客
    奇速优客
    奇速思维导图
    奇速中高考